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区现存唯一善堂藏身江高石龙墟,当地人都不一定知晓!

善堂,是明清时期开始兴盛起来、富商和乡绅开设的慈善设施,主要用于从事救济、救荒、育婴、诊疗等善举。在江高镇石龙墟,依然留存着白云区现存的唯一一所善堂——兴仁善堂。这所善堂由本土乡绅捐建,历经百年风霜,如今整体结构基本保存完好,极具研究价值。

白云区现存唯一善堂藏身江高石龙墟,当地人都不一定知晓!

曾是墟市矛盾调停场所

石龙墟,是旧时神山村民常趁的墟市之一,大约形成于清代乾隆年间,距今有近300年历史,据传是两谭、大石岗、朗头等村的乡绅筹建。相比石龙墟在本土中的盛名,兴仁善堂却鲜为人知,只在当地少数老一辈中流传。

原来,在“文革”时期,兴仁善堂受到了冲击,其所有壁画均被刷上白灰水,大门上的石额被泥沙所封。去年,白云区文遗办为研究其价值,将其石门额凿开,“興仁善堂”四个大字终于重现视野。同期凿开的,还有年款“宣统元年中秋下浣”和下款“钦差大臣黄诰书”,然而,在文献与老一辈中查询询问,文字所述是否是善堂的始建年份、题字者与本土的关联,却难以考究。

白云区现存唯一善堂藏身江高石龙墟,当地人都不一定知晓!

当地退休教师何英樟称,兴仁善堂立于石龙墟,可见当时石龙墟的兴旺。由于当时石龙墟是邻近几条村共同建成,在墟市发展中难免起矛盾,当时兴仁善堂的主要作用就是调停墟市内发生的各种矛盾,若解决不了,就报到当时的和风社学。反过来,兴仁善堂及时化解墟市矛盾,也能促进墟市的兴旺,两者相辅相成。

区文遗办冼永成表示,从白云区有关善堂的历史来推敲,晚清期间,江村、石龙地区匪患严重,村与村或是氏族之间械斗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一现象可从禺北农村地区发现的很多碉楼、碉堡中印证,对于匪患、械斗,善堂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调停和缓解民众遭受的疾苦。另一方面来说,石龙墟是农村集贸市场,每逢墟日商贾较多,外出南洋等地打工的华侨也不少,这些商人与当地的乡绅、官府需要一个缓冲或是一处交流的地方,善堂是较为适合的场所,以上种种也催生了善堂。

白云区现存唯一善堂藏身江高石龙墟,当地人都不一定知晓!

此外,善堂也在扶贫济困、赠医赠药、收葬遗骸等方面行善举。老一辈中传言说,当时江高阻击战在神山地区召集自卫民团成员是在善堂内召集,而牺牲的自卫民团成员的身后事也是经善堂处理。

成白云现存唯一善堂

据悉,抗日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其间,兴仁善堂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还成为了当时神山医院的分院,延续着救苦救难的作用,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才一直空置。目前,其产权为区房管局的公产,由于担心年久失修,有人进入发生事故,因此用通风通气的拉闸门上锁。

白云区现存唯一善堂藏身江高石龙墟,当地人都不一定知晓!

如今的兴仁善堂,虽然大门紧闭,杂草丛生,但整体结构基本保存完好。冼永成介绍说,兴仁善堂是目前白云区唯一保存下来的善堂,为传统砖木瓦房结构,与附近有名的石华书院是同一时期建的,其用料上乘,4条顶梁柱木料均是上等进口坤甸木,在建材选料方面属于高档次,以致走过百年,主体结构还能保存完好。

白云区现存唯一善堂藏身江高石龙墟,当地人都不一定知晓!

白云区现存唯一善堂藏身江高石龙墟,当地人都不一定知晓!

此外,兴仁善堂内还留有一对阳刻柱联,是当时家乡在峡石乡的香港同胞朱秀山敬送,上联书“仁声宣令闻创成善业广济同胞”,下联写“兴德协公心荟萃众材力擎义务”,以赞誉当时兴仁善堂兴办在当地引起的效果。此外,善堂内还留存有一张木桌子,也写有“兴仁善堂”的标识,以明确其所属。

白云区现存唯一善堂藏身江高石龙墟,当地人都不一定知晓!

冼永成表示,从人文历史价值方面来看,兴仁善堂的捐款人之一朱秀山清末移居香港,经营小火轮致富,清末时民不聊生,他号召富商和乡绅捐建善堂,以“兴声宣令闻创成善业广济同胞,仁德协公心荟萃众材力擎义务”为济世宗旨,可展现时人的赤子之心、不忘乡亲父老的乡情。

何英樟称,如今很多本地人对善堂并不知晓,“善堂作为一个慈善机构、民间组织,历史上有热心人捐钱捐物赈灾、赠医赠药,在当下来说,希望这份慈善心能够影响后人。”

文|陈淑娴

图|陈淑娴

排版|小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