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王的隕落:不到三年倒閉2800多家店,它這些年經歷了什麼?

中國鞋王的隕落:不到三年倒閉2800多家店,它這些年經歷了什麼?

在國內女鞋市場上,達芙妮對於大家並不陌生,曾是女鞋市場銷量冠軍,在中國女鞋行業最具影響力品牌排名中,達芙妮曾力壓百麗,奪得榜首。在巔峰時期,達芙妮一度佔據國內20%的市場份額。

根據達芙妮在2018年7月公佈的業績,今年上半年達芙妮,營業額為22.59億港元,同比下降17.33%,經營虧損4.93億港元;上半年,達芙妮集直營店與加盟店合計3173家,同比較上年同期4292個減少1119個,而市值也從巔峰時期的190億港元跌到5.85億港元(截止2018年9月7日),市值蒸發97%。

近幾年來,女鞋市場不景氣,國內競爭激烈,平均存貨週轉期上升,達芙妮過得也是相當煎熬。國內女鞋品牌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都在加強管理效率、降低成本,開始加大直營店的投入,並選擇漸漸去加盟化。

中國鞋王的隕落:不到三年倒閉2800多家店,它這些年經歷了什麼?

達芙妮成立於90年代初期,是永恩國際前身,創始人為陳賢民與張文儀,做女鞋外銷起家。由於當時日漸高漲的土地和人工成本,她把工廠轉移到內地,主要的重心也由此轉戰內地。

百麗是當時的老大,主打中高端市場,達芙妮定位於大眾流行的中低端平價策略,當時國內市場上大多數女性鞋子款式比較老舊,並不夠創新,很多時尚款式的女鞋都是海外代購回來的,達芙妮制抓住了機會,推出了舒適、時尚新潮的女鞋,性價比也非常高。並邀請當紅明星宣傳,大獲成功。

這種模式一度為達芙妮帶來超高速的增長。15年前達芙妮店鋪數就達到七百多家,為了往中高方向拓展,芙妮併購了富珍國際六成股權,進入中高端女鞋市場,豐富了達芙妮的產品組合,並對富珍國際的現有業務進行重新整合,使得多品牌業務之間能夠實現協調效益和運營效益的提升滿足更多消費群體的需求。

巔峰時期,達芙妮擁有店鋪六千七百多家,在十年間的時間裡門店增長了九倍之多,可謂發展迅猛,但也埋下了禍根,隨著庫存和銷售費用也是大幅增長。隨著店鋪的增加店與店的競爭加劇,加上管理混亂。他們的女鞋也越來越賣不動了,加快了關閉門店的速度,並慢慢減少加盟商店鋪的數量。

中國鞋王的隕落:不到三年倒閉2800多家店,它這些年經歷了什麼?

在近三年的時間裡,達芙妮一共關了2813家店鋪,其中去年年底直營與加盟商合計關閉店鋪1009家,這幾年達芙妮一直在瘦身。品牌老化、產品不夠時尚、電商業務也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更為重要的是國際品牌的進入和新品牌的崛起。

比如一些新品牌,在電商渠道上每週會有近二十款左右的新品上架,其中鞋包的各佔50%左右的比例。除了線下的店鋪除了同款同價的商品之外,還有一部分為線上獨家的商品。

達芙妮面對突如其來的消費升級,卻是有些不適應。作為曾經中國“鞋王”,他們肯定不會輕言放棄的,如今公司已由張文儀的兒子張智凱掌舵,能否把達芙妮帶出陣痛的泥潭,還要看他們未來做出的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