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街,記憶中的鐘聲

文華街,記憶中的鐘聲

在久居達城的老人的心中,達城的記憶可謂千姿百態。但總有些共同的話題,躲不了的記憶。其中之一,那就是文華街的鐘聲。

該聲來自文華街天堂的鐘樓,於1901年開始修建,歷時11年竣工。這樓共有八層,登臨頂層,可將全城景物盡收眼底。

鐘樓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頂樓架設的五金合鑄大鐘。系從瑞士購進,鐘上刻有拉、法兩種文字,並有多幅精緻圖像。

此鍾架子滑車上,用人力拉繩使鐘擺動則鳴,離城40華里的鐵山上都可聽到鐘聲。一部分是三樓上裝設的自鳴鐘。

文華街,記憶中的鐘聲

此鍾按照座鐘的結構製造,以機械條、分針、時針構成,鐘面約9平方米米人們能從遠處看到時針、分針所指的時間。

這兩部分共同發出報時鐘聲,使全城人都準確地掌提了其體時間,有鍾無鐘的家庭都感到方便多了。現就我所知道的鐘聲報時情況作如下回憶。

自鐘樓建成後,鐘聲就開始向人們打點報刻了。當人們每天聽到鐘樓上發出“叮噹”聲,便使知這是報刻聲音。“叮噹”聲幾次,表示此時是幾刻。凡報刻聲音響過四次後,使會隨之聽見“當”的的報時鐘。“當”的聲音響幾兒下,就表明是幾點鐘。

每日清晨,三樓的小鐘間斷響過四次“叮噹”聲後,接著便響起六聲“當”的鐘聲,然後就會聽到用人力拉動的頂樓大鐘“當、當、當”的的響聲,前後大約持續兩分鐘。

這報刻報時的大小鐘聲渾然體,響徹雲霄,人們聽此鐘聲後就起床各行其是了。

時至中午,小鐘響過12下後,大鐘的“當、當、當”聲不絕於耳,這是人們上午下班和吃午飯的時間。下午,小鐘響過6下“當”的聲音後,同樣會聽到大鐘發出“當、當、當”的響亮聲音,人們有的收工,有的關鋪門,有的生火做晚飯。

人們器的鐘聲,年年如此,天天如此,一直響到1933年底。

1933年底,紅軍撤離達城後,由四川軍閥劉湘的二十一軍所屬第四師範紹增的軍隊進生達城。該軍閥部隊為了防範紅軍,佈告全城實行宵禁,強行規定每日從晚上9點開始,到次日6點解除。

於是,每天除了照往常習慣按時打鐘外,一個新的改變就是晚上9點加打大鐘一次。以示宵禁開始。

晚上的禁鐘聲一直響了一年多時間。到了1935年1月,袁濟安任達縣專員兼縣長時。才宣佈取消了禁,這時小鐘又恢復了正常報時方式,每日早、午、晚三次按時間人們送出了

鐘聲。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為了免敵機空襲,成立了防空指揮部,修了簡易防空洞。特別設置了防空監視哨,並決定將天主堂的鐘聲改為防空警報,報警方法是:

空襲警報。若有敵機往達縣方向飛來,大鐘便發出“噹噹一一當當一一”兩響一歇的警報聲,人們聽此鐘聲後,便迅速向郊區疏散。

緊急警報。若敵機己臨城空,大鐘即發出“當,當、當、當”的急促報警聲,聽此鐘聲,人們自覺就近隱蔽,戶外基本不見行人,使敵機不易發現人員密集的目標。

解除警報。若敵機離開城空飛向遠方,大鐘便以“當——、當——”聲一歇通知大家,聽此鐘聲後,人們各自回家。

文華街,記憶中的鐘聲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後,天主堂的鐘樓又恢復了一日三次的報時辦法,按時傳出了鐘聲。

1946年夏季,小鐘出了毛病,不能按時打點報刻,大鐘也因此而停打了。說也怪,人們聽了幾十年的鐘聲已成習慣,一日停止,總覺得像缺點什麼。

1946年11月,省府派當時任省保安處副處長的王元暉任達縣專署專員,王到任後召集部下前來開會,發覺遲到者不少,便下令縣長陳伯良儘快找人修好小鐘。

無奈此鍾系法國人專門設計製造,難以修配已磨損了的零件,修了幾次卻愈走愈慢,很不準時。

解放後仍是如此直到1954年再度修理,還是走時不準,索性不修了,將就使用採用隔幾天又將分針投前幾刻的辦法來調時間。

即使後來時間走不準了,大鐘仍按小鐘時間每日三次按時打鐘。就這樣,時鐘分針走到“文化大革命”初期就停止報時了。

本文摘於《達城記憶·老街老巷》圖摘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