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的老照片 還原真實的晚清社會生活


北京的三位官員,很有派頭。這組晚清老照片記錄了晚清的社會風貌,我們未曾經歷那個時代,但通過難得一見的歷史影像可以滿足一下好奇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糾正我們從影視劇中形成的對晚清社會的錯誤印象。

1875年,北京前門甕城的一角。在外來的衝擊下,晚清社會開始向現代化轉變,發起了學習西方科技的洋務運動。但總體上來看,這種轉變非常緩慢,非常艱難,也只是局部的小改。我們通過這些照片不難判斷,這樣的生活跟200年前沒什麼區別。

京城官轎。這個轎子由四人抬,另有兩名僕役,說明這個官員的品級在三品以上。實際上,京城二品以下的官員很少有乘坐轎子的,因為僱用轎伕的價格比較貴,一般官員難以負擔。官員們大多乘坐馬車。

馬車,晚清官員大多乘坐這種交通工具。道光時期,馬車以後檔車最為流行;同治以後,只有王公才坐後檔車,一般官員都坐類似照片所示的大鞍車、小鞍車。

街頭的騾馱轎。在晚清北方民間這種抬轎子的方式非常常見,成本比人抬轎低得多,而且比人抬轎走得更遠,轎廂也更寬大,深受百姓歡迎。不過,有身份的官員一般不坐這種轎子。

1870-1890年間,人力車和撐遮陽傘的乘客。深感這位大哥活得非常精緻。

1870-1890年間,獨輪車。獨輪車的平衡性很難掌握,小編尤其好奇,當客人坐在一邊的時候,車伕怎麼平穩地前進?

1877年,八達嶺長城景觀。這張照片告訴我們的信息,長城的殘破還不是主要的,而是長城兩邊的山嶺一片光禿,看不到樹木,幾乎是不毛之地。難道樹木都被周邊的居民砍了當柴燒了?

1890年前後,崇文門大街景觀,這是沿著街道向北看內城。道路坑坑窪窪不平坦,街兩邊的房屋也很亂。

大清門景觀。大清門是皇城的正南門,民國時期改名為中華門。此門曾是清朝的國門象徵,平常日子不得開啟。皇帝大婚時,只有皇后的轎子才能從大清門進入紫禁城,其他嬪妃的轎子只能通過後門神武門進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