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促「嬗變」,基層有「洞天」

黨建促“嬗變”,基層有“洞天”

河南三門峽市澠池縣漏泉村,蒼翠滿目,蔥蘢黛綠。景色如此優美,但澠池縣公安局原副局長段素雷剛來村裡時,卻無心欣賞。2015年,段素雷被任命為澠池縣張村鎮漏泉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當他扛著鋪蓋捲進村時,漏泉村的“軟弱渙散”讓他始料不及:村“兩委”班子成員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村內的重大事項、收支賬目情況幾乎從未公開過……(8月9日 人民日報)

這則新聞之所以讓人產生興趣,除了澠池的歷史文化積澱深厚之外,還有三個原因。其一,“抓黨建、促脫貧”政治站位高,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其二、“一村一策”是近年來基層發展、兜底脫貧的經驗所在,但真踐行起來難度較大。其三、“黨員做的好,群眾跟著跑”雖說貌似通俗,實則內涵豐富,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盡含其中。如何讓一個個“軟弱渙散”的落後村徹底“嬗變”,澠池縣作出了響亮的回答。

強化組織人心齊。一個村、一個支部,出現“軟弱渙散”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一把手”或是工作方法不對,或是工作經驗不足,或是思想覺悟不高。領導班子都“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又如何能增強基層組織的凝聚力與戰鬥力?要徹底改變現狀,必須從“根”上抓起!澠池縣漏泉村的“兩委”,就屬於這樣的狀態,段素雷看準了問題的關鍵,扶貧先抓組織建設,“推舉公道正派、群眾信任的黨員進入基層黨組織”。這樣,新“兩委”的“三把火”一燒起來,群眾脫貧致富的激情很快就被點燃。“人心齊,泰山移”,大家擰成一股繩,脫貧奔康就不再是夢。

適銷對路謀發展。“藥不投方,哪怕船裝”,醫生特別強調要“對症下藥”,如果稀裡糊塗用藥,那再多的藥也無濟於事。在脫貧攻堅中,有的地方過於強調“統一化”,不管適不適合,方案一樣、方法一樣,其效果肯定是參差不齊的。每一個村,因受地域限制、人文狀況以及歷史遺留等因素的影響,致貧原因不盡相同。這就需要深入調研,“精準”地掌握每個村的具體情況,然後再因地制宜地制定方案。澠池縣根據實際情況,“黨政部門進‘軟’村、經濟部門進‘窮’村、政法部門進‘亂’村、涉農科技部門進‘產業’村……”這樣的對症施策,做到了適銷對路,為長遠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亮出身份帶頭跑。黨員,不僅是一個身份,更應當是表率、模範。有的黨員幹部之所以屢屢不受群眾的“待見”,往往是因為自己空有身份,缺乏令人“待見”的資本。為此,在近年來各地的黨建工作中,“亮出身份”主動接受群眾監督正向著常態化發展。澠池縣“1.7萬名黨員佩戴黨徽,讓群眾盯著看、跟著幹。”雖說黨員幹部的壓力大了,但動力也就大了,跑得也就快了。他們的機關組織和黨員幹部形成“雙聯雙促”,幫助群眾轉變觀念、解決難題、發展經濟。這樣,“抓黨建、促脫貧”的大格局就形成了,“黨員做的好,群眾跟著跑”的畫面自然熱火朝天。

澠池縣“抓黨建、促脫貧”的系列舉措,是全國各地成功脫貧的一個縮影。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到來,黨建工作在地方發展中的作用更加凸顯。如果脫離實際抓“黨建”,那就會形式主義氾濫,百姓的“窮根”依然。“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幹部。”一個落後的地方要徹底“嬗變”,基層黨組織要有良好的組合,在“精準施策”上下足功夫,全體黨員幹部積極主動地投入,走在前列,幹在前列。這樣,基層工作就會別有“洞天”,地方發展就會日新月異、前景無疆!(文/何竹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