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東生:防控非洲豬瘟、塞內卡病毒,這些知識不可不知

烈性疫病讓不少養殖戶聞之喪膽,而且疫病總體上也普遍存在呈現老病新發、新病湧現的態勢。近一個多月來,非洲豬瘟更是擾得養殖界人心惶惶。加上,現在是轉冬季時節,腹瀉又成了養殖戶的一大心病。養殖戶可以通過哪些方法判斷豬病的存在,並及時加以防控呢?在2018年《農財寶典》豬業論壇上,著名豬病專家、華南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賀東生教授分析了三大重要流行豬病的特點,並分享了相應的防控方法。

贺东生:防控非洲猪瘟、塞内卡病毒,这些知识不可不知

華南農業大學教授賀東生

6句秘訣防控好非洲豬瘟

從國內發現第一例非洲豬瘟起,到目前已相繼發生了14起。非洲豬瘟雖然不感染人,但是現今也沒有預防的疫苗和治療藥物。它的死亡率高達15-100%,造成的經濟損失和危害及其重大。非洲豬瘟傳入我國的原因不明,但是非洲豬瘟產生是存在一定的誘導因素的。賀東生教授總結道,非洲豬瘟爆發有十大原因,(按重要性)分別是:

1、泔水(潲水);

2、來自疫區的凍肉、內臟等豬副產品;

3、引種、發病後到處賣豬等的病豬帶入;

4、運豬車、飼料車、訪客等各種車輛;

5、疫區汙染的火腿腸等肉製品;

6、疫區或汙染病毒的毒漿蛋白粉、肉骨粉等飼料原料;

7、員工、銷售人員鞋底;

8、純緣軟蜱寄生蟲傳播;

9、周邊鄰居豬場發病傳入;

10、沾染了病毒的生活品、郵寄品等帶入。

針對上述發病原因,賀東生建議,豬場防控非洲豬瘟可以掌握6句秘訣:

禁泔水、防凍肉;

盯新豬、管住車;

把好門、看好人;

潔淨料、避軟蜱;

探疫情、常消毒;

廣宣傳、重落實。

作為豬場和一般實驗室,不具備檢測非洲豬瘟的技術,但是,可以通過觀察法進行初步診斷。賀東生分享,可以根據脾臟腫大、淋巴結出血、出現20%的死亡率和多種疫苗和抗生素治療手段下仍無效,結合接觸疫區情況,可以懷疑性初步診斷。一經發現,可立即報告當地獸醫部門,通過PCR和基因測序進行確證。

做好系統的生物安全措施,防控塞內卡病毒

塞內卡病毒是一種小RNA病毒屬、小RNA病毒科、與口蹄疫病毒相似的“兄弟”病毒。發病後,會出現母豬採食量下降,無後乳,發病的育肥豬殘次比例升高,心肌炎發病增多等現象。養殖戶還可以通過哪些方法判斷豬場是否感染塞內卡病毒呢?賀東生分享了一個簡易方法——潰爛組織棉拭子。使用乾淨的塑料管或玻璃瓶裝6-10毫升的生理鹽水,將無菌棉籤沾水,塗抹在潰爛的部位後再放入鹽水中反覆擠壓。每2-3頭豬病放入一管,共2-3管即可。置於-15℃的冰箱保存或者直接加冰寄送,通過RTPCR檢測3個小時出檢測結果,必要可測序。

賀東生在會上分析了母豬、育肥豬和仔豬的臨床特徵。其中,當母豬出現發病300多頭,發病率20-30%,個別母豬急性死亡,出現背部及耳朵皮膚有紫斑、舌炎、下痢。當育肥豬出現第二週發病時,個別欄發病率高達80%,隨後逐步下降等現象,打了優質疫苗還出現上述問題,可以初步懷疑豬群感染塞內卡病毒,應該採集病料實驗確診。哺乳仔豬感染塞內卡病毒感染時,它的急性死亡達90餘頭,發病率不高,且死亡仔豬均有舌炎,蹄冠部有水泡,部分還會出現拉血痢。

防控塞內卡病毒一般採取系統的生物安全措施。賀東生建議,豬場要限制人、動物、車輛的流動;進行滅鼠、蚊蠅等;警惕引種,檢疫隔離引進的豬;平常定期檢測抗體和鑑定病原;控制監測飼養環境;定期進行日常消毒;建立科學、動態調整的免疫程序;確保疫苗和動保產品的最終質量和效力;不要盲目返飼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