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斗劇與「娘炮」當道,文藝審美不能被逼到死角

宮鬥劇與“娘炮”當道,文藝審美不能被逼到死角

借鑑“網絡爽文”套路的《延禧攻略》,把宮鬥劇的熱度又提升了幾分。一些面龐姣好的男明星頻繁出現於娛樂節目,尤其點燃了一些家長的不滿。“少年娘,則中國娘”等對“娘炮當道”的批評聲音刷屏。

宮鬥劇與“娘炮”成為當下最引人矚目的文藝景觀。批評者以《延禧攻略》為例,認為宮鬥劇主攻“文化下三路”,把觀眾變成“求爽得爽”的“文化粗人”,從《雍正王朝》到《延禧攻略》,古裝劇的創作越走越窄。而對於“娘炮”,有人則將其提升到“國家審美安全”的高度,認為如果任由“娘炮風”蔓延,會給青少年的文藝審美造成很強的破壞,英雄主義以及對現實的關照,大有於這一代人逐漸消失之勢。 《延禧攻略》播放量爆棚,以及“娘炮”這個詞自帶的貶義性質,都讓支持者感到不平。存在即合理,市場價值即正義,時代之選……

這些都成為支持者還擊的有力武器。有關文藝作品存在意義的爭論,在過去幾乎每隔十年都會有一番大討論,只是眼下正在發生的這場爭論更具撕裂感,因為正反雙方都知道,宮鬥劇與“娘炮”當道,是一種沒得選擇的選擇,全民文藝審美與消費習慣都已經被逼到一個死角,除了被動接受創作群體與平臺提供過來的產品,受眾似乎喪失了辨別與選擇能力。

一個理想的文藝環境是:作者有理想,受眾有渴望。但作者的理想很多時候已經失去了自由成長的環境,受眾的渴望也從精神追求下降至生理享受。批判現實主義的盛景已成遙遠記憶,現實主義更多時候是一種皮囊,被用來支撐虛弱的城鄉故事。想象力萎縮,沒法虛構出具有史詩感與未來感的力作。就只能躺在傳統文化土壤中的一塊溼潤之地上,任由一兩朵陰冷之花盛開成奇葩。

人們批評宮鬥戲,不喜歡“娘炮”,是對文藝作品缺乏力量感表達一種不滿。 什麼是有力量的文藝作品?魯迅說過,“是匕首,是投槍,能和讀者一同殺出一條生存的血路的東西。”但用現在的眼光看,魯迅所認為的這種文藝作品,傷人的同時也會自傷。

有一段時間,網友們喜歡王小波的作品,認為他的文章充分體現出一名知識分子落入滑稽的現實生活後,是如何用幽默與自嘲來刻畫眼見為實的荒謬的,但現在王小波也不流行了,“門下走狗”四散。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小說,曾滋養了整個影視業,但即便在那個時期,文藝審美大多也是思想性居前、力量感靠後的。 這些年來,有些作品無不以抽取作品內在力量感為首要任務。沒有骨頭了,就需要外在華美的皮囊來包裝,甚至凸顯某種病態來製造焦點。

由平臺、渠道、創作群等構成的餵養體系,採取趕鴨子的方式,把受眾逼迫到一個死角,抬頭只能看到他們願意讓受眾看到的東西。在長期的馴化當中,兩者還形成了依賴情緒,建立了強大的供求關係,並且視外在的批評為洪水猛獸,認為它們破壞了把消費主義當成信仰而刻意營造的旖旎氛圍。

文藝審美病態化,在當下肯定值得高度重視。這不是受眾的選擇,更多是被頭上時刻懸著一把劍的資本,在焦慮情緒促使下用盡收割手段而造成的現象,是有良心的創作群體被無情資本綁架而帶來的後果。當然,受眾在智能與大數據時代的軟弱,也成為被利用的工具。

這樣的窘境一時無解,因為這種環境的形成,是海量人群參與制造的合謀。 這是一場正在蔓延的娛樂無力症。當然,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與機會,只是大家沒得選擇、懶得選擇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