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書畫家第二屆融媒體作品展第四十七期:陳冬生作品欣賞

2018年5月1日,贛州書畫家第二屆融媒體作品展隆重開幕,主題: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文化興邦

。在第一屆贛州書畫家融媒體作品展取得輝煌成績前提下繼續前行,面向藝術市場展現贛州當代藝術“客家風格”,讓贛州藝術走向世界,推進贛州藝術傳播,繁榮贛州藝術市場,打造最具權威、最具品質、最具影響力、最具學術性的品牌。

贛州書畫家第二屆融媒體作品展第四十七期:陳冬生作品欣賞

贛州書畫家第二屆融媒體作品展第四十七期:陳冬生作品欣賞

贛州書畫家第二屆融媒體作品展第四十七期:陳冬生作品欣賞

陳冬生

1946年12月生。江西省美協會員,一生從事油畫創作五十年。1981年畢業於贛南師範學院藝術系美術專業。作品《都市尋夢》入選文化部群星獎,《城裡來的新娘》《秋風從身邊掠過》《鄉親》《鄧小平在會昌》《白鷺村的風景》等入選江西省歷屆美展,其中《鄉親》獲省展二等獎、《鄧小平在會昌》獲三等獎、《白鷺村的風景》獲優秀獎。1987年至1990年參與國家重點科研項目《中國民舞集成(江西卷)》的編輯工作,獲國家文化部、國家民委、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紀念獎,同時獲省文化廳成果獎。2011年在香港藝術中心舉辦個人油畫展。

作品欣賞

水本自白,積深成畫

李雷(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

十多歲時,家裡廳堂掛著一幅畫。靜物,寫生。不時有親朋造訪,總要畫前駐足,說畫得好,像,逼真。父親不吭氣,每次搬家,這畫都跟著走。

後來就讀贛南師院。這個人的畫,不時躍入眼簾。我開始不斷看到他的作品。他的油畫受俄羅斯傳統畫派影響,注重寫實,側重於蘇區風雲和革命人物故事,色彩沉穩,樸實自然,形象捕捉準確,有贛南那段歲月的底色與蒼莽。

一次偶然,見到了畫者。中年,平頭,穿一件汗布衫,套一條白短褲,背一個斜挎麻布小袋袋,平肩薄背,眼睛眯眯,似笑非笑地看著你。咋一看,老實巴交得像個農民,怎麼也難將他和畫家扯到一起。我方知他是贛南師專美術系畢業生,其時供職於會昌文化館。他叫陳冬生。

贛州書畫家第二屆融媒體作品展第四十七期:陳冬生作品欣賞

/古民居/

贛州書畫家第二屆融媒體作品展第四十七期:陳冬生作品欣賞

/古鎮/

隨著接觸,慢慢有了瞭解。他六歲喪父。從小跟著母親,將寒農子弟該乾的活要受的苦都提前嘗過了。老天磨礪了他隱忍、沉默的性格,卻將父親愛吹拉彈唱畫的藝術天性,一點一滴遺傳給了他。農活之餘,他對著父親畫在廳牆上的一隻大蝦發呆。見到花草蟲魚,喜歡照著樣子比劃,隨手用樹梗發表在田邊地角。考入寧都師範,他開始課餘自學油畫,週末隱身在畫室裡,乃至工作數年後考入贛南師院美術系進修。成家後,他忙於文化行政事務,奔走在城鎮鄉村,稍有閒隙,便背起畫夾寫生,一頭扎進顏料堆裡,默默塗抹著屬於自己的藝術真空。

贛州書畫家第二屆融媒體作品展第四十七期:陳冬生作品欣賞

/誰在喊我/

贛州書畫家第二屆融媒體作品展第四十七期:陳冬生作品欣賞

/春/

再次見他,已是十多年後,在贛州文藝學校。他白髮暗生,不苟言笑,卻平步輕履,已由一個基層文化工作者,轉身成了最受學生歡迎的文藝教師。 教學相長,他開始盤點反思自己。畫了半輩子,始終都在社會,自我兩個生命版本間左衝右突,視野跳不開,突破不了瓶頸。

贛州書畫家第二屆融媒體作品展第四十七期:陳冬生作品欣賞

/廊橋/

藝術就像跳高,一級級飛速躍過跳杆,越到後面,越是乏力,每升高一毫米都望洋興嘆。必須給自己一次造血生長。他從60歲再度出發,一面鑽文藝理論的教學和研究,一面潛心國內外名家名畫的研習揣摩。更重要的是,他放空身心,背起畫夾走出贛南,遊歷四方,在山河原野、鄉村市井和人情世態中捕捉素材,尋求靈光照悟。這時他看得多,畫得多,琢磨得也多,眼界和格局開始打開,胸中如雲煙供養,創作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井噴和飛躍。

贛州書畫家第二屆融媒體作品展第四十七期:陳冬生作品欣賞

/老農民/

第三次見他,我已調文聯工作。長期銷聲匿跡的陳冬生突然又出現在我眼前。退休多年,我以為他把畫筆丟掉了。偶然一次微信,他發了幾副畫,我一看,眼前一亮。渡船,老人和狗,趕集老頭,鐮刀老漢,打鐵師傅,客家表嫂......迎面撲來的南贛氣息,幾乎全是本土鄉下的人物風景,彷彿聞得到家鄉泥土、牛糞和油菜花的味道。

贛州書畫家第二屆融媒體作品展第四十七期:陳冬生作品欣賞

/田野/

他依舊堅持一貫的油畫寫實傳統,卻已然從蘇區歷史風雲中沉澱下來,直切客家鄉土,斑駁濃烈之中,更趨於平實,內斂,沉穩,厚重。在打通西畫構圖,造型,透視,色彩,光線,肌理等技法手段基礎上,不時探索植入現代攝影虛化背景的技巧,這使他的畫面有了點國畫的留白、寫意味道,跳得出來,沉得進去,虛實結合,疏朗有致,佈局合度,有自己的呼吸,節奏和心率。

贛州書畫家第二屆融媒體作品展第四十七期:陳冬生作品欣賞

/老鐵匠/

贛州書畫家第二屆融媒體作品展第四十七期:陳冬生作品欣賞

/鄉村/

贛州書畫家第二屆融媒體作品展第四十七期:陳冬生作品欣賞

/渡船/

深秋的大湖江上,微微有點風。一艘渡船馱著夕陽,一點一點吃著水面,船上坐滿了散墟回家的鄉親。這是贛南一年最豐美的時節。人們剛剛收完一場賽一場的農事,來不及歇上一把,肩挑背馱到墟場上,換回自己所需的物品。一年農作的艱辛、喜悅、疲憊如白露一樣襲來,每個人的毛髮布眼裡,都可聞到草木谷漿汗水泥巴混合的味道,以及深埋於世的歡愁、冷暖和悲喜。

這是陳冬生的代表作——«渡船»。明暗的黑白灰,天空和水的對比,畫面的疏密佈局,人物情態的把握,穿戴,神意,膚色,毛髮……他將對生活的觀察體悟融入到人物的每一個細節裡,一個手勢,一條皺紋,一根血管的描畫,似乎都隱含了人的身世、境遇和脾性。

贛州書畫家第二屆融媒體作品展第四十七期:陳冬生作品欣賞

/村道/

他畫中的鄉村人物與光景,大都樸素弱小,來自客家草根底層。他們活在自己的方言土語裡,有各自的宗族屋場與山地田頭。他的畫作飽含生活汁液與肉質,聽得到大地鼻息,摸得到草木心跳,更有人情人性的呼喚和觀照,給人予深度的精神血緣感。

贛州書畫家第二屆融媒體作品展第四十七期:陳冬生作品欣賞

/古老的縣城/

畫如其人。不管做人還是繪畫,陳冬生都屬於老實厚道本色自然的那種,這在流派迭出技法繽紛的現代畫壇生態裡,並不討巧,甚至顯得幾分"老派"和"笨拙"。但這恰恰是陳冬生行世立藝的氣根所在。畫理即天理。畫為何事?觀天地之生意與四時之往復,取萬象之一瞬而交感,修養性情之本然。他不跟風,不炒作,不慕名,不往利,不逐獎,不入圈子,好像躲進深山老林渾不知世事只知獨自砍柴的一名樵夫----他是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但和這個世間並沒多少粘連。

然而恰恰是這樣一個人,內心卻懷有一種飽滿向上的東西,胸中燃燒著炙熱的對贛南大地的愛與情感,充滿著始終如一的對藝術的執守與追求。他打心底喜愛繪畫,喜歡,認定了,就一杆子一股腦做下去,順天從性,喜而樂往,知止而定。就像贛南深山溪瀑的一條石伏魚,一輩子潛水於生活底縫,吃的是泥沙,喝的是山泉,照得見人影,接得上天地。

像這樣一輩子深入生活,紮根基層,孜孜以求,樂此不彼,只求耕耘,不問收穫的德藝雙馨畫家,正是我們贛南新時代文藝所呼喚的代表,他已然,正在闖出一條自己的路,也必將建立起自己的藝術根據地。

家是什麼?家就是生你養你,想帶走又帶不動,想回去卻再也回不去的地方。城市化進程,讓世代鄉土的我們越來越沒了家園感。某種程度上,陳冬生畫的不是畫,畫的是我們的親人,叔伯大嬸,和生養了我們,我們卻無法奉養,也終究無法掩埋的故鄉。

水色本自白,積深自成畫。讓我們祝願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