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謝謝你,盧安克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


教師節:謝謝你,盧安克


我沒有感動中國,是中國感動了我。

9月10日,教師節。

當全中國的老師收穫鮮花和祝福的這一刻,不知道有沒有人會記起一位曾經刷爆朋友圈,感動無數中國人的洋先生。

他不拿一分錢工資,從29歲到44歲,將人生的大好年華,全部扔進了貧困山區的校舍間。

他叫盧安克

一個在朋友圈銷聲匿跡了六年的名字。

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也許我們欠他一句“謝謝”。

教師節:謝謝你,盧安克


01

  • 人生沒有標準答案,人活著也不需要一個標配。


小說《夢見獅子》中有這樣一句話:“有些人天生與眾不同,他們擁有著不屬於自我而共屬他人的光輝。”

盧安克就是這樣一類人。

這個1968年出生於漢堡的德國人,中學畢業後,當過兵,做過帆船教練,後來又進入德國著名的藝術學院漢堡美術學院進修工業設計。

按照人們的固有思維,這樣一位閱歷豐富的名校生,即便不能功成名就,至少也應該是出入於高檔寫字樓的社會精英。

但是他卻一頭鑽進中國廣西的貧困山區,一呆就是10多年。

與此同時,他的同胞兄弟去了國際綠色和平組織,妹妹跑到非洲納米比亞當了一名幼教。

於是,盧安克全家都變成了別人眼中“不正常”的人。

其實,人生哪有什麼標準答案,沒有誰規定每個人的一生都需要一個標配。

教師節:謝謝你,盧安克


起初,盧安克在廣西一座貧困縣城的中學義務教授英文,他不用課本,也不考試。

他努力給孩子插上創造力的翅膀,為學生能寫出一個個充滿想象力的句子能興奮一整天:

“Run like the kite(像風箏一樣跑)/I can fly a bike(我可以像自行車一樣飛)。”

可這樣的句子並不符合語法,這樣的教育也無法給任何一個孩子提供一個標準答案,就更別說讓孩子們在應試考試中取得高分了。

家長們怨聲載道,盧安克滿懷著教育理想,卻最終折戟沉沙。

但是,他並沒有放棄,離開中學後,他越走越遠,越走越偏,最後走進了廣西最貧困的板烈小學。

也許考試需要一個標準答案,但是沒有一個人的人生必須套上相同的模板。

縱使背上“另類”的標籤,盧安克始終堅持著自己的教育理想,選擇做最真實的自己。

教師節:謝謝你,盧安克


02

  • 沒有目的,才是人生最好的目的。


2003年9月,廣西東蘭縣坡拉鄉板烈村來了一個金髮碧眼的外國人。

在這個不通電話,不通公路,當地人大多隻會講壯族方言的窮鄉僻壤,一個老外突然闖入,打破了山村長久以來的平靜。

後來村民知道了這個外國人的名字,盧安克。

他是村裡小學新來的代課老師,而且是那種不要一分錢的志願者。

人們看見他經常穿著一身廉價的運動服,腳上蹬著一雙破舊的帆布鞋,有時還要接受遠在德國的父母的資助,但是他卻把翻譯書籍掙來的稿費全部捐給了慈善機構。

教師節:謝謝你,盧安克


盧安克教學之餘,熱衷於田間勞作。

即使是再樸實的山民,面對這樣一個“怪人”,也不由得有些困惑,甚至暗自揣測著他來這裡的意圖。

有的人還陰謀論地說他不懷好意,連他長時間不談戀愛,也被拿來攻訐為性取向有問題。

在央視《面對面》欄目中,主持人柴靜問盧安克:

“你不喝酒不賭博,不戀愛不吃肉,如果你不為這些,那你為什麼生活?”

盧安克說:“有更大的樂趣,有比能表達的有更大的樂趣。”

教師節:謝謝你,盧安克


盧安克接受央視《面對面》節目專訪。

我們不太習慣一個漫無目的的人,在很多人的眼中“人無完人”,每個人在進行某一行動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抱有一些功利性的目的,或為名,或為利。

一旦有些人不按套路出牌,就會讓他們感到驚訝,難以理解,甚至是恐慌。

柴靜說:“面對他的時候,我土崩瓦解。”

你不得不承認: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人超出你的想象,他們簡單至極,也樸素至極,他們不帶任何目的地,滿腔熱忱地活在人間。

有學生問盧安克:“什麼最幸福?”

盧安克回答道:“能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是最幸福的。”

如果說他有什麼目的,那麼他只不過是想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一些,讓自己變得更幸福一些。

這樣的目的,也許才是人生最好的目的。

教師節:謝謝你,盧安克


學生生病,盧安克背學生回家。


03

  • 我們無法改變一切,但是我們可以等待一切改變。


板烈小學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是留守兒童,因為缺少家長的陪伴,他們常常變得無法無天,成為別人眼中所謂的“野孩子”和“壞孩子”。

盧安克第一次和這些學生打交道的時候,就被他們掩藏在身體內的暴力因子驚呆了。

他說他親眼見過一個孩子往裡一個孩子的頭上砸石頭,那是一場以對方遭受到傷害才會結束的戰鬥。

有人問他,你能改變這一切嗎?

盧安克沒有給出明確地回答,他說:“有些事情是為了做,而不是為了有結果。”

教師節:謝謝你,盧安克


盧安克組織學生自導自演影視劇。

他和學生們一起排演了一部名為《和平劍》的電視劇,用行動教會孩子們“愛與和平”;

他讓孩子們一起合作完成一幅長長的畫卷,讓每一個人去探索什麼團結,什麼是尊重;

他給學生們導演了一部名為《心鏡》的電影,讓一位好勇鬥狠的男孩子扮演任人羞辱的男主角,告訴學生們面對挫折不屈不撓,才是真正的英雄;

教師節:謝謝你,盧安克


他帶著學生走進大山深處,教會了學生只有保護樹木,才能守住家鄉的大好河山。

......

剛開始人們像看傻子似的,觀望著盧安克的種種匪夷所思的舉動,根本不認為他能在這座大山深處做出任何改變,甚至腹誹著可能這老外過了新鮮勁就會離開這裡吧。

但是,沒想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盧安克不僅堅持著做一個“傻子”,他們還和盧安克一起見證了孩子們的成長。

一群孩子圍在盧安克的身邊,自豪地喊道:“他是盧安克,我們都叫他老盧,老盧就是我爸爸。”

在他的陪伴下,孩子們學會了愛,懂得了溫暖。

教師節:謝謝你,盧安克


一個約莫不過十二三歲的男孩子面對記者的鏡頭說道:“我願意為你做出我不能做的改善。”

這句話他是對自己的盧老師說的。

聽到這句話時,盧安克的臉上露出淡淡的微笑,在旁人耳中振聾發聵的話語,彷彿他早就成竹在胸。

的確,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我們無法改變。而教育,也從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寫道:

“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我們無法改變一切,但是我們可以堅持做下去,終有一天我們會等到一切改變。

教師節:謝謝你,盧安克


04

  • 我沒有感動中國,是中國感動了我。


在中國貧困山區義務支教的10多年,和記者“躲貓貓”成了盧安克的日常。

他說:“媒體會把我塑造成名人,我只想做好我的事,我不想出名,做名人只會影響我的工作和生活。”

因為不喜歡甚至害怕露面,他拒絕了無數次採訪要求,但是“活雷鋒”、“白求恩”、“感動中國人物”......無數頂帽子飄落到他的頭上。

有人說要給他投資辦教育,有人要給他捐款助學,還有大膽的姑娘上門向他求婚......

對此,他一次又一次地敬而遠之。

他說:“我沒有那麼偉大,我也不想改變中國的教育。”

教師節:謝謝你,盧安克


“不是我感動中國,只能是中國感動我。”

在盧安克的心中,他始終對這片土地充滿感恩,能夠有一個地方,讓他自由自在地去實現他的教育理想,他已經心滿意足。

“我覺得我的命運就屬於這裡,而我的命已經交給了孩子們。”

這是一個純粹的教育工作者,他唯一的心願便是將自己的生命獻給自己熱愛的教育事業。

可遺憾的是,因為簽證和家庭等種種原因,盧安克最終不得不告別這片他用性命相交的土地。

教師節:謝謝你,盧安克


那一年,他44歲,從29歲的風華正茂走到眉眼滄桑人生不惑,他將生命中最寶貴的年華留給了大山裡的中國孩子。

在央視播出的《告別盧安克》那期節目結束,柴靜在博文中寫道:

“盧安克給人的,不是感動,不是那種會掉眼淚的感動。他讓你呆坐在夜裡,想,我現在過的這是什麼樣的生活?”

生活本身沒有問題,而我們走了太遠,很多時候忘卻了生活本真的模樣。

教師節:謝謝你,盧安克


05

  • 喊一聲“老師”容易,稱一聲“先生”太難。


盧安克來得突然,走得也突然。自此一別,杳無音信。

他從一些人的生命中路過,好像就是為了完成一個名為老師的使命。

可這世間喊一聲“老師”容易,稱一聲“先生”太難。

經常有人會問:我們的教育會變好嗎?這個世界會變好嗎?

會的,因為只要有盧安克這樣的先生在,我們的學生終將會改變整個世界。

教師節到了,希望不知在遠方何處的盧安克,能收到這一句“謝謝!”

也祝願全天下的先生們:教師節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