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带你品味古人的浪漫和温馨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七夕|带你品味古人的浪漫和温馨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中国传统的七夕佳节(8月17日,农历七月初七),即将来临。

文人笔下的风花雪月,笔触细腻,娓娓道来一篇篇动人故事,亦或是日常生活中简单而有情调的仪式感……古往今来,人们对于七夕的纪念从来未曾停止。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七夕已不仅仅是人们向往美好爱情的象征,还包含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这个七夕,你打算怎么过呢?暂时没有想法的话,不妨先和女性之声网站一起了解下关于七夕的那些事吧。

七夕|带你品味古人的浪漫和温馨

节日起源

七夕起源于中国著名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牛郎织女是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相传织女是王母的孙女,她心灵手巧,善织,能用一双灵巧的手织出五彩缤纷的云朵。而牛郎是一个孤儿,他勤劳但贫穷,与老牛相依为伴。

一次,在老牛的指点下,牛郎取走了在湖中洗澡的织女的衣裳,织女也喜爱牛郎,两人就结成了夫妻。从此,男耕女织,生下一儿一女,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然而此事被王母知道,她大发雷霆,派天兵将织女捉回天宫。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用箩筐装着儿女,挑着追到天上。王母见牛郎追来,就用头上的金钗在织女和牛郎之间划出一道大河,这就是银河。

银河水无情地把牛郎和织女隔在两岸,他们只能隔河痛哭相望。王母见他们哭得伤心,动了恻隐之心,命喜鹊传话让他们每隔七日相见一次。谁知喜鹊传错了话,说成每年七月七日相见一次。于是王母就罚喜鹊给牛郎织女搭桥。

农历七月七日夜晚,仰望群星闪烁的夜空,人们能看到银河两岸有着两颗遥遥相对的亮星——即牛郎星和织女星。

节日习俗

穿针乞巧

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据东晋历史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七夕之夜,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展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生活向往。

七夕|带你品味古人的浪漫和温馨

喜蛛应巧

喜蛛应巧也是七夕节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起源于南北朝。

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所谓“喜蛛应巧”,就是把一些瓜果食品放在果盆上,这通常是在穿针乞巧前已由大人们作了准备。“穿针乞巧”以后,大家都睁大眼睛看果盆上是否有“喜蛛应巧”在结网,谁先发现,谁就大吉大利。

供奉“磨喝乐”

七夕|带你品味古人的浪漫和温馨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

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

拜织女

七夕|带你品味古人的浪漫和温馨

古代女性认为,织女具有很优秀的技艺。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

待嫁的少女,会彼此组成乞巧会,各自预备一些个别的玩品,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即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种各样的花果、仙女、器皿、宫室等。在初六的晚上,她们便设好了神坛,等到进入初七,便焚香向天祷告,进行迎仙、拜仙等习俗。在众多祭品当中有一样相当特别,那是一个纸制的园盆,称为七姐盆,这园盆内有纸制的衣服、巾履、脂粉、镜台、梳篦,每样东西都有七份,取织女排行第七之意。

恩爱典范

七夕|带你品味古人的浪漫和温馨

举案齐眉

“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后汉书·梁鸿传》

举案齐眉是指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形容夫妻间互相敬重。

东汉人梁鸿,字伯鸾,原籍平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北),年轻时家里很穷,由于刻苦好学,后来很有学问。但他不愿意做官,和妻子依靠自己的劳动,过着俭朴而愉快的生活。

梁鸿的妻子,是和他同县孟家的女儿,名叫孟光,生得皮肤黝黑,体态粗壮,喜爱劳动,没有小姐的习气。据说,孟家当初为这个女儿选对象,很费了一些周折。三十岁了还没出嫁。主要原因倒不在于一般少爷嫌她模样儿不够娇,而在于她瞧不起那些少爷的一副娇模样。她自己提出要嫁个象梁鸿那样的男子。她父母没法,只得托人去向梁鸿说亲。梁鸿也听说过孟光的性格,便同意了。

孟光刚嫁到梁鸿家里的时候,作为新娘,穿戴得不免漂亮些,梁鸿一连七天都不理睬她。到了第八夭,孟光挽起发髻,拔去首饰,换上布衣布裙,开始勤劳操作。梁鸿大喜,说道:“好啊,这才是我梁鸿的妻子呢!”

据《后汉书·梁鸿传》记载,梁鸿和孟光婚后,隐居在灞陵(今陕西长安县东)的深山里。后来,迁居吴地(今江苏苏州)。两人共同劳动,互助互爱,彼此又极有礼貌,真所谓相敬如宾。据说,梁鸿每天劳动完毕,回到家里,孟光总是把饭和菜都准备好了,摆在托盘里,双手捧着,举得齐自己的眉毛那样高,恭恭敬敬地送到梁鸿面前去,梁鸿也就高高兴兴地接过来,于是两人就愉快地吃起来。

七夕|带你品味古人的浪漫和温馨

共挽鹿车

“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著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

——《后汉书·鲍宣妻传》

共挽鹿车,旧时称赞夫妻同心,安贫乐道。

勃海人鲍宣的妻子姓桓,字少君。鲍宣曾经跟随少君的父亲学习,少君的父亲惊讶于鲍宣能守清苦,所以把女儿嫁给他,并送了他许多嫁妆。

鲍宣不高兴,对少君说:“你生在富贵人家,习惯于穿好衣服、佩戴美饰,可是我家很贫穷,恐怕我们不合适。”少君说:“我父亲因为先生修德守约,故让我来为你侍巾持栉。既然奉承先生,当唯命是从。”鲍宣笑着说:“这才是我的志向。”妻子于是脱去身上的服饰,换上了一身粗布衣裳,和鲍宣一起拉着鹿车来到乡里(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拜谢了鲍家的长辈,提着瓮出去打水,做新媳妇应该做的,为乡邦称赞。

七夕|带你品味古人的浪漫和温馨

相敬如宾

臼季使,过冀,见冀缺耨,其妻饁之,敬,相待如宾。

——《左传·僖位公三十三年》

相敬如宾,指的是夫妻在地位平等基础上互相敬重、爱护、感恩,建立动态平衡和谐的良性关系。

春秋时期,晋国大臣郤芮因罪被杀,儿子郤缺也被废为平民,务农为生。郤缺不因生活环境和个人际遇的巨大变化而怨天尤人,而是一面

勤恳耕作以谋生,一面以古今圣贤为师刻苦修身,德行与日俱增,不仅妻子甚为仰慕,就连初次结识的人也无不赞叹。

一次郤缺在田间除草,午饭时间妻子将饭送到地头,十分恭敬地跪在丈夫面前,郤缺连忙接住,频致谢意。夫妻俩相互尊重,饭虽粗陋,倒也吃得有滋有味。

此情此景,感动了路过此地的晋国大夫胥臣,一番攀谈,认为郤缺是治国之才,极力举荐他为下军大夫,后来郤缺立大功,升为卿大夫。

七夕|带你品味古人的浪漫和温馨七夕|带你品味古人的浪漫和温馨

长按指纹 > 识别图中二维码 > 添加关注

@淄博青橙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联系电话:0533-520985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