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郭德綱畢恭畢敬的老人去世:這世道,還有幾人會說真正的相聲

他為相聲而生,

為相聲而活。

常寶華

就在9月7日,

常寶華先生永遠地離去了。

短短的送別文字下,

幾乎所有相聲曲藝人都表示哀悼。

讓郭德綱畢恭畢敬的老人去世:這世道,還有幾人會說真正的相聲


可能有許多人一時想不起這位

帶給父輩們歡樂的老人,

但大家一定熟悉,

常寶華先生的孫子——常遠。

讓郭德綱畢恭畢敬的老人去世:這世道,還有幾人會說真正的相聲


常遠至今都記得自己15歲時,

和爺爺在一所大學演出後,

爺爺把他叫到了後臺,

當著好幾位明星的面讓他站在大廳中央。

“他叫常遠,是我的孫子,

剛才他說了段相聲,

下來還有臉問我說得怎麼樣,

這位少爺說的就不叫相聲,

嘴裡那麼不清楚。”

讓郭德綱畢恭畢敬的老人去世:這世道,還有幾人會說真正的相聲


後來,常遠上了曲藝學校後,

又幾次被當眾當面批評,

於是漸漸與爺爺的關係疏遠了,

“我其實是挺喜歡在舞臺上演出的,

只是不喜歡跟爺爺一起演,

因為壓力太大了。


這一輩子,

常遠都沒被爺爺好好誇過,

即使是《歡樂喜劇人》第三季總決賽前,

常遠將準備好的節目帶到爺爺眼前,

老爺子還是那麼一句:

我也沒覺得哪裡好的。

常遠當時眼淚唰就下來了。




相聲真的有那麼難說嗎?

相聲起源於晚清旗人的八角鼓,

在演化過程中逐步加入了,

口技、變戲法、講笑話等表演形式。

原本只是江湖賣藝人的一種表演,

就成了一門養家餬口的生意。

讓郭德綱畢恭畢敬的老人去世:這世道,還有幾人會說真正的相聲



後來,清末著名藝人窮不怕(朱紹文)

——相聲行公認的祖師爺,

一改之前表演形式的單獨成章、毫無關聯,

將其以一條主線匯融在一起,

成為一個曲藝門類,

並有了自己的名稱——相聲。



讓郭德綱畢恭畢敬的老人去世:這世道,還有幾人會說真正的相聲


北京天橋的窮不怕雕像

兩三歲的時候,

常寶華就被帶到劇場,

當時叫雜耍園子,

看那些小演員練功吊嗓子,

很多名家的段子他都聽過。

八歲時,常寶華到北京啟明茶社當學徒。

隔年就開始登臺表演。

相聲同其他曲藝形式一樣,

有著嚴格的師承關係。

窮不怕是第二代相聲傳人,

後來,我們大家所熟悉的馬三立先生,

第五代相聲人

而常寶華就是第六代相聲人

讓郭德綱畢恭畢敬的老人去世:這世道,還有幾人會說真正的相聲


為什麼非要嚴格的排資論輩呢?

因為過去的傳統手藝人生活沒有保障,

完全靠手藝才能使全家有碗飯吃,

所以技藝不輕易外傳,

所謂教會徒弟,餓死師父。

一旦徒弟成名,

同時師父年紀大了,

會很快就被人取代,少了生計。

讓郭德綱畢恭畢敬的老人去世:這世道,還有幾人會說真正的相聲


即便行業講究嚴格師徒的規矩,

常寶華一直致力於培養新人,

他無心於獲大獎,成明星,

相反,他扶植新人,甘做伯樂。

不僅如此,

老先生還一直致力於

改革傳統相聲的形式

過去傳統相聲,

因為需要吸引觀眾,收賞錢,

必然三俗:

各種髒口,葷口,倫理哏。

讓郭德綱畢恭畢敬的老人去世:這世道,還有幾人會說真正的相聲


但常寶華卻一直堅持,

相聲界一定要反三俗!

因為相聲不應該就是大蒜,

它也可以是咖啡。

他對郭德綱說:“目前的相聲,

算是喜憂參半吧,

有喜有憂。

喜的是,

相聲演員多了,隊伍壯大了,

不是過去的七八條槍了,

憂的是,像郭德綱這樣的少點。”

讓郭德綱畢恭畢敬的老人去世:這世道,還有幾人會說真正的相聲


在常寶華先生看來,

目前的相聲作品,

新的有不少,但是好的少了。

那麼什麼是好相聲呢?

就是聽完了以後,

經琢磨,

給與觀眾一定的思索。

讓郭德綱畢恭畢敬的老人去世:這世道,還有幾人會說真正的相聲


我們的相聲就是反映生活的,

反映老百姓接地氣的生活,

是替老百姓說話的。”

讓郭德綱畢恭畢敬的老人去世:這世道,還有幾人會說真正的相聲


“當初要不是出於我的肺腑,

又怎麼能夠寫出兵的生活呢,

我在艇上當過操作兵,

我在艦上當過炮兵,

我請問現在的相聲演員,

誰有那麼三個月半年,

去這樣觀察體驗研究分析各種人,

各種事物呢?



讓郭德綱畢恭畢敬的老人去世:這世道,還有幾人會說真正的相聲


大師已去,精神永存,

相聲有新人,

相聲更要有心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