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功夫茶,我真的不懂

潮汕功夫茶即潮汕茶道,是中國古老的漢族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據考,在唐朝時期茶文化已經十分完善,沿海一帶人們都十分喜歡飲茶,在潮汕當地更是把茶做為了待客的最佳禮儀並加以完善,這不僅是因為茶在許多方面有著養生的作用更因為自古以來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喝功夫茶是廣東潮汕人一項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過的事了,飯後,或者客人來訪,好友相見,都是以一壺茶來陪襯,邊喝茶邊說話。

潮汕功夫茶,我真的不懂

所謂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

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與茶具的結合。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和特有的茶具,此功夫,乃為沏泡時的學問,品飲的工夫。

工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

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

即使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州人,也仍然保持著品工夫茶這個風俗。

可以說,有潮州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潮汕功夫茶,我真的不懂

潮州功夫茶是潮州人獨特的飲茶習慣。

“功夫茶”對茶具、茶葉、水質、沏茶、斟茶、飲茶都十分講究。

功夫茶壺很小,只有拳頭那麼大,薄胎瓷,半透明,隱約能見壺內茶葉。

杯子則只有半個乒乓球大小。

茶葉選用色香味俱全的烏龍茶,以半發酵的為最佳。

放茶葉一般都是放半壺,衝過後茶葉會展開,剛好呈一壺滿的狀態。

水最好是要經過沉澱的,沏茶時將滾燙的熱水灌進壺裡,馬上衝出來,頭道茶要倒掉,這主要是出於衛生的考慮。

斟茶時,三個茶杯放在一起,不能斟滿了這杯再斟那杯,而要輪流不停地來回斟,以免出現前濃後淡的情況。

飲時先喝一小口,慢慢品,一邊品著茶一邊談天說地,這叫功夫。

功夫茶茶汁濃,鹼性大,剛飲幾杯時,會微感苦澀,但飲到後來,會愈飲愈覺苦香甜潤,使人神清氣爽,特別是大宴後下油最好。

潮汕功夫茶,我真的不懂

功夫茶以濃度高著稱,初喝似嫌其苦,習慣後則嫌其他茶不夠滋味了。

功夫茶採用的是烏龍茶葉,如鐵觀音、水仙和鳳凰茶。

烏龍茶介乎紅、綠茶之間,為半發酵茶,只有這類茶才能衝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鳳凰茶產自潮州鳳凰山區,茶湯色澤微褐,茶葉條索緊、葉質厚實,很耐沖泡,一般可衝20次左右。

鳳凰單叢茶最有名,具桂花、茉莉、蜂蜜的風味,曾在福州舉行的全國名茶評選會上榮獲桂冠。

潮州功夫茶,不同於一般的喝茶,二者之異首先在於非同一般喝茶那樣,大口大杯地喝,而是小杯小杯地品味,品茶之意與其說為解渴,不如說在品味茶之香,在以茶敘情;其次,潮州功夫茶特別地講究食茶的禮節,待茶衝完,主客總是謙讓一番,然後請長者、貴賓先嚐,杯沿接唇,茶麵迎鼻,聞茶之香,一啜而盡。

功夫茶這一套禮儀正是中國傳統的“茶道”。

潮汕功夫茶,我真的不懂

功夫茶之衝法,有一套十分繁瑣的程序。按過程,是治器、納茶、候湯、沖茶、刮沫、淋罐、燙杯、釃茶等;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種!

潮汕功夫茶,我真的不懂

沖泡流程:

一、鑑賞香茗:用茶則從茶藏中取出一壺量的茶葉,置於賞茶盤中,鑑賞。

二、孟臣淋霖:沸水澆壺身,目的在於為壺體加溫,即所謂“溫壺”。

三、烏龍入宮:將茶葉用茶匙撥入茶壺,裝茶的順序是先細再粗後梗。

四、懸壺高衝:向孟臣罐中注水,水滿壺口為止。

五、春風拂面:用壺蓋颳去壺口的泡沫。

六、重洗仙顏:迅速例出壺中之水,是為洗茶,目的洗去茶葉表面的浮塵。

七、若琛出浴:用第一泡茶水燙杯,又謂溫杯,轉動杯身,如同飛輪旋轉,又似飛花觀舞。

八、玉液回壺:用高衝法再次向壺裡注滿沸水。

九、遊山玩水:執壺沿茶船運轉一圈,滴淨壺底水滴,以免水滴落入杯中。

十、關公巡城:循環斟茶,茶壺似巡城的關羽,目的是使杯中的茶濃度一致,且低斟為不使香氣過多散失。

十一、韓信點兵:巡城至茶湯將盡時,將壺中所餘茶水斟於每一杯中,這些是全壺茶湯中的精華,應一點一滴平均分注,因此稱韓信點兵。

十二、敬奉香茗:先敬主賓、或以老幼為序。

十三、品茗審韻:先聞香、後品茗,品茗時,以拇指與食指扶住杯沿,以中指抵住杯底,俗稱“三龍護鼎”。品飲分三口進行,“三口方知味,三番方動心”,茶湯香醇甘爽,回味無窮。

十四、高衝低篩:沖泡第二泡茶,重複九、十、十一步。

十五、若琛復浴:同若琛出浴。

十六、重斟妙香:重複九、十、十一步。

十七、再識醇韻:重複十三步。

十八、三斟流霞:沖泡第三泡茶。

泡泡看到都覺得麻煩了。。。所以茶友們有時間還是去潮汕體驗真正的功夫茶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