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中的状态,他是不会说语言的——中国完人

人在中的状态,他是不会说语言的——中国完人

带着孩子去看老师,孩子忽然说到因陀罗网。

老师:因陀罗网是从佛教华严宗来的,就是个整体观啊。我们讲的整体观,跟古人讲的整体观相比有所不同。古人讲整体观,就是讲整个宇宙,万事万物,都是一体的。但这个都是一体呢,从佛教来说,又都是不实的,虚幻不实的。我们讲整体观呢,认为宇宙万物它都是一体的,又都是真实存在的。

孩子说:我有一种说法您听听:有一种状态就是中。

老师:对,中。

孩子:就是没有情感波澜。我们说的语言,都不是在中的状态说的,如果人在中的状态,他是不会说语言的。语言是偏离中、偏离中庸点的一种用法。因为偏离中庸点的语言要用于偏离中庸点的地方来描述环境,所以我们这个环境也不在中庸点上。因为不在中庸点上,它也就不是永恒的,也就不是理论上真实的。

老师:这些是你自己想出来的还是看了有关的书呢?

孩子:我自己想出来的。

老师:那因陀罗网这个词儿你从哪儿来的?

孩子:爸爸妈妈跟我说的。然后我脑子里就画出一个图来。

老师:那就不完全是你自己想出来的。你就是根据这些知识,形成你自己考虑这些问题的一个根据了。方才你讲那个是对的,说那个中的状态,没有情感波澜。中的状态就是《中庸》里讲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但是这种讲法只讲对了一部分。因为普通人一天当中也可以有些时间段是没有喜怒哀乐的啊,那个时候就是中吗?

其实,普通人一天当中经常是可以没有这种情绪和思考的时候。但这种情况,只是中的一个表现状态,不是中。那个中是什么呢?谁感觉到里边那个状态了,才是中。知道喜怒哀乐未发的那个知,知的本身的它的体,才是那个中。不是简单地说喜怒哀乐之未发就叫做中。

孩子:知喜怒哀乐之未发。

老师:对了!

所以那个知呢,你刚才说只要是用语言说出来就不对,那爷爷说的这个对不对呢?我说的这个道理对不对呢?知道这个喜怒哀乐之未发叫做中,这个话对不对呢?

我插话:你不能完全否定语言,认为所有的语言都不对。

老师:那句话怎么讲呢?说语言就偏离了真实,是什么情况呢?我们这儿说的时候,我这个语言在说知识的那个中,但是,并没有把那个中的真正状态表达出来。

孩子:所以中用语言表达不出来,所以开悟的人到底在想什么,都没法用语言说出来。开悟的状态,不可说吗?

老师:可说。当你感觉到那个状态的时候,两个人怎么说都对,因为他是指的那个状态来说的。当你还没感觉到那个状态的时候,你怎么说也不对。因为你说的那个语言没有和里边那个状态很好地结合起来。它们没成为一体。比如一般人背《金刚经》,那就是白背。

我:因为没有进入那个状态。

老师:对,他不知道经里边说的那个是什么,里边那个状态是什么。你自己感觉没感觉到那个状态?你光会说,光会说那个道理,不行。

我:还是从字面上理解。

老师:哎,对。

咱们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是知识论,一个是功夫论,书本那个东西,是知识论,而功夫论呢?当你有那个功夫时,你就知道那个知识说的是什么。当你没有功夫时,你光从字面上去讲,就表达不出来。

我:那个“说似一物即不中”,是这个意思吗?

老师:哎,对。这个应该是六祖跟怀让说的。

【老师说的六祖和怀让的公案是这样的:

六祖问:“什么处来?”怀让答:“嵩山来。”六祖接着问:“什么物恁么来?”(什么东西,为什么要来?”)

六祖起首之问,一语双关,怀让只回答了字面的问题,却没有回答“诸佛从何而来”的隐含问题,所以六祖再问,以勘验他。怀让无语,因为此时未悟。于是在六祖身边执侍八年。有一天忽然有省,就对六祖说:“某甲有个会处。”(我觉悟到一个东西。)六祖问:“作么生?”(干什么?意即问他是个什么?)怀让说:“说似一物即不中。”(说什么都不对。)六祖又问:“这个东西还要借助修证吗?”怀让答:“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一经修正就不是它了,就等于受到了污染,受到污染就得不到了。)六祖说:“就这个不污染,是诸佛所护念的东西,你是这样,我也是这样。”】

孩子:爷爷,你刚说的这些,那个知我是有的。

老师:这个知呢,都有,每个人都有。

孩子:因为我有知,我就有一种莫名的感觉:我想的是对的。

老师:这个是个自信心。这个需要通过修炼,一个要从内在的自我体察去修炼,另一个,还需要跟外面的客观事物去印证、去实践。过去的很多修炼家呢,他们仅仅注意了里边的内向性运用意识的修炼,而没有到客观事物上实践、从事上去印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