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得到多少,往往取決於你能知道多少 知識能改變命運

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學習能力。學歷不重要,學習的能力才重要。只要有很好的學習能力,你就能夠獲得各種你需要的能力,取得進步。不懂不是罪,不懂裝懂就有罪;不懂不表示你愚蠢,不懂還自以為是,那就是愚蠢。

知識改變命運

記得一場電影中的場景,獨裁者問僱傭軍中的少校:“說出你最喜歡的武器,我都能給你弄來。”

少校回答:“才智!”

的確,“才智”是所有武器中最厲害的武器,但“才智”是買不到的,要獲得“才智”,惟有通過學習。

這個世界上沒有天才,別人比你更有能力、更成功,只是因為別人比你更愛學習,更會學習。

但由於應試教育,大家對學習有了反感。記得我們大學一畢業,大家就高興得把那些書都扔了。

我們現在很多人離開學校後,學習就畫上了一個句號,表明學習結束了,我再也不學習了。其實離開學校時,人應該是一個問號,因為學校的學習只是掌握一些基礎的知識和學會學習的方法,真正的學習是從學校畢業後才開始的。

一個人停止了學習,也就意味著停止了成長,停止了進步。我只聽說過成功者喜歡學習的,沒聽說過不喜歡學習的人能成功。

李嘉誠就是一個喜歡學習的典範。他少年時因戰亂沒有完成學業,這成了他最大的遺憾。因此他決定做生意賺夠100萬後,就重新回學校唸書。但當他賺到100萬後,由於已經擁有了一個企業,要對員工負責,所以沒辦法回學校唸書了,他就只好利用業餘時間自修,這養成了他每天晚上都要看書的習慣。他說為了避免晚上看書入迷忘了時間,影響第二天的工作,每次看書時,他都要設定鬧鐘。

正是這種熱愛學習的態度,使李嘉誠成為了別人眼中的超人。他在經營塑料工廠時,訂閱了很多世界著名的塑料工業雜誌,從中瞭解世界市場和新產品技術。一次他在雜誌中發現美國研製出一種新的製造塑料產品的機器,但價錢要2萬美金,他買不起,他就決定自行研製。

他勤奮地學習有關知識,36個小時不眠不休,最後成功地製作出了同樣性能的機器,但成本卻只有美國機器的十分之一。這部機器製造出來的塑料產品為工廠賺了不少錢,從此李嘉誠工廠的資產以每年至少10倍的速度增加。這就是熱愛學習為李嘉誠帶來的好處。

比爾·蓋茨也是一個熱愛學習的榜樣。大學期間別人熱衷於談戀愛,他卻熱衷於電腦軟件和看關於財經的書籍。他認為看書比談戀愛更好玩。

比爾·蓋茨喜歡學習,學習使他擁有了豐富的知識,使他不僅在軟件方面有了獨特的貢獻,而且在企業管理上也創出了一套適合現代企業的方法,這就是期權制,讓主要員工獲得公司股票的期權。不是說微軟創造了上百個億萬富翁嗎?現代很多大型企業都採用了微軟的管理方式,我覺得,比爾·蓋茨在管理方式上的貢獻比他在軟件方面的貢獻還更重要。

任何一個成功者,都是通過學習才開始走向成功的。終生學習,才會終生進步。社會在不斷地發展變化,學習就像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沒有原地踏步的。人的知識不進步,就會後退,知識就像機器也會折舊,特別是像電腦方面的知識,數年不進步,就會面臨淘汰。一個人要成長得更快,就一定要喜歡學習,善於學習。

毛澤東就更是一個讀書迷了。他在臨去世前的幾個小時,由於眼睛已經看不見了,還要秘書為他念他所喜歡的書。

猶太人說:沒有知識就不能成為真正的商人。毛澤東說:“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

你能得到多少,往往取決於你能知道多少。知識能改變命運。

成功者只是運用了正確的方法, 為什麼有人成功?有人失敗?

在我的生活中也曾有過無數次失敗。記得大學畢業後近5年的時間裡,我嘗試做了很多事,但卻是一個失敗接著一個失敗。當時我深陷在成功者是真的比我優秀的想法裡,對自己深感失望。

那天我的一位朋友來看我,他父親是我在內地的同事,因此他曾在我任教的學校和我在同一間宿舍裡生活了一年。他初中文化,工作後因工傷斷了一根手指,20多歲就開始病退在家。我正式調來深圳後,幫他在學校找了一份保安工作,但他幹了不到三個月就辭職了,從此我們失去了聯繫。

沒想到過了六七年他會來看我,我很高興。他告訴我他在內地一家房地產公司做老總,我聽了差點嚇得跌個跟頭。他說他離開學校後就去一家地產公司做銷售員,由於工作努力,業績突出,不久就被提升為銷售部負責人。他們公司的主項是與大學合建教師樓。他發現現在大學教師收入很高,而教師宿舍都是一些很老舊的房子,教師又不願意離開校園生活,因此都想在學校附近買商品房。

剛好他叔叔在內地開了家房地產公司,他認為當地的房價在全國大城市中是最低的之一,他決定回內地發展。他給他叔叔詳談了他的全套想法,他叔叔很贊同,決定讓他負責大學城的開發。

果然大學城銷售很好,引起了轟動。他說:有的顧客上午來看的房,到了下午就又漲價了。

因此不少大學紛紛找他們公司合作,業務量突飛猛漲。後來他叔叔乾脆將公司的主項轉到了大學城的開發,並任命他為總經理。

他的成長讓我感嘆了許久,從他身上我發現成功者其實跟我們一樣地普通,他們之所以成功,只是因為他們運用了正確的方法。

生理學家研究認為人的神經系統是一樣的。難道你的神經系統不一樣嗎?那不是有“神經病”嗎?既然神經系統都是一樣的,那別人能做到的,我們為什麼不能做到呢?

成功者只是運用了正確的方法,而且他們的方法我們一樣可以學到,一樣可以運用到生活中取得成功。因此向成功者學習,向優秀者學習就是成長的捷徑。

成功者用幾十年摸索出來的路,我們沒必要再用幾十年去摸索,我們只要從他們那裡學習過來就行了。就像我要去你家裡,最快的方法當然是你帶我去,因為你最熟悉這條路了。所以不論你從事什麼行業的工作,進步最快的方法,就是去找你這一行業的最優秀者,向他學習。

多見世面,增長見識,去跟最優秀的人接觸、交談,就是學習的捷徑。

如果你在你的朋友群中是最優秀的,這是好事還是壞事?肯定是壞事!你最優秀說明只有你能教給別人,別人教不了你,你就得不到進步。你永遠要交往那些積極上進的人,有真才實學的人,比你更優秀的人,多跟他們接觸,你就會越來越進步。就跟下棋一樣,找一個比你水平還低的人下,你的棋只會越下越臭;你應該去找高手,他們讓你四五個子也沒關係,面子是一種虛假的東西,跟高手下才能取得快速的進步。

現在年輕人擇業往往考慮的是企業的規模和薪金的高低,這是目光短淺的做法。其實年輕人的路還長,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學習,取得經驗,因此,首先要考慮的應該是在這裡能學到些什麼,對自己未來的發展有什麼幫助,這才是有長遠眼光,而不是工作的穩定性和收入的高低。所以要跟成功者學習,跟最優秀的人一起工作。

在體育界,大家都知道教練的作用非常重要。湖人隊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拿過冠軍了,但請了曾多次帶領公牛隊奪冠的傑克遜當教練後,隊員並沒有變,湖人隊當年就取得了NBA的總冠軍。還有中國的那支破球隊,喊了幾十年也沒衝出亞洲,米盧做了教練後,就取得了世界盃的入場券。有人說米盧是運氣好,少了日韓的競爭。但只要看過全部分組賽的,憑著良心說,那屆國家隊就是踢得最好的一屆。

運動隊需要教練,教練的作用很重要;其實人生也需要教練,教練的作用也很重要。我們的人生教練就是那些成功者、教師和一些好的書、好的課程、好的CD、VCD,以及我們周圍的所有能幫助到我們的人。

你要成功,需要人生教練。

獨特並不是獨一無二,而更多的是一種綜合,一種借鑑。

很多人問成功有捷徑嗎?如果你認為捷徑就是一步登天,這樣的捷徑當然是不可能有的。其實真正的捷徑就是少走彎路,少走彎路就是捷徑。

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節目,有次邀請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講座,給我啟發很大。林毅夫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經濟學家。他曾是國民黨軍隊的連長,後來隻身偷渡從金門游泳到廈門,日後考上了北大,又去了美國哈佛考取了博士學位,當時是我們國家經濟智囊團的成員。

當我們在大力提倡民族創新精神時,林毅夫卻認為現階段中國重要的不是創新而是模仿。因為創新要投入巨大的財力物力,因為是創新,走別人沒走過的路,因此失敗的可能性也很大。而模仿是將別人成功的經驗直接拿來,省力省錢,又不會走彎路。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經驗不也證明了模仿的優越性嗎?美國為什麼提倡創新,因為她走在世界的最前列,無處模仿。中國的捷徑就是模仿,將先進國家的成功經驗模仿來用。

善於學習是一種能力,是人生中一種很重要的能力。

其實人生成功也是這個道理,善於學習中一種很重要的能力就是模仿,要學會模仿。

臺灣鉅富辜振甫出身於富商家庭,但他年輕時隱姓埋名,隻身去了日本,從公司最基層的員工幹起,學習日本企業的管理經驗,為日後管理家族生意打下了基礎。

比爾·蓋茨在華盛頓大學商學院的演講中曾對學生建議:“我不認為你們有必要在創業階段開辦自己的公司。為一家公司工作並學習他們如何做事,會令你受益非淺。”

我們從小就有著夢想,勤奮學習,努力工作,總想著實現自身的價值,過上好日子,難道我們工作就是為了這每月的一二千元工資嗎?最後我們終將每日為生活操勞,為一些煩雜的瑣事費心。

我們工作的目的是為了自己能有更好的發展,因此要為成功者工作,要找一項能適合自己發展的工作,要能在工作中不斷地學習進步,積累經驗,為我們日後的發展打下基礎。

有人問:“你強調模仿,總跟在別人後面亦步亦趨,沒有創新,你會成功嗎?”

模仿不是要你簡單地照搬,模仿是一種綜合,是一種揚棄。沒有模仿,哪來創新?有位哲人說:“這個世界上沒有發現,只有找到,因為你發現的東西早已存在那裡,你只不過是找到它罷了。”大清著名的學者紀曉瀾,他從不寫書,只是編書,他認為所有的思想古人都已有了,你只要整理彙編出來就行了。

我學習別人的,但最終卻是為了變成自己的。這就好像陽光照耀著樹木,但是樹木還是以樹木的方式生長,而不是以陽光的方式。

模仿成功者就是成功的捷徑。

謙虛才能學習得更多

老子說:“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百川之所以都匯流於大海,因為大海處在最低的地方。

什麼叫虛懷若谷?裝滿了水的杯子,再往裡面倒水是倒不進去的,你只有始終保持一種空杯子的狀況,才能吸納更多的水。

我遇見一些五六十歲的總裁級的人物,令我驚奇的是學習態度最好的就是他們。每次聽講座的時候,他們都聽得最認真,記得也最認真。我常常感嘆,年輕人反而不如他們好學。因為他們經歷豐富,一生都在不斷地追求進步,所以他們才真的懂得知識的重要性,尊重知識,這也正是他們能成功的原因。而且作為他們都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還能放下身份來學習,這本身就表現了一種做人的品格。

反而很多年輕人,感覺向別人學習,請教別人很沒面子。謙虛是一種美德,不恥下問或者喜歡請教別人也是一種美德,這並沒有什麼難為情的。聰明人就是最愛學習,也最會學習的人,請教別人其實比看書的學習效果更好。要不,為什麼我們讀書時有了教材,還需要教師呢?

要記住謙虛才能學習得更多。

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知。做人要保持謙虛,不要不懂裝懂。

我們懂得的一切都沒有什麼了不起,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永遠不要好為人師。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說“不”和說“是”的自由。幼年時我們在父母的羽翼下成長,漸漸長大後,為了顯示我們的獨立和存在,我們開始有了反叛情緒,開始對父母說“不”;甚至有些時候根本不需要說“不”,我們也會說“不”;還有些時候我們心裡很想說“是”,但我們寧願說“不”。如果父母堅持要我們把頭髮剪短,我們會故意留長髮;反之,如果父母要我們把頭髮留長,我們就會剪個短髮。

到了成年後,我們就更喜歡說“不”了。人不需要多少聰明才智就可以說“是”,因為當你說“是”的時候,沒有人會問你什麼?因為你既然都已經說“是”的,又何必解釋和爭論呢?但是當你說“不”的時候,別人一定會問你“為什麼?”“不”表現了你的聰明,顯得你不盲從,給你自由的感覺。

生命中說“不”的機會比說“是”的機會多,但說“不”的聰明只是在賣弄自己,惟有說“是”才有和諧,才可能從別人那裡得到益處。別人有100條缺點你沒看到,沒有損失,但有1條優點你沒學到,那就是你的損失。學會說“是”才是人生中的大聰明。

說“不”的自由是非常幼稚的自由,如果一個人終其一生都陷在“不”裡面,成為一個永遠都是在說“不”的人,那就代表他已經停止了成長。人要學會說“是”,不僅孩子要學會從父母的話語中找到“是”,我們也要善於從別人的話語中發現“是”,這並不是教你盲從,這是要你善於去尋找共同點,去尋找和諧,去發現別人的優點。其實人都需要經過一長段時間的學習和成長,才能成熟到既說“是”,卻還能保有自由的權利,說“是”而不淪為他人的奴隸。

一個人有本事是件值得佩服的事,如果再能用謙虛的美德來裝飾,那就簡直值得敬佩了。

談到看書,我介紹一點我看書的方法。除了那些休閒的書,只要是你需要認真看的書,看的時候就一定要拿筆,不拿筆就不要看書。看到重要的地方,就劃出來,有什麼樣的感受,就在書中寫出來。看書時,不要太相信你的記憶力,過不了多久,你就會遺忘的。

我幾年前看過的書現在大都遺忘了,但我只要拿起那些書,看到我以前畫的重點和寫的感受,我就能馬上回憶起來。

看書要看自己有興趣的書,這樣看書效率才高,印象深刻,而且吸納得更多。年輕時,因為確定不了人生的方向,看書就要廣泛涉獵,要有廣博性;成人後,時間有限,看書就要專了,而且要帶有明確的目的性。帶著目的看書,只是吸取自己需要的書中精華,不需要的就跳過去,這樣看書的效率是最高的。我現在能短時間內大量閱讀,都是用這樣的方法。

總有人問我:“你好像什麼都懂一樣?”我回答:“其實我能知道這麼多,只是因為我看書的數量,是你們的十倍、百倍。”

看書、學習、思考,人生才會不斷地進步。

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

我覺得這句話不夠完整,應該是:運用知識才是力量。

知識可以轉化為力量。如果你學了滿腹的知識不去運用,那就像一枚金幣藏在了地下。你只有把它挖掘出來,並拿去使用才能體現出它的價值。

學是為了用。你所學習的一切,最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用。鄧小平最喜歡看的就是地圖和字典,這兩者都是最實用的工具。

學了只有去用,才能體現出你所學的價值,否則學習也只是在做無用功。

運用知識才是力量。

永遠追求持續不斷地改善。

你能得到多少,往往取決於你能知道多少 知識能改變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