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喪」的「喪文化」,與其沉浸悲傷,不如活在當下!

心靈雞湯說“下班時間決定你的一生”,然而現實確是,你每天晚上回家充實自己狠學三個小時,可升職永遠輪不到你,工資還是那麼一點點。心靈雞湯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厭惡,“喪文化”卻變得越來越流行,那麼,什麼是“喪文化”呢?

並不“喪”的“喪文化”,與其沉浸悲傷,不如活在當下!

其實“喪文化”指的是流行於青年群體當中的帶有頹廢、絕望、悲觀等情緒和色彩的語言、文字或圖畫,它是青年亞文化的一種新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葛優躺”。

並不“喪”的“喪文化”,與其沉浸悲傷,不如活在當下!

比起雞湯,喪茶更可口

看看葛大爺那令人著迷的躺姿吧,想實現“葛優躺”,腰部一定不能用力,肌肉和韌帶徹底鬆勁兒,整個人彌散著一股懶散的氣息;眼神要放空,沒有聚焦,顯示出無力感;最好還能微微蹙眉,以暗示苦大仇深的過往。

並不“喪”的“喪文化”,與其沉浸悲傷,不如活在當下!

除了“葛優躺”以外,喪文化代表人物還有網紅青蛙 PEPE,有四肢的鹹魚,還有舶來品懶蛋蛋諸如此類的形象。他們無不例外都是在傳遞一種“我已經是個廢物”自嘲式的信息。

並不“喪”的“喪文化”,與其沉浸悲傷,不如活在當下!

其實這些形象既不是犬儒主義,也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沒能力、沒智商的“廢物”。它們都表達了青年人對於現實的無奈,發展前景迷茫,洞悉自己並受困於自身無能。既然如此,就讓我們躺一躺,一直躺下去。但這並不是青年人所真正推崇的生活態度,只是通過這樣一種方式來擺脫生活中的壓力。喪文化想表達的,不過是一個“負負得正”的永恆定理。

並不“喪”的“喪文化”,與其沉浸悲傷,不如活在當下!

微小的幸福就在身邊,容易滿足就是天堂。

其實那些喊喪的年輕人依然在賣力工作生活,掙扎於眼前的苟且,喊喪不過是他們情緒的宣洩口而已。其實與其為無法改變的現實或無法預知的未來沉浸在喪的悲傷中是對當下最大的浪費,有時你覺得很糟的事情,其實不過是你的臆想,所以不如開心地活在當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