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詩百法》第一綱聲韻八法

學詩百法

劉坡公著

《學詩百法》是一本學習詩歌寫作和教你如何讀懂詩歌的入門教材,這本書從詩歌聲韻、對偶、字句、章法、規則、忌病、派別、體裁八方面入手,按五七言古體、五言律絕、七言律絕的順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把詩歌創作劃分為煉字、造句、屬對、押韻,以及起、承、轉、合等百種方法,每種方法都結合具體例證,特別是唐詩中的代表性詩篇進行剖析和指導,實用價值極強。初學詩者讀此書,可獲舉一反三之效。實為不可多得之學習詩歌經典。

第一綱 聲韻八法

學詩百法之01練習四聲法

學詩之第一步,當重聲韻。聲韻之中,尤以練習四聲為最要。四聲者何?平上去入是也。茲錄昔人辨四聲歌訣如下: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用力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第一句言平聲平道莫低昂者,隨口平讀,其聲不高不低,而尾音自然延長。第二句言上聲高呼用力強者,向上高讀,其聲亢而響亮,並無尾音。第三句言去聲分明哀遠道者,向下重讀,其聲哀而且遠,而尾音較短。第四句言入聲短促急收藏者,向直急讀,其聲既木且實,亦無尾音。譬之擊鼓,以木槌輕擊鼓之中心,其聲為“東”,是為平聲。再擊鼓面之四周,則其聲為“董”,是為上聲。若更在鼓之中心,以木槌重擊之,則其聲為“凍”,是為去聲。若以一手捫鼓面,一手重擊之,則其聲為“篤”,是為入聲。總之四聲之分,其不同之點有三,平去有尾音,上入無尾音,一不同也。平聲和平而尾音長,去聲哀遠而尾音短,二不同也。上入二聲,雖皆無尾音,但上聲響而亮,入聲木而實,三不同也。能辨此不同之點,然後可與言練習。

練習之法,須將平上去入四字,依照讀法,以右手食指作勢,讀平聲時,以指擱於桌之左邊,徐徐向右移去,移至右邊盡處為止,聲亦隨之而止。桌之闊,大約以二尺為度。讀上聲時,以指擱於桌邊正中,向上一挑,約離桌面一尺高,而聲亦頓止。讀去聲時,以指離桌而下,重重一指,約離桌面一尺低,而聲乃止。讀入聲時,以指向對面一指,約離身一尺遠,而聲即止。如是將此四字,每日讀一百遍,其聲之高下疾徐,不可稍誤。歷三日,然後易以“東”(平聲)“董”(上聲)“凍”(去聲)“篤”(入聲)四字,仍照前法練習。再歷三日,則無論何字,一讀平上去三聲,而入聲之字,自然脫口而出矣。茲為練習時試驗有無錯誤起見,故將四聲之字,再舉數例於下:(以平上去入為序)

東董凍篤 同動洞獨 空孔控哭 蒙蠓夢木 隆攏弄陸

鍾腫種燭 松悚宋粟 容擁用浴 江講絳覺 知指志質

時氏侍日 詩矢試失 醫矣意一 基幾記吉 私史肆率

離裡利律 微尾未物 非誹沸弗 魚禦御月 渠拒詎掘

居舉鋸厥 枯苦庫闊 途杜度奪 吳午護活 孤古故割

西洗細膝 梨禮例慄 迷米謎密 佳解戒黠 排擺敗拔

哀亥愛曷 該改蓋葛 臺怠隊奪 真軫震質 申筍舜室

仁忍潤術 音引印乙 旬盡殉疾 文吻問物 芬粉糞拂

元阮願月 翻反販發 煩晚萬伐 幹澣旰割 丸緩換活

灘坦嘆脫 刪潸疝瑟 間簡澗吉 先銑霰屑 箋剪箭節

錢踐賤絕 傳篆膳舌 堅剪見潔 蕭小笑削 遼了料略

腰杳要約 交狡校腳 高槁誥閣 遭早灶作 桃稻盜鐸

歌哿個古 科可課窟 麻馬禡陌 牙雅夏譯 八把霸伯

陽養漾藥 張漲帳酌 長丈讓若 將獎醬雀 香享餉謔

央養恙約 良兩亮略 情靜淨夕 驚頸敬戟 鶯影映益

丁頂釘滴 蒸拯證職 尤有宥亦 仇受授石 鄒酒奏責

金錦禁急 陰飲蔭邑 含暗憾盍 甘敢紺鴿 鹽琰豔葉

奩臉斂獵 鹹豏陷洽 緘減鑑甲

學詩百法之02辨別平仄法

作詩之法,合上平下平聲統曰平,合上去入三聲統曰仄。平聲仄聲,絕然不同,一則和柔圓潤,一則亢直短促,學者最易辨別。唯有一種可平可仄之字,或可通用,或不可通用,若不加意辨明,非唯失去真解,並犯出韻及不調平仄之病。茲將此種字之可以通用與不可通用者,分別略舉於下:

平仄通用者

衷:平聲一東,去聲一送,義同,中心也。

供:平聲二冬,去聲二宋,義同,供奉也。

撞:平聲三江,去聲三絳,義同,搗也。

貽:平生四支,去聲四寘,義同,饋贈也。

…………

平仄不可通者

風:平聲一東,空氣相激而成謂之風,去聲一送,諷刺也。

縫:平聲二冬,彌補也,去聲二宋,隙也。

降:平聲三江,讀如杭,伏也,去聲三絳,自上而下謂之降。

為:平生四支,作也,去聲四寘,因也。

…………

前舉平仄可通用之字,雖則詩中隨意可用,然而抑揚輕重之間,仍宜細細推敲。至於不可通用之字,意義懸殊,萬不可稍有差誤,羼(chàn攙雜)雜其中。學者宜將所舉之字,依仿練習四聲法,先行熟讀其音,次則詳譯其義,隨時隨地,留心辨別,不出匝(zā周、繞一圈)月,而字之平仄,無不瞭(liǎo明白、知道)然胸中。他若一字而兼數平聲或數仄聲者,其義亦有可通不可通之別,不妨以此類推。

學詩百法之03檢查詩韻法

近人作詩,皆奉梁沈約詩韻為標準,故平上去入四種韻目,不可不牢記胸中。但是上下平各十五韻,而上聲僅有二十九韻,去聲三十韻,入聲只十七韻而已,學者苟不明四種韻目隸合之法,則於四聲之字,何字歸入何韻,斷難分析清楚。茲為便利學者檢查詩韻起見,特將四聲一百零六韻韻目,合成一表。俾(bǐ使)知某字在平聲某韻者,其上去入三聲之字,即知在某某等韻。如同字在平聲一東,其上聲之動字定在一董,去聲之洞字定在一送,入聲之獨字定在一屋。以此推尋,百不失一,不必東翻西閱,而無字不可一檢即得也。表列如下:

平聲 上聲 去聲 入聲

一東 一董 一送 一屋

二冬 二腫 二宋 二沃

三江 三講 三絳 三覺

四支 四紙 四寘 四質

五微 五尾 五未 五物

六魚 六語 六御 六月

七虞 七麌 七遇 七曷

八齊 八薺 八霽 四質

九佳 九蟹 九泰十卦八黠

十灰 十賄 十一隊 七曷

十一真 十一軫 十二震 四質

十二文 十二吻 十三問 五物

十三元 十三阮 十四願 六月

十四寒 十四旱 十五翰 七曷

十五刪 十五潸 十六諫 八黠

一先 十六銑 十七霰 九屑

二蕭 十七筱 十八嘯 十藥

三餚 十八巧 十九效 十藥

四豪 十九皓 二十號 十藥

五歌 二十哿 二十一個 六月

六麻 二十一馬 二十二禡 十一陌

七陽 二十二養 二十三漾 十藥

八庚 二十三梗 二十四敬 十一陌

九青十蒸 二十四迴 二十五徑 十二錫十三職

十一尤 二十五有 二十六宥 十一陌

十二侵 二十六寢 二十七沁 十四緝

十三覃 二十七感 二十八勘 十五合

十四鹽 二十八儉 二十九豔 十六葉

十五鹹 二十九豏 三十陷 十七洽

上表將下平聲之九青十蒸併為一韻,將去聲之九泰十卦併為一韻,使平上去三種韻目各成二十九數,然後再將入聲十七韻就每韻中各字之聲合於平聲何韻者,亦分成二十九部,各相隸屬,而後詩韻中無難檢之字矣。

學詩百法之04通轉古韻法

作詩之韻,或可通,或不可通,或可轉。通者,以本音通本音之謂,如一東之與二冬,八庚之與九青、十蒸是也。轉者,轉其聲而後通之謂,如一東之與三江,四支之與九佳是也。蓋東冬同為舌端音,更青蒸同為齒頭音,其音既屬一本,故可通。東為宮音,江為商音,支為徵音,佳為商音,一宮一商,一徵一商,皆非本音,故欲通其韻,必先轉其聲乃可。但通轉之法,今韻較嚴,而古韻極寬。如一東二冬固可通,一東與三江既非本音只能轉韻而已,而古韻則東冬江三韻均可通。又如四支之與九佳十灰亦非本音,必轉而方通,而古韻則微齊佳灰文五韻均可通。又如上平之十一真與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及下平之一先,在今韻中萬不能通,而古韻則真文元寒刪先六韻竟可通葉。又如三江之與七陽通,二蕭之與三餚四豪通,猶得謂之諧聲。若夫下平之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鹹四韻可通,則唯古韻為然耳。又如六魚之通七虞、八庚之通九青十蒸,古韻更數見不鮮矣。

上聲中一董二腫可通,一董二腫與三講亦可通,四紙與五尾八薺九蟹十賄可通,十一軫與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銑可通,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三韻可通,二十哿與二十一馬、二十三梗與二十四迴可通,二十六寢二十七感二十八儉三韻可通,此足見古韻通轉之寬也。

去聲中古韻之可通者,則一送二宋之通三絳,四寘五未八霽之通九泰十卦十一隊,六御之通七遇,十二震之通十三問十四願十五翰十六諫十七霰,十八嘯十九效二十號之三韻相通,二十一個二十二禡之二韻相通,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徑二十六宥雖未有通轉,而二十七沁之與二十八勘二十九豔三十陷,古韻中又可通葉矣。

入聲十七韻,其中一屋與二沃三覺可通,四質與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宵可通,十一陌與十二錫十三職可通,古韻中所未見通轉者,只十藥十四緝十五合十六葉十七洽之五韻耳。

古韻之可通可轉,即如上述矣。今試進而言轉韻之法,或則兩句一轉,或則四句一轉,或則六句八句一轉,蓋轉韻之句,必以雙數,不能以單數。且通篇上下,尤須銖兩勻稱,無頭輕腳重之病。即韻之平仄,亦須相間而用,如前四句押平韻後四句換仄韻之類。至於通韻之法則反是,止就韻之可通者押之,或通體用平韻,或通體用仄韻,斷不可平仄相間而用也。

學詩百法之05五律平起、五絕平起法

五律每首八句,首句有押韻與不押韻之別。平起者首句第一第二字均為平聲,茲先視其法於後:

○○●●△,⊙●●○△。⊙●○○●,○○●●△。

◎○○●●,⊙●●○△。⊙●○○●,○○●●△。

上為五律首句押韻之平起法。○者,平聲之符號也,●者,仄聲之符號也,◎者,應用平聲而可易仄聲之符號也,⊙者,應用仄聲而可易平聲之符號也(△者,平聲之韻也)。若首句不押韻,則應改為○○○●●。五絕則只有四句,依照前四句之平仄,即為五絕首韻押韻之平起法,依照後四句之平仄,即為五絕首句不押韻之平起法。學者細細揣摩,不難收舉一反三之效。

學詩百法之06五律仄起、五絕仄起法

仄起者,首句第一第二字均為仄聲,亦有押韻與不押韻之別。茲再示其法於下:

⊙●●○△,○○●●△。◎○○●●,⊙●●○△。

⊙●○○●,○○●●△。◎○○●●,⊙●●○△。

上為五律首句押韻之仄起法。若首句不押韻,則改為●●○○●可也。五絕首句押韻之仄起法,即照前四句之平仄,五絕首句不押韻之仄起法,即照後四句之平仄。學者能將前兩首之平仄反覆熟讀,則作五律五絕詩,自無失調平仄之病。

學詩百法之07七律平起、七絕平起法

七律亦每首八句,首句亦有押韻者,亦有不押韻者,以首句第二字必用平聲為平起。茲將其法示下:

◎○⊙●●○△,⊙●○○●●△。

⊙●◎○○●●,◎○⊙●●○△。

◎○⊙●○○●,⊙●○○●●△。

⊙●◎○○●●,◎○⊙●●○△。

上為七律首句押韻之平起法。若首句不押韻,則應改為○○●●○○●。七絕亦只有四句,依照前半首之平仄,即為七絕首句押韻之平起法,依照後半首之平仄,即為七絕首句不押韻之平起法。

學詩百法之08七律仄起、七絕仄起法

七律仄起者,首句第二字必用仄聲也。其法亦有押韻與不押韻之別。茲再將八句之平仄表示於後:

⊙●○○●●△,◎○⊙●●○△。

◎○⊙●○○●,⊙●○○●●△。

⊙●◎○○●●,◎○⊙●●○△。

◎○⊙●○○●,⊙●○○●●△。

上為七律首句押韻之仄起法。若首句不押韻,則應改為●●○○○●●。七絕首句押韻之仄起法,即照前四句之平仄,七絕首句不押韻之仄起法,即照後四句之平仄。學者欲作七律七絕詩,須將此二首平仄隨口唸熟,則下筆之時,自然聲調穩妥,而不至有差誤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