美媒:對貿易戰的擔憂有些「過頭」,中國的「產業鏈」不容易移動

美媒:對貿易戰的擔憂有些“過頭”,中國的“產業鏈”不容易移動

編譯:王德華

特朗普對中國發起貿易戰,除了要減少兩國貿易逆差外,還有一個目的是切割兩國的經濟聯繫,把產業鏈“打回”美國。幾天來,他頻頻喊話,要求蘋果公司和通用汽車把工廠搬回美國,實現他的“美國偉大”目標。

然而,美中貿易戰越打越大,兩國貿易逆差也越來越大。海關數據顯示,中國8月份對美貿易順差為310.5億美元,高於7月份的280.9億美元,超過了6月份創下的歷史最高紀錄。

美國環球電視臺CNBC於9月10日刊發文章,引用專家的話稱,,對美中貿易戰的擔憂“過頭了”;投資者開始明白,“形勢遠比我們在貿易問題上聽到的噪音複雜得多。”

譯文如下:

一家廣受關注的投資集團的首席執行官表示,對中美貿易戰的擔憂過頭了,因為對中國的影響不會像許多投資者預期的那樣,立竿見影和充滿挑戰性。

經紀和投資集團里昂證券(CLSA)首席執行官喬納森•斯隆(Jonathan Slone)表示,“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推動貿易流動。中國的工業將長期存在,而且不容易移動。”

他以亞洲第二大經濟體為例,指出貿易傾向於維持既定路線:“所有人都認為,當日元兌美元匯率升至110日元時,日本將失去其工業基礎……但那還沒有發生。”

美媒:對貿易戰的擔憂有些“過頭”,中國的“產業鏈”不容易移動

在香港舉行的2018年裡昂證券投資者論壇上,他對CNBC記者表示: “這些貿易流量,在中國的根深蒂固程度遠遠超過(某些人)的想法。”

美國總統特朗普上週五警告稱,他準備對另外2,67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關稅。此前,特朗普曾威脅要對中國徵收2,000億美元的關稅。

這兩個經濟大國上個月舉行了旨在緩解緊張局勢的會談,但會談沒有取得重大突破。特朗普上週表示,他不準備與中國達成“他們願意達成的”協議。不過,他補充說,他的政府將“繼續與中國對話”。

然而,斯隆對CNBC表示,對貿易的擔憂是“過頭了”。他表示,投資者開始明白,"形勢遠比我們在貿易問題上聽到的噪音複雜得多。"

這位里昂證券(CLSA)首席執行官表示,事實上,貿易戰可能對中國的一些目標有利。

“這實際上推動了中國想要的一些主題——提升中國製造的增值鏈 ,引進更多的機器人,更多的機械化,”斯隆說。“與此同時,中國對資金的控制非常嚴格,因此那裡沒有恐慌。”

中國一直致力於向高科技產業邁進,“中國製造2025”計劃試圖在機器人和電動汽車等領域建立製造實力。這一戰略旨在讓中國超越製造和出口服裝和消費電子產品等基本商品的局面。

“在未來三年裡,你將在中國看到的轉變是,在很多情況下,他們不再生產服裝了。這些公司已經開始搬遷,他們希望這樣的事情發生。“

他補充說:“別忘了,他們出現工人短缺。別忘了,他們面臨著人口方面的挑戰,所以他們實際上是在改變他們的產業政策,以適應你在貿易談判中看到的長期變化。

美媒:對貿易戰的擔憂有些“過頭”,中國的“產業鏈”不容易移動

如何看

這篇文章說出了部分真相,就是中美貿易戰,對於12萬億GDP的中國來說,其實是很少一部分影響。美國唱衰中國,是想不戰而屈人之兵。但國內有些既得利益集團主要是金融集團,利用中美貿易戰故意叫慘叫痛,營造中國輸慘的局面,想讓中央放棄金融去槓桿。

美國儲蓄率過低、政府財政赤字過高,是導致其整體貿易出現逆差的宏觀經濟原因。換言之,美國整體貿易逆差是由其內部經濟結構問題造成的,無論其貿易伙伴中有沒有中國,其整體貿易都必然是逆差。

中美經貿關係一直都不是中美兩個大國關係的“壓艙石”和“穩定器”,人民軍隊手裡的“東風快遞”、“兩彈一星”才是;中美經貿關係本質上也不是互利共贏的,自己國家利益遠大於共同利益。美國不贊同“合則兩利,鬥則俱傷”,追求的是“贏者通吃”。

中方堅持不打第一槍,但針對美方單方面挑起貿易戰的行動,必然要採取對等反制措施。不如此,不足以捍衛國家尊嚴和人民利益,不足以捍衛自由貿易原則和多邊貿易體制,不足以捍衛世界各國的共同利益。

美國打壓中國必定失敗:一是中國有堅定的領導核心,不似蘇聯;二是中國有世界最大的14億人口的消費市場,自成體系;三是中國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業體系,不似蘇聯沒有輕工業體系,不似日本沒有國防重工業體系;四是中國有偉大的追求目標:偉大的歷史的民族復興,國家意志和國民意志高度重合,形成無堅不摧的民族合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