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友溼症較多,推薦國醫大師路志正教授溼病證治十二法與中成藥

路誌正,1920年12月出生,河北藁城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主任醫師,1939年2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首都國醫名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擅長中醫內科、針灸,對婦科、兒科等亦很有深造詣。他 發煌古旨,博學諸家,主張溼症不獨南方有之,北方亦多溼邪,辨病多從內外分證、三焦辨治,本文整理路老關於溼症的辨治方藥十二法供參考。請大家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們

病友溼症較多,推薦國醫大師路誌正教授溼病證治十二法與中成藥

一、溼蘊胃腑

症狀:胃脘痞悶不適,食後脹滿,噁心欲吐,納呆食少,呃逆時作,舌淡紅,苔薄白膩,脈滑或濡。

治則:芳香化濁,和胃降逆

處方:姜半夏10克,枇杷葉10克,藿香12克,蘇梗6克,白蔻仁(後下)6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杏仁6克,生薑3克。

加減:苔白厚膩者,加草果6克;苔薄黃膩者,加竹茹12克,蘆根15克;苔黃厚膩,口黏苦者,去蘇梗,加黃芩6克,黃連3克;嘔苦、嘈雜者,加吳萸3克,黃連6克。呃逆、嘔吐甚者,加刀豆12克,旋覆花(包)10克。

二、溼困脾土

症狀:脘痞腹脹,周身倦怠,肢體沉重,納谷不馨,厭油膩,口黏,吐白痰涎沫,大便黏滯不爽或溏洩,舌淡紅,苔白膩,脈濡滑。

治則:芳香醒脾,燥溼行氣。

處方:佩蘭10克,藿香12克,蒼朮9克,砂仁(後下)3克,厚朴9克,白芷6克,大腹皮9克,陳皮9克,茯苓12克,澤瀉6克,六一散(包)12克,桔梗6克。

加減:頭昏蒙不清者,加蔓荊子6克;帶下清稀者,加炒荊芥穗9克,炒薏苡仁20克。肢體沉重較甚者,加防風、防己各6克,去肌表經絡之溼。

三、溼熱蘊結

症狀:胸膈不適,脘腹脹滿,肢體沉重,口乾苦而黏,大便黏滯不爽或便秘,小便黃濁或短赤,午後身熱,心中煩熱,舌淡紅或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治則:清熱祛溼,調中行氣。

處方:黃連6克,梔子3克,豆豉6克,厚朴10克,藿梗10克,半夏9克,茵陳12克,白蔻仁(後入)6克,杏仁10克,滑石(包)15克,通草6克。

加減:溼重於熱者,去梔子,減黃連為3克,加草蔻10克,熱重於溼者,加黃芩9克,連翹6克。大便黏滯不爽者,加敗醬草12克,枳實10克;大便秘者,加檳榔片6克,生大黃(後下)1.5克。

四、寒溼中阻

症狀:脘腹脹滿,隱隱作痛、遇寒則甚,得熱痛緩,瀉下清稀,納呆食少,口淡不渴,周身沉重,肢體酸楚,舌淡苔白滑膩,脈沉遲。

治則:溫中散寒,燥溼行氣。

處方:厚朴9克,乾薑6克,草蔻仁(後入)6克,蒼朮12克,陳皮9克,茯苓12克,澤瀉6克,廣木香(後下)6克。

加減:兼寒溼外侵,身冷惡寒,肢體痠痛者,加蘇葉9克(後入),羌活9克。兼肝經虛寒,出現胸脅不適,痛連少腹,婦人經來腹痛者,去砂仁、澤瀉,加烏藥9克,醋元胡10克,當歸12克。

五、脾虛溼困

症狀:脘痞腹脹,食後為甚,頭重昏蒙,面色萎黃,神疲肢倦,懶於動作,口淡納呆,大便溏薄,舌淡胖有齒痕,苔薄白膩,脈細弱。

治則:益氣健脾,化濁祛溼。

處方:太子參12克,茯苓12克,蒼朮10克,半夏9克,陳皮9克,砂仁(後入)4克,扁豆10克,藿香6克,佩蘭10克,生薑3片。

加減:氣虛下陷,脘腹重墜者,去扁豆、藿香、佩蘭,加黃芪15克,炒枳實9克,升麻6克。頭蒙較甚者,乃清陽不升,加荷葉6克,葛根10克。有食滯者,加焦三仙30克,香櫞皮9克。

六、溼邪瀰漫,中上同病

症狀:胸膈痞悶,脘腹脹滿,頭昏沉重,厭食納呆,口中黏膩,渴不欲飲,舌淡紅,苔白膩,脈濡或滑。

治則:宣肺理氣,健脾祛溼。

處方:藿荷梗(各)12克,杏仁(去皮尖)9克,豆豉9克,佩蘭12克,白蔻仁(後下)6克,半夏9克,厚朴9克,茯苓12克,竹葉6克,枇杷葉10克。

加減:胸膈痞悶較甚者,去豆豉、竹葉,加枳實9克,香櫞皮9克。肺氣上逆,咳嗽有痰者,去豆豉、佩蘭、竹葉,加前胡10克,陳皮10克。胃氣上逆而嘔者,加旋覆花(包)10克,生薑6克。溼邪化熱者,加黃芩6~9克。

七、溼邪中阻,肝脾不和

症狀:脅肋脹滿,脘腹痞悶,隱痛不適,痛甚則瀉,瀉後痛減,復如故。體倦乏力,納呆嘔逆,舌淡苔白膩,脈虛弦,重取無力。

治則:疏肝緩急,燥溼運脾。

處方:柴胡12克,枳殼10克,青陳皮(各)9克,蒼白朮(各)10克,薏苡仁15克,防風6克,白芍12克,甘草6克。

加減:脾氣虛者,加太子參12克,茯苓12克。中陽虛寒者,加乾薑3克,草果6克。如出現嘈雜泛酸,嘔吐苦水,舌邊紅,口乾黏苦者,則為溼熱內蘊,膽胃不和,宜合黃連溫膽湯加減。

八、溼阻肝膽,蘊熱發黃

症狀:胸脅滿悶,兩肋痛脹,身目發黃,脘痞腹脹。口乾黏苦,噁心嘔吐,納呆,四肢困重,小便黃濁,大便不調,舌淡苔薄黃膩,脈沉弦滑。

治則:疏肝利膽,清熱祛溼。

處方:柴胡12克,茵陳15克,枳殼15克,赤芍12克,川樸10克,川楝子6克,鬱金9克,茯苓12克,澤瀉6克,蒼朮6克,甘草6克。

加減:如溼鬱化熱,熱重於溼者,去川樸、蒼朮、川楝子,加黃芩10克,龍膽草6克,車前子(包)12克。如脅痛較著者,去澤瀉,加元胡9克。如為寒溼下注,少腹拘急,睪丸墜脹者,上方去茵陳、澤瀉,加乾薑6克,烏藥10克,鹽茴香12克,以暖肝散寒,行氣化溼。

九、溼邪蘊阻,脾腎陽虛

症狀:脘腹痞悶不適,時發凝痛,得熱則緩,納呆運遲,面色白光白,神疲懶言,周身困重,肢冷畏寒,大便溏瀉,腰背痠楚沉重,舌淡胖有齒痕,苔白滑膩,脈沉遲尺弱。

治則:補益脾腎,溫陽化溼。

處方:附子(先煎)9克,炮姜6克,白朮12克,茯苓12克,黨參10克,厚朴6克,廣木香(後入)6克,炙甘草4克。

加減:如瀉利次數較多,清稀如水者,加豬苓12克,澤瀉10克,增加利水滲溼之力,利小便而實大便。如以腰背痠楚疼痛症狀明顯者,加桑寄生15克,山藥12克。

十、溼熱阻滯腸道

症狀:下痢赤白膿血,肛門灼熱,腹痛腹脹,裡急後重,身熱心煩,小便短赤,苔黃膩,脈滑數。

治則:清熱燥溼,調氣行血。

處方:黃連9克,黃芩10克,大黃(後下)3克,赤白芍各12克,當歸12克,廣木香(後下)9克,檳榔6克,葛根12克,甘草6克。

加減:如溼邪偏重,下膿多於下血,身熱不甚,脘痞嘔惡,苔白膩者,上方去大黃,加藿香12克,蒼朮6克。如熱毒較盛,下血多於下膿,血色鮮紅,壯熱煩渴,舌紅苔燥者,宜加白頭翁12克,敗醬草15克,銀花15克,赤芍改丹皮。兼食滯者,噯腐吞酸,嘔吐呃逆,糟粕與膿血雜下者,加枳實12克,炒萊菔子9克,谷麥芽各15克。如下痢赤白黏凍,白多赤少,伴腹痛畏寒,裡急後重,脘痞納差,頭身困重,舌淡苔白膩,脈濡緩者,為寒溼之邪內蘊腸道。治應溫中散寒,行氣燥溼,方用胃苓湯加當歸、炮姜、廣木香。

十一、溼阻胞宮,帶脈不利

症狀:帶下量多,或色白清稀,如涕如涎,或帶下黃濁,腥臭。腰膝困重痠軟,少腹墜脹,肢體倦怠,苔膩,脈緩滑。

治法:白帶,健脾燥溼止帶;黃帶,清熱燥溼止帶。

處方:白帶方:蒼白朮各12克,陳皮12克,薏苡仁15克,車前子(包)12克,山藥15克,炒荊芥穗9克,生龍牡(另包,先煎)20克,柴胡12克,茯苓15克,澤瀉9克,甘草6克。

加減:有頭昏沉重,或頭蒙不清者,去澤瀉,加川芎6克,天麻6克。少腹脹痛較著,遇寒痛甚者,上方去車前子,加炮姜6克,烏藥10克。如伴面色萎黃,氣短乏力。舌淡胖有齒痕者,乃脾氣虛弱,上方加太子參12克,甘草改為炙草。

黃帶方:黃柏10克,芡實15克,車前子(包)15克,椿根皮12克,薏苡仁15克,澤瀉9克,川楝子10克,山藥18克。

加減:帶下色赤者,加雞冠花15克,丹皮12克,以清熱涼血。外陰搔癢,或有外陰溼疹、潰瘍者,加用自擬“帶下外洗方”:苦參30克,馬鞭草30克,車前草20克,黃柏15克,蛇床子15克,白礬10克。煮沸20分鐘,先薰後洗,1日2~3次。

十二、溼蘊膀胱

症狀:小腹脹滿,小便頻數,淋瀝赤澀,尿道疼痛或點滴不通,口黏口苦,渴不欲飲,苔黃膩,脈滑數。

治則:清熱祛溼,通利膀胱。

處方:瞿麥12克,萹蓄12克,木通10克,滑石(包)15克,車前子15克,竹葉9克,梔子9克,甘草梢6克。

加減:如尿中帶血者,為熱傷血絡,迫血妄行,加小薊15克,蒲黃(包)12克,生地15克。如小便黃赤混濁,或如米泔水樣者,加萆薢12克,黃柏9克。如排尿突然中斷,尿道刺痛窘迫,或尿中有砂石者,為溼熱蘊結,煎熬尿液,結為砂石,阻閉尿道,加海金沙(布包)15克,金錢草20克,雞內金粉3克(分2次沖服),琥珀粉3克(分2次沖服)。經治症減,餘邪未淨者,不可專事清利,以免傷陰耗液,當用清心蓮子飲加減,以扶正清除餘邪

十三、祛溼中成藥

1.木香順氣丸

功能主治:行氣化溼,健脾和胃。溼濁中阻、脾胃不和所致的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嘔吐噁心、噯氣納呆。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3次。

病友溼症較多,推薦國醫大師路誌正教授溼病證治十二法與中成藥

2.香連丸

功能主治:清熱化溼,行氣止痛。用於大腸溼熱所致的痢疾,症見大便膿血、裡急後重、發熱腹痛;腸炎、細菌性痢疾見上述證候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6g,一日2~3次,小兒酌減。

病友溼症較多,推薦國醫大師路誌正教授溼病證治十二法與中成藥

3.平胃散

功能主治:燥溼運脾,行氣和胃。用於溼滯脾胃證,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口淡無味,噁心嘔吐,噯氣吞酸,肢體沉重,怠惰嗜臥,常多自利,舌苔白膩而厚,脈緩。

用法用量:每服4~6g,姜棗煎湯送下。或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4.清熱祛溼顆粒

功能主治:清熱祛溼,益氣生津。用於暑溼病邪引起的四肢疲倦,食慾不振,身熱口乾。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g,一日2~3次。

5.藿香正氣丸

功能主治:

解表化溼,理氣和中。用於暑溼感冒,頭痛身重胸悶,或惡寒發熱,脘腹脹痛,嘔吐洩瀉。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8丸,一日3次。

病友溼症較多,推薦國醫大師路誌正教授溼病證治十二法與中成藥

6、參苓白朮丸

【成分】人參、白朮、茯苓、山藥、蓮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大棗。

【功能主治】補脾胃,益肺氣。用於脾胃虛弱,食少便溏,氣短咳嗽,肢倦乏力。益氣健脾,滲溼止瀉

7、附子理中丸

【成分】:附子(制)、黨參、白朮(炒)、乾薑、甘草。

【功能主治】溫中健脾。用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洩瀉,手足不溫等病症。

8、健脾丸

【成分】黨參、白朮(炒)、陳皮、枳實(炒)、山楂(炒)、麥芽(炒)。

【方解】方中用黨參、白朮補益脾胃以資運化;山楂、麥芽消食化滯;陳皮、枳實理氣和胃。諸藥合用,補脾益胃,理氣運滯,對於脾虛食積證極為適用。

【功能主治】健脾開胃。用於脾胃虛弱,脘腹脹滿,食少便溏。

9、歸脾丸

【成分】 黨參、白朮(炒)、炙黃芪、炙甘草、茯苓、遠志(制)、酸棗仁(炒)、龍眼肉、當歸、木香、大棗(去核)。

【功能主治】益氣健脾,養血安神。用於心脾兩虛,氣短心悸,失眠多夢,頭昏頭暈,肢倦乏力,食慾不振,崩漏便血。

十四、祛溼的藥茶

1.陳皮茯苓茶

材料:茯苓5g,陳皮2g。

做法:茯苓、陳皮洗淨,放入保溫杯中,衝入熱水,等5分鐘即可飲用。

功效:健脾利溼,化痰減肥,健脾燥溼,化痰祛脂。

成分作用

陳皮:理氣健脾,燥溼化痰。用於脘腹脹滿,食少吐瀉,咳嗽痰多。

茯苓:利水滲溼,健脾,寧心。用於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洩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

病友溼症較多,推薦國醫大師路誌正教授溼病證治十二法與中成藥

2.枸杞薏米茶

材料:薏米300g,枸杞子一把,紅棗2~3顆,冰糖、水適量。

做法:洗乾淨後,控幹水分。將薏米放入平底鍋中,鍋中不可放油,開小火翻炒烘焙薏米,直至炒出薏米香味即可關火;將紅棗、枸杞,衝入滾燙的開水,浸泡5~10分鐘即可飲用。

功效:養肝明目又,利水祛溼。

成分作用

枸杞:養肝,滋腎,潤肺。

薏米:清熱利溼,除風溼,利小便,益肺排膿,健脾胃,強筋骨。風溼身痛,溼熱腳氣,溼熱筋急拘攣,溼痺,水腫,肺萎肺癰,咳吐膿血,喉痺癰腫,腸癰熱淋。

3.茯苓薏米薑茶

材料:茯苓15~20g,薏米20g,生薑3片。

做法:將茯苓、薏米洗淨,放一碗半水,浸泡30分鐘。加入生薑,煮開後,轉小火煎煮30分鐘,趁熱喝。

功效:祛溼,健脾胃,暖胃。

成分作用

茯苓:利水滲溼,健脾,寧心。用於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洩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

薏米:清熱利溼,除風溼,利小便,益肺排膿,健脾胃,強筋骨。風溼身痛,溼熱腳氣,溼熱筋急拘攣,溼痺,水腫,肺萎肺癰,咳吐膿血,喉痺癰腫,腸癰熱淋。

生薑: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溫肺止咳。常用於脾胃虛寒,食慾減退,噁心嘔吐,或痰飲嘔吐,胃氣不和的嘔吐,風寒或寒痰咳嗽,感冒風寒,惡風發熱,鼻塞頭痛。

病友溼症較多,推薦國醫大師路誌正教授溼病證治十二法與中成藥

4.紅薏米祛溼茶

主料:紅薏米、芡實、梔子

喝法:每天兩包

功效:健脾祛溼,恢復脾胃運化功能,對經常胃脹、消化不良造成的積食有幫助。清熱排膿、涼血淡斑,祛前胸後背痘痘等美容功效。祛除子宮寒溼,止帶止癢,對溼氣引起的婦科症狀有輔助治療效果。除痺解酒、保肝利膽、益腎固精,祛口氣乾嘔。祛水腫、祛腸熱,緩解便秘,對各種睏乏頭暈倦態有非常好的調理效果。增強人體免疫、抵抗力、預防流感、抗衰老、抗疲勞、抗癌防癌。

請大家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