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9三校,爲什麼選擇四中?一位石室畢業生家長的解讀!

每到初中升高中之時,一些高分的考生和家長可能比較茫然,該選成都四七九里的哪所學校呢?

成都的四七九都是很好的學校。但如果你在石室學習,你會發現,你學的不止是書本,不止是考試,更多的,是為人,是社交,是獨立思考,是全面發展。也許現在還不明顯,但若干年後,一定會發現,這些東西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一生。這也是為什麼石室歷來人才輩出的原因。

今天,小編為大家分享一篇石室中學2016屆4班畢業生家長的文章。從家長角度來看為什麼選擇石室。

479三校,為什麼選擇四中?一位石室畢業生家長的解讀!

一、選擇的標準:應試、素質、快樂之間的平衡

首先要申明:這不是一篇嚴肅的研究文章,缺乏整體的調查和數據分析,具有相當的感情色彩。但感情正是本文要強調之處:因為這正是很多家長進行選擇時的忽略之處。

本文所稱的四七九,是指 3 所高中的本部,即石室文廟校區、7中林蔭校區和樹德寧夏校區。

每年中考錄取的季節,很多家長在選擇的時候忙於看各種數據:一本率、高分率、清華北大錄取率等等,這種態度看似科學,其實很外行。

首先:看數據要會看,很多數據要麼不科學,要麼對你沒用。這一點會在下文細談。

其次:分數重要嗎?重要,但絕不是唯一重要的。中國教育的種種弊端,大家心知肚明,這裡不必贅述,但有一點要強調:我們狠抓孩子的分數,並非按理應該如此,而是面對現實必須如此。應該和必須,一為主動,一為被迫。既然是被迫,那就不要全心全意,總要留點後手。好比單位強制捐款,你不捐是不行的,但把存摺都捐出去也很傻。所以,面對目前中國現實,空談素質教育未免天真,但全身心地投入應試,也是對自己和孩子不負責任。

為什麼這麼說?從理論上講,一所好學校要承擔起對孩子全面教育的責任,但現實中很多學校其實只承擔一種責任:把高考成績弄上去。這樣,其它責任就全部落到家長和孩子自己身上。高中唯一關心的是:他為數據表貢獻了一個 600+。這也是一種現實,而造成這種現實的原因,就是長期以來社會只把高考成績當做對高中的唯一評價標準。

但是,學校可以不管,爹媽卻不能不管。上了清華北大甚至哈佛耶魯但到頭來殺人放火害爹媽的例子還少嗎?一旦出了這種事,別人只是有了談資,但自己和家庭則必須承擔一切後果。高中階段,孩子十五六到十八九,正是三觀和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而偏偏在這個階段,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極為有限。為什麼?高中狗爹媽都知道:孩子早晨 7 點出門去早讀,晚上 9 點晚自習結束才往家走,到家還要做作業到十一二點(到了高三基本就要把十一二前面那個十去掉),節假日還要補課,偶爾能有一兩個小時空閒,是讓孩子補點睡眠,還是跟孩子談人生觀?

把話說回來:中國孩子,尤其是讀好學校的孩子(越好的學校在校學習時間越長),三觀基本形成於高中校園。因此選擇一個好高中,或者說合適的高中,對孩子對家庭意義絕對深遠。那麼如何選擇?如前所說,分數是一定要看的,但不能只看分數,還要看是否有利於孩子素質的全面發展。

注意,這個素質不是通常認為的吹拉彈唱跳舞下棋,而是指與環境相處的能力,包括適應能力、交流能力、批判能力、反抗能力、自省能力等等。同時還要看孩子能否獲得足夠的快樂,因為如果高中 3 年都憂心忡忡地度過,畢業後孩子要麼延續抑鬱,要麼陰暗面大爆發,都是不良後果。因此,好的高中就是能使分數、素質與快樂三者相對平衡的高中。

這話聽上去像是那種絕對正確的廢話,我們每晚 7 點到 7 點半在電視裡早就聽煩了。確實,分數好比,素質和快樂如何評判?但既然是魔鬼評論,總會想出非常之法。我再分享一個專利——辦法其實很簡單:不要去高考成績最好的學校。為什麼?因為能量守恆,大家的時間精力都差不多,高考成績太好,就說明學校在其它方面付出不足。具體點說,素質與快樂所要求的條件很多,但歸根到底,是要求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更多、更深入和更廣泛的交流,而且這種交流必須與關於學習成績的交流有所區別(高中狗爹媽都有體會,跟孩子談成績,面對的必然是一張臭臉)。也就是說,學校必須“分心”,那些過於專注於高考成績的學校,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當然,實際情況不會這麼簡單。下面我會以我們自己的選擇經歷為例來進一步說明。

479三校,為什麼選擇四中?一位石室畢業生家長的解讀!

二、各種數據的正確讀法

在分享我們自己的經歷之前,先談一下在上篇沒有細談的問題:看數據應該怎麼看?

首先,一本率的時代已經過去。

我剛經歷的高考志願選擇告訴我,對於四七九這類學校的學生來講,一本率這個指標已經毫無意義。高考是人和人之間的比較,而不是人和分數線之間的比較。不管是在一本線上還是線下,去年的全省三萬名進什麼大學,今年的全省三萬名還是進什麼大學。以理科為例,一些老牌的二本大學,如四川師大、西華師大、西華大學、西南交大峨眉校區等,現在的行情都是一本線上三五十分,因此對於四七九的學生來講,達到一本線絕對不算成功。

以前由於四川省的一本比例很小,因此一本率還具有一定參考意義,那時候四七九的理科一本率一般在百分之七八十,比較一下誰多誰少還有點意義。而現在四川全省的一本率抬升了很多,四七九的理科一本率都在 90%以上,每個學校有那麼幾十個沒過一本線的基本屬於發揮失常,沒超過正常誤差範圍。換句話說,哪怕某個學校有 100%的一本率,也並不構成你選擇它的理由。看一本率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誰再提一本率,誰就是外行。

其次,看分看兩頭。

舉個例子吧。我兒子有個初中同學和他中考同分。我們打算去石室,而這位同學的家長打算進 7 中,理由很簡單:7 中比石室好。為什麼好呢?高考成績好。這種觀點很有代表性。正因為很多人有這種觀點,所以成都市每年最優秀的初中畢業生大多到 7 中集合去了。而我們的觀點是:不能光看出口,還要看入口。真正有說服力的數據不是高考成績,而是同批學生中考和高考成績各自在成都市的位次段。這話聽上去有點彆扭,舉個例說:如果某校宣傳它高考有 50 個 680+,並不說明它就牛;相反,如果這 50個孩子是成都市的中考前 50 名,而高考只是前 100 名,那反而說明此校很失敗。而現實是,很多家長就只看見那 50 個 680 了。

當然,我說的那種數據並不容易查到,所以我們當時也拿不出說服那位家長的有力理由,只是在感覺上,7 中的入口無疑是最好的,而出口則未必。後來那位同學還是去了 7 中,但成績逐漸被我兒子拉下了很多。當然,這涉及到多方因素,下文可能還會談到,不僅是因為沒有看兩頭的問題。但是,看分看兩頭,確實是看數據應該遵循的一個原則。

再次,看人也要看兩頭。

剛才說的看分看兩頭,說得術語化一點叫看“分數出入比”。這個數據,估計 7 中不是最好的,石室也不是最好的,最好的是樹德。但我們為什麼沒有選擇樹德呢(當然,這話說得有點大,因為我們孩子當時並未混到可以隨便選學校的程度,主要還是被選)?再舉個例子吧:我曾經和一位 7 中教師聊到分數出入比的問題,她說:“當然,有的學校比較善於處理數據”。她是話裡有話,我也聽明白了。排除同行情結,我可以使用比較中性的表述方式:樹德過於重視數據。

順便說一下另一個成都名校嘉祥,因為不是公立,所以本來並未納入比較,但是該校在這一問題上也是個突出例子。很多家長覺得該校的數據簡直令人崇拜,但是應該看到,該校經過不斷地“優中選優”,最後參加高考的也就那麼百十來號,相當於四七九的實驗班人數。而如果真和四七九實驗班比數據,嘉祥也就沒那麼嚇人了。

又次,不光看分,還要看入學結果。

關於這一點吃虧最大的應該是 7 中,因為它有很多保送到各名校的優生根本就沒參加高考。很多人都知道這一點,個人認為這也是7中保持著風度,不太屑於和樹德拼數據的原因之一。

但是有一點很多人沒想到,那就是自主招生。很多通過自主招生考試的優生也要參加高考,只是獲得了加分。他們中的一些人可能高考發揮不好,但最終卻能進入收分線較高的學校。換句話說,他們的實際分數高於高考分數,而這一點並未體現在高考數據中。

我並沒有各校自主招生結果的數據,只是想提醒這一點:在選擇高中看數據時不能光看往年高考考分,還要看往年實際升學情況。同時,根據我的感覺(只是感覺,並無數據支撐),我認為由於石室的風格,它在自主招生方面的數據至少不會差。

為什麼我總唱紅石室呢?在下文我分享我的經歷和感受之後,也許大家就會理解。

479三校,為什麼選擇四中?一位石室畢業生家長的解讀!

三、我們為什麼選擇石室

1、對“情場”、“墳場”、“考場”的分析

3 年前,我兒子面臨中考,目標當然是四七九。關於這個“當然”也可以解釋一下。從高考結果看,一些私立學校如成外、實外、嘉祥也和四七九在同一檔次,但我們的考慮是:

1、我們作為納稅人已盡了繳稅義務,既然可以低價享受同樣優質的公立教育,為什麼要花高價上私立?

2、中學和大學一樣是要看底蘊的,底蘊只可能來自歷史。幾所私立學校既然在短期內高考戰果輝煌,其急功近利的應試理念可想而知。

3、幾年前成外實外的教師罷工事件給我留下很深印象,我當時就把成外系列的學校全部從備選名單上刪除了。把孩子送進那樣的校園文化氛圍中我認為是極不負責任的行為。

在中考之後、公佈中考成績之前,四七九都有外地生考試,本地生也可以參加,名義是“實驗班考試”。考慮到我兒子有每逢大考發揮失常的慣例,多一次考試就多一次機會。但是那年四七九似乎有默契,外地生考試安排在同一天,也就是說,考生只能選擇一所學校,這就使我們不得不提前決擇。

說來有些好笑,我們選擇的出發點是一句成都家長盡人皆知的民諺:“4中是情場,7中是墳場,9中是考場”。古龍說過,一個人的名字可能不合適,但綽號一定是合適的。同樣,一個單位的自我評價多半不到位,但民間評價一定是到位的。我們對這一說法進行了細緻分析。

7中是墳場,我認為有兩層含義。一是,那裡牛娃太多,牛度差一點的娃,很容易被人家碾壓致死。二是,牛娃大多成熟懂事,學習自覺性早就不是問題,所以7中的理念基於“學習自覺”,對督促學習並不在意,因為反正有大批牛娃撐門面,有幾個考不好的也不在乎。因此那些還不夠成熟的貪玩孩子去了,基本只能自求多福,搞不好就死得很難看。

以上兩種情況我正好各有一個例子。一個朋友的兒子,中考直接考進 7 中理科實驗班,算是相當牛了。進去時躊躇滿志,但很快就被那幫心無旁騖的外地生打掉了自信。城裡孩子心思多脾氣大,很難正確面對,狀態越來越差,最後從理科實驗班轉去學文科。雖然高考也還是不錯,但也有無奈的成分。

另一個例子,就是我兒子那位中考同分的同學,後來果然進了7中。基礎本來也很不錯,但確實還不成熟,成績和牛娃們一比就很難看,老師又不咋管,很快自暴自棄,一兩年下來,和以前同檔次但後來讀4中的初中同學相比,成績已不可同日而語。

所以,我個人認為,7中之強主要是生源強,而且此強不光指成績,還指成熟度。如果你家孩子前者不夠後者還行,那還可以進去試試運氣,也許在找虐的同時也能提高;如果後者不夠,那進去就是送死了。而如果你兩強皆備,那麼7中也不一定能使你更強。還是那句話:如果看分看兩頭的話,7中未必是最強的。

9 中是考場,意思就很簡單,就是大量的考試訓練。現在的人只知道 479,殊不知上世紀 80 年代,行的說法是“四七附”,四七一直是老牌,與它們並列的是筆者的母校川師附中。相比之下9中成名較晚,但上升很快,而這個上升就是單純的高考成績的上升,從綜合底蘊上看,我個人覺得9中始終難掩若隱若現的暴發戶氣質。它的思路很明確:高考名義上是知識的比拼,實質上是考試技能的比拼,這種技能就是要通過海量的考試、測驗來積累。至於學生除了考試之外的素質,和高中期間生活的豐富與快樂程度,應該不在它的考慮範圍內。不得不說這個學校更為理解應試教育的本質,但是正如我在前文所說,全身心投入應試教育和空談素質教育一樣都是不明智的。家長考慮的和學校考慮的應該有區別,學校只管3年,而家長要管一生。學校可以不管素質與快樂,家長卻不能不管。

4中是情場,這句話在很多人看來是貶義。我有個老朋友當時就勸過我:“聽說 4 中耍朋友的很多哦!”事實上,家長都是過來人,十七八的孩子,戀愛是正常的,不戀愛才不正常。高考失敗而婚戀成功,至少可以保證平平淡淡小日子;而高考成功婚戀失敗,則註定收穫失敗人生。所以戀愛也是人生一課,未必就不如高考重要。

當然,對戀愛的態度只是一個方面。“情場”二字其實是以局部指代全體的修辭手法,真實的意義應該是四個字:“環境寬鬆”。戀愛不是最重要的,時代不同了,7中9中對戀愛也未必就如臨大敵,但總體環境確實是石室寬鬆。為此我們專門在午休時間到石室門口去觀察了一下:很多學校在放學之前都是封閉的,吃飯只能在學校食堂,而石室學生則可以出校就餐,這也算石室特色之一。當時只見校門一開,孩子們蜂擁而出,一條街的大小食店頓時被藍校服擠滿,三五成群,吃喝談笑,中間還真有小男女你商我量地點餐,也不知道是否就是傳說中的石室小情侶。總體感覺是四個字:快樂健康。當時我們夫妻對視一眼,同時做出了決定:別的學校都不去看了,就報石室。既然孩子命中註定要受 3 年煎熬,好比判了 3 年徒刑,何不找一家寬鬆一點的牢房?至少放風時間要長一點!

2、進石室的過程

事實上我兒子進石室的過程也有波折。他參加外地生考試發揮不錯,在幾千考生中排前幾名,因此與石室約定:無論中考成績如何,石室保證錄取。但在中考中我兒子習慣性失手,因此我對他能否如約進入石室頗有點擔心:因為這種所謂約定在理論上講不符合規定,因而是不受保護的,而且我們手裡也沒有任何憑證。也就是說,如果學校不守約定,我們是毫無辦法的。這時有過來人安慰我們說:“放心,石室在這方面人品很好,從來說話算話”。我們再找學校諮詢,那個校方人員可能剛被別的家長給了氣受,頗有些憤憤然地說:“毀約都是家長毀約,我們學校從來不毀約”。

事實也確實如此,兒子順利進入石室,一切按事先約定。他還有位初中同學,中考發揮比他還糟,都不是失手,簡直是潰敗,分數比石室收生線差出老遠,但由於石室和她也有事先約定,不光收了,還按約收進實驗班。據說為了在理論上符合規則,石室還頗費了一番周折。

這種事重要嗎?我覺得很重要。除了透出一個學校的風度和為學生負責的精神,它還傳遞出一種理念:

分數並不是唯一重要的東西。這種風度和理念會潛移默化地對孩子產生正面影響。還是那句話:應試只是無奈的選擇,但如果全身心投入應試,就是無智了。

正好有一個相反的例子。兒子的另一個同學,參加了樹德的外地生考試,也考得很好,也和樹德有了約定,然後中考也失手了。然後他家長也到樹德去諮詢,結果是根本找不到人理睬,以前負責聯繫的老師也消失了。正如剛才所說,這種事如果學校不守約,家長是毫無辦法的。用這位家長的話說:“就像完全沒有外地生考試這回事一樣”。事實上,樹德在這方面口碑一直不好,既有高中入學時學校對學生“逃單”,也有自主招生時學生對大學“逃單”,乃至於據說有些大學自主招生考試拒收樹德學生。這種事不光是有失風度,更重要的是學校把一種“分數至高無上”的文化傳遞給了學生,從短期看也許有利益,但長期看未必是好事。所以我說,樹德過於重視分數,有暴發戶的感覺,此事也可算一例。

3、幾個例子看學校的文化和情懷

我說過,為兒子在四七九中選擇石室,就是希望他能在相對寬鬆的環境中度過高中階段,事實上這個目的是達到了。高中學習繁忙,我們和兒子並無多少交流,但我們注意到一個現象:他很願意到學校去,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高考前夕,巨大的壓力使他對校園的氛圍有點畏懼時為止。我們認為這至少說明在大多數時間裡,學校的環境是讓他感到愉快的。對於他最後的表現,我們也深表理解,相信在中國沒有一所高中在那時候的氛圍還是正常的。

還有個例子。石室的實驗班是動態的,平行班的學生如果成績好可以進入實驗班。兒子班上有個同學有次獲得了這種機會,家長和他商議,結果孩子死活不願離開自己班,牛高馬大的小夥子急得淚流滿面。當然,這只是一個個例,但一方面說明了孩子們對自己班級的感情,一方面也說明了孩子還保留著相當程度的幼稚。而正是這種感情和幼稚,在我看來是很可貴的,因為孩子們並沒有被急速地拔高長大,而是獲得了一個慢慢成長的空間。

另一個例子中我兒子是參與者。他們班是網絡化教室,據說裝修和器材價值數百萬。有一次幾個熊孩子跑到正在裝修的新教室中打鬧,用淨化空氣用的碳包在白色吸音板上打出一個個汙漬,結果沒法清洗,只能全部更換,所費不菲。我們被叫到學校去處理此事,我當時的感受是:在同檔次的學校裡大約只有石室還有這種不醒事的熊孩子,而這恰恰說明了學校環境的寬鬆。當然,犯了錯要負責,我們已經做好了賠償的準備,但學校最終免單了。對此我們當然很感激,但更感激的還是那一點:學校為熊孩子們提供了慢慢成長的機會。事實上,孩子的成長自有其規律,允許十六七歲的孩子犯錯,就體現出對這種規律的尊重。我認為,慢慢地、自然的成熟才是真成熟,而在外部環境強壓下所表現出來的所謂成熟其實並不可靠,很可能終將付出代價。

我兒子直到現在也沒真正成熟,但他確實對學校懷有很深的感情,而且據他說,他的所有同學都非常喜愛自己的母校,我覺得這是很可貴的,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學校的成功。高考的時候,兒子的班主任,一個大學畢業不久、平時經常“抱怨”孩子們不省心讓她沒時間找男朋友的女孩,在考場入口站在一把椅子上,聲嘶力竭地為每一個進考場的孩子打氣;兒子的英語老師,挺著臨產的大肚子(事實上在高考後幾天就生了)也來為他們鼓勁,看到這些令人動容的情景,就能理解為什麼孩子們喜歡這個學校。這是一個有文化和有情懷的學校。事實上兒子高考發揮得也不好,但他遺憾的還不是自己,而是他沒能和自己的同學們一起在高考成績上超過7中9中。我認為,與高考成績相比,這種想法其實是更可貴的。何況兒子成績雖然不算理想,但還是足以讓他進入985或211,在中國目前的環境下,在應試和成長之間走鋼絲的艱難處境中,我們的目標也算是達到了。

以上一些個人體會分享給同樣為子女教育殫精竭慮的家長朋友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