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加工廠探祕:每天加工5萬斤,海蜇皮邊子最值錢像肥膘


前些天,一組關於海蜇豐收的圖文引來網友圍觀:海蜇是不是水母?是。海蜇能吃嗎?能。為什麼漁民捕撈海蜇不加防護?因為漁民認為養殖的海蜇鬚子黏液毒性較小。海蜇怎麼吃?這個問題有點寬泛,還是到海蜇加工廠一探究竟。譬如很多人喜歡吃的陳醋蟄頭,圖片所呈現的就是它的最初狀態,被工人稱為海蜇角——這僅僅是“冰山一角”,那麼,整個“冰山”又是怎樣的情形呢?往下看——

這是遼東沿海一家水產品加工廠,以加工海蜇製品為主,或許,你餐桌上的海蜇皮,就來自這裡。7月到9月,平均每一天都會有三到五萬斤被分割的新鮮海蜇運送到這裡。因為海蜇量大還要趕在其掉毛前加工,所以,工人們非常忙碌,三班倒不停歇是常有的事兒。

此前,漁民在養殖區捕撈海蜇時已經對海蜇進行了大致的分割。到了加工廠,女工們還要做進一步的分剪,不同部位有了新的名稱。剪下來的海蜇角要倒進這個叫“爛毛池”的地方,地熱系統會使水溫達到30度的恆溫。一個小時之後,工人需要用推耙在池子裡反覆推拉約15分鐘,使海蜇角完全爛毛。圖為工人在推拉爛毛池中的海蜇角。


這段有點專業,不喜歡的略。爛毛後的海蜇角被倒進鹽度為10%的鹽水池裡進行鹵化,這是對海蜇角進行的第一次鹵化。當海蜇角足量時,鹽水池的鹽度會降為7%。從此開始,當天的9個小時之內,工人要對鹽池進行三次加鹽,每隔3小時加一次;第二天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加鹽次數,使鹽水池的鹽度達到15%;第三天重複前兩天的流程,使鹽水池的鹽度達到23%——加鹽流程結束。圖為女工用推耙在海蜇角足量的鹽水池裡進行推拉。

無論是新鮮的還是正在鹵化的海蜇,都很“嬌氣”:怕高溫懼強光。三天之後,工人要給正在鹵化的海蜇角加蓋黑色防護網。大概一週之後,黑色防護網才可以被摘掉。圖為正在池裡被鹵化的海蜇角。

圖為被女工剪下來的海蜇葉。海蜇葉的加工相對簡單。因為海蜇葉不需要像海蜇角那樣爛毛,直接送到鹽水池即可。除了不需要爛毛,海蜇葉的加工鹵化流程和時間跟海蜇角完全一致。

到了加工廠,海蜇蓋的名稱也將發生變化——海蜇皮。雖然在捕撈海蜇時漁民已經對海蜇進行了扒衣處理,但海蜇傘上仍會留有海蜇衣的“殘渣餘孽”。到了加工廠,女工需要將海蜇傘上殘留的海蜇衣完全剔淨。圖為女工剔除海蜇傘上殘留的海蜇衣。

剔除海蜇衣的“殘渣餘孽”僅靠人工是不夠的,還需開動機器,對圓缸裡的海蜇傘進行打磨。通過打磨,海蜇傘上多餘的粘液將被磨掉,海蜇傘的硬度將有所增加。

3小時候之後,工人開始給被打磨過的海蜇傘“剪邊子”。這個過程也叫剪“海蜇皮邊子”。剪去邊子剩餘的圓形部分就是真正的海蜇皮——市場銷售最多的海蜇加工產品就是這一部分,價格相對較低。

經過初步脫水的海蜇皮邊子要集中在鹽水池裡被整齊碼放。對海蜇皮邊子的鹵化由此開始。看看海蜇皮邊子,像不像肥膘豬肉切成片?目前,從加工廠出來的海蜇產品中,海蜇皮邊子最值錢。

最後,才是對圓形的海蜇皮進行鹵化。鹵化海蜇皮分幹滷和水滷。圖為幹滷海蜇皮——放在鹽池裡。如果是水滷,就是放在鹽水池子裡。

隨著對海蜇各部分鹵化的全面開始,關於海蜇捕撈與加工等諸多環節便告一段落。接下來,從包裝開始,便進入銷售環節。海蜇加工產品遵循銷售才包裝的原則,如果不銷售,海蜇加工產品就一直放在鹽水池和鹽池裡。圖為女工在包裝即將被銷售的海蜇皮。

一隻海蜇,上岸後即被分割成海蜇蓋、海蜇爪、海蜇腦和海蜇衣等四部分;將海蜇蓋和海蜇爪運抵加工廠後又會被分剪成海蜇角、海蜇葉、海蜇皮邊子和海蜇皮等四部分。過程非常繁雜,而呈現出的增值空間也相當廣闊。

在每年三個月的海蜇加工週期,買家代表會一直住在廠區,全程跟蹤監督生產流程並最終驗貨。買家驗貨主要看產品的滷度和乾燥度,發現仍有水份殘留等情形便立即中止驗貨,待瀝乾水份後方能繼續。圖為買家驗貨時發現海蜇皮尚能空出水滴,驗貨中止。那麼,海蜇加工究竟藏著多少秘密?談不上秘密,只是很少有人會實地探訪而已。一般來說,能讓你大大方方參觀甚至刨根問底的加工廠,基本上沒毛病。


海蜇加工廠因為要使用鹽和礬這兩種化學品,向來敏感,關注度也高,消費者食用海蜇加工產品是否安全放心也基本上繫於此。在三個月的生產週期中,鹽務等相關部門每天都會有工作人員到廠區監督用鹽和用礬情況。圖為執法人員對海蜇皮進行突擊抽檢。想想看,處在買家和職能部門“夾擊”中的海蜇加工廠,如果想搞點名堂,成本太大,顯然得不償失。網友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