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美國生態農場的五大特點,比台灣模式更「輕」

我國臺灣和日本的休閒農業,一直是內地學習的標杆。諸如飛牛牧場、薰衣草森林、mokumoku農場等被視為莊園的樣板。

相比之下,美國的生態農場就顯得“冷門”很多。

事實上,休閒農業、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起因,一方面是經濟發展帶動的消費升級,另一方面是規模化農業帶來的種種變革。

而美國不僅是經濟發達的國家,也是規模化農業發達的國家。

因此,美國的生態農場模式,是探索解決規模化農業問題、解決都市消費升級問題的極好探索。

盤點美國生態農場的五大特點,比臺灣模式更“輕”

1、極簡業態,不需要“建設用地”

相比國內莊園的“大興土木”,美國的生態農場更像是一個單純的“菜園子”。除了餐廳和小商店,很少再有其他配套休閒設施。

以南加州著名的網紅農場——艾米農場為例,這個佔地60畝的小農場裡,除了養殖幾十只牲畜和100多隻雞鴨鵝外,就是種了幾十種蔬菜,以及一部分果樹。在設施上,除了幾間小木屋用作商店和管理用房,再也沒有其他建築。

建築設施少,休閒娛樂設施更是少得可憐,就連臺灣那種文創內容,在美國的生態農場裡也不多見。他們更多的,就是單純的田園景象。

當然,沒有休閒設施,並不代表著沒有“第三產業”。每週末,仍有大量的市民和孩子到休閒莊園去體驗田園生活。

以艾米農場自然教育為例,每週一至週五上午9:00、9:45、10:30、11:15,開設4堂自然教育課,由兩位專職的自然引導師交替進行。

他們的自然教育課程,也是根據受眾的年齡進行設計。比如針對幼兒園和小學生,可以在有機菜園中採摘蔬菜和草藥,學習奶牛知識,親手擠奶,製作奶酪和黃油,體驗動物餵養。

總的來說,美國生態農場“輕建築,重農業和內容”的做法,對於一直為建設用地苦惱的國內農莊,頗有借鑑價值。

盤點美國生態農場的五大特點,比臺灣模式更“輕”

2、“循環農業”模式是生態農場的標配

美國的大規模工業化農業是全球的標杆,但是近年來,越來越多人認識到這種模式的缺點。“小規模、精耕細作、多樣化經營”的生態農場,也正是在這個背景下迎來了自己的春天。

如此誕生的美國生態農場,自然把“生態”放到了核心價值觀的高度。如今,任一生態農場內,類似“循環農業”模式都是他們的基礎標配。

不使用化肥和農藥,不喂添加激素的飼料,這個自然不用多說。他們的“生態”概念,更體現在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比如用農作物餵養動物,動物排洩物由微生物分解,製成有機肥料幫助農作物生長。比如根據不同作物耕種期,放雞鴨鵝等進去吃雜草和害蟲。

這種“循環農業的”模式,通過能量的多級利用和物質的循環再生,達到農場生物自身的生態平衡。相比工業化農業對土壤的破壞,生態農場的產量更高,並且對周邊社區不會產生環境影響。

目前,國內許多有機農場也在探索實踐類似模式,不過美國生態農場不論大小,能把這個模式做到標配,上升到統一價值觀高度,著實令人歎為觀止。

盤點美國生態農場的五大特點,比臺灣模式更“輕”

3、產品銷路:CSA+農夫市集+商鋪餐館

美國生態農場售賣的商品,以自產的農產品,以及相應深加工產品為主。在產品的銷售渠道上,同臺灣、日本以及澳洲都有所不同。

臺灣、日本以及澳洲的農場,大多作為旅遊目的地,顧客構成中相當大比例來自境外,因此,他們農場的加工產品,可以作為旅遊商品實現在地化銷售。

美國生態農場的誕生,初衷之一就是為了縮短“食物里程”。即食物從田間到餐桌的距離。因此,它的顧客,很多都是本地乃至本社區的居民。

服務社區居民的屬性,使得美國生態農場的產品,主要通過農場的商店、當地的農夫市集、CSA會員、當地的商鋪和參觀進行銷售。

更甚至,有些農場還不對外地顧客銷售。比如美國馬里蘭州一處名為克拉格特的生態農場,就專供本地社區消費,非本地居民有錢也買不到。即便是會員家庭,如果想要購買超出限量的農產品就得付費。

但同時,近四成農產品會免費捐給社區生活困難的家庭,還有一成農產品部分半價出售給使用食品券的當地貧困家庭,部分以“工作換食品”的形式補償給忙季幫工的人。

為什麼要這麼做?用農場經理的話說:“作為一個生態農場,我們的核心運營理念不僅是環境可持續、經濟可持續,更重要的是植根於社區的包容性發展

”。

這段話也回答了一個問題:靠“CSA+農夫市集+商鋪餐館”能解決農場的銷售問題,或者說能讓農場盈利嗎?

按照目前國內的模式,的確不能。不過如果像美國生態農場那樣根植於社區,打造強粘性和包容性,成為社區生活的一部分,那一切皆有可能。

走進群眾越深,越不像商業機構的企業,有可能獲得越大的回報,這也是商業的至高境界。

盤點美國生態農場的五大特點,比臺灣模式更“輕”

4、三產消費:簡約,而不簡單

一片簡單的菜園子、除餐廳外沒有大型設施、也缺乏休閒娛樂配套,這樣的農場是不是太LOW了?

事實恰恰相反,很多美國生態農場,“高端”得連總統都慕名光顧。

美國的藍山農場,餐廳只有兩種套餐,每天的菜譜根據當天的食材來定,餐廳的食材都來自農場菜園,部分來自農夫市集。

就這樣的套餐,每份在88或98美元,不算便宜吧?就這需要提前兩週來預定。美國前總統奧巴馬、著名影星安妮斯頓等社會名流都是這裡的粉絲。

除此之外,很多這樣簡陋的“菜園子”還是舉辦婚禮、社交PARTY的理想聖地。

越簡陋,越受歡迎?不對,準確的說法是:越田園,越時尚。

相對於工業化農業的食品味道、相對於車水馬龍的城市,生態農場裡的有機蔬菜、田園環境才是最稀缺、最時尚、最有價值的內容。

盤點美國生態農場的五大特點,比臺灣模式更“輕”

5、讓一切“順其自然”,才是真情懷

像我國臺灣一樣,美國的很多莊主進入這個行業,也是抱著極大的情懷。更有相當一部分,直接是“祖傳”的家族經營。

這種情懷,一方面使得農場在生態保護、周邊社區關係處理上更加重視。理解了這個,我們也就不奇怪,艾米農場“無人管理”的模式居然能夠行得通?

另一方面,特殊的土地制度加持下,這些生態農場普遍“商業化”屬性不那麼強烈。不僅在生態上遵循“自然而然”的態度,在商業經營上也“順其自然”。

比如,在美國的生態農場裡,我們看不到誰在努力消除淡季,努力吸引客流。更多看到的是,為了保證體驗滿意度,嚴格限制人流。還有些農場主,為了生活和生產不被打擾,主動製造淡季,限制開放時間。

盤點美國生態農場的五大特點,比臺灣模式更“輕”

沒錯,國情不一樣、消費環境不一樣,美國的生態農場模式未必可以模仿,甚至很多地方不具備借鑑價值。

但是,他們對生態保護的認識、他們對農場價值的理解、他們對農場經營的“無為”、他們對社區融合的積極,包括他們對生活的追求等等,都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

作者:钁頭張(參見莊主·休閒莊園頂層設計研究院/首席分析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