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弘治辅首黄釉瓶,娇黄、娇黄,骄横必黄

黄釉是汉族传统的陶瓷装饰艺术。最早出现于唐代,当时安徽淮南寿州窑、河南密县窑等都烧黄釉。但正色黄釉,还是汝窑的高温黄釉——茶叶末釉。明代的黄釉有新的发展,洪武时的老僧衣即茶叶末的衍化;始于宣德的浇黄,更是明代杰出的黄釉。

黄釉从唐代发展到弘治年间,黄釉瓷更是趋向完美。之所以弘治黄釉瓷被后人誉为明清之冠,除了釉色超凡绝伦的原因外,还在于此时突破了品种上的局限,开始出现诸如牺耳尊、绳耳尊、飘带耳尊等体量较大的琢器。由于名气太大,尽管此前各朝已然采用浇釉法施釉,但每每提及“浇黄”之名,人们首先想到的总会是弘治黄釉。和成化器相比,弘治黄釉的釉色更显娇嫩,宛似鸡油,故又称作“娇黄”、“鸡油黄”。弘治黄釉瓷以素取胜,不事雕琢,唯多用金彩,施之于清澈如水、莹润若酥的釉面上,尤显富丽堂皇。

皇天后土,率皆为黄,黄釉瓷器以其尊贵典雅气质彰显着特殊的艺术魅力和丰实的文化内涵,令人心生敬慕。《通典》注云:“黄者,中和美色,黄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为溢也。”国人自占就对黄色有如此明晰的认识。黄色对古人所包含的内容丰厚,首先是母亲的土地炎黄子孙知道自己的祖先—轩辕氏以土德王天下,土色黄,故称黄帝。人文初祖,百废俱兴其次是皇天后土,日升一月恒。

最近,深圳雍道文化有幸征集到一对大明弘治年间辅首黄釉瓶。

年代: 明代

名称: 弘治辅首黄釉瓶

展览单位:深圳雍道文化

尺寸:口径:8.5cm 底径:11cm 高:36cm

大明弘治辅首黄釉瓶,娇黄、娇黄,骄横必黄


此件辅首黄釉梅瓶圆口、口朝上向外开,短颈、瘦底、圈足,肩部较丰, 胫部肥硕,釉色肥润,包浆自然,瓶身刻云龙纹。

大明弘治辅首黄釉瓶,娇黄、娇黄,骄横必黄


此辅首黄釉梅瓶的造型可以算是中国瓷器的第一造型,全身施以黄釉,显得格外的靓丽,纹饰和器型特征均符合明代风格,难得的精品,值得收藏!

大明弘治辅首黄釉瓶,娇黄、娇黄,骄横必黄


底面施白釉,底足中央双圈书写“大明弘治年制”六字青花楷书款。

弘治黄釉颜色有鸡油黄,颜色浓,也有“娇黄”,娇黄比较艳。明代弘治黄釉瓷器著名颜色,因用浇釉法施釉,故名。黄釉明宣德时创烧,盛于弘治、正德时期。黄釉烧成温度在850—900℃之间,稳定性比其它低温釉要高,透明度也好,使刻在胎上的图案花纹能透过釉层显现出来,这就是弘治黄釉的一大特点。

插播一段历史旧话

据历史记载,弘治一朝十八年不问窑事,但却能烧造出超前朝而压后代的黄釉官窑佳器,这是为什么?

客观分析,应该有如下原因:一,成化皇帝虽然去世了,但为其烧制官窑器的艺人尚在。二,弘治帝为崇俭和勤政,让御窑厂停止烧造为皇家日常享用的官窑器,但祖宗沿袭的祭天地仪式不能废除。

大明弘治辅首黄釉瓶,娇黄、娇黄,骄横必黄


据《大明会典》载:“洪武九年定,私郊各陵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黄色,日坛赤色,月坛白色”。可见黄色专用于祭地神。据史料记载,孝宗已拟好废除官窑的诏书,张皇后看后,提醒道“御用贡瓷可废,但祭天地之礼仪万不可废也!废则群臣不服,百姓怨怒!”

孝宗认为有理,遂命御窑只烧单色釉青、黄、红、白之祭祀用瓷。这也让所有御窑艺人放弃了成化时五花八门的品种,只专注于烧制单色釉瓷,集中了全副精力,使得单色釉瓷更加精益求精。

大明弘治辅首黄釉瓶,娇黄、娇黄,骄横必黄


那么黄釉最为成功的秘密是什么呢?

青、白、红、黄四种都是单色釉,为什么独独黄色烧制最为成功呢?

这也有一段史话:张皇后非常知书达礼,悉心辅佐皇上,共同治理天下,可她的兄弟,也就是皇帝的舅佬,仗着妹妹的势力,在外骄横跋扈,大肆敛财,已经到了民怨天怒的地步了!孝宗已有所闻,但碍于爱妻的面子,想找个缓和的方式提醒一下。

一天,皇上宴请皇后家人,那妻舅自然如约而至,酒过三巡,督窑官送上四种颜色的祭器请皇上过目,皇上单单拿起那只黄釉的豆,问道:“这颜色…确切名字是?”督窑官伏地奏道“启禀皇上,此名浇黄釉”。“哦!”皇上若有所思地把目光转向妻舅,然后又回到器物上,一字一顿地说:“娇黄、娇黄,骄横必黄(亡)。”

随后又拿起那只祭地的豆,颇为赞赏地补充道,“这颜色好,要用心掌握火候啊。”孝宗可谓一箭双雕:既惩戒了妻舅,又顾全了爱妻的面子。那妻舅听出了皇帝的话中之话,回去固然收敛了不少。

而督窑官以为皇帝特别偏爱此浇黄釉,回景德镇后更加在黄釉上下功夫,故烧出了色压群芳的弘治黄釉御窑佳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