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泽州:西黄石大观记

古韵泽州:西黄石大观记

人,谁不爱自己的家乡?谁不夸自己的家乡?我就是个家乡迷,对家乡情有独钟,且逢人便说家乡美!与我有着数十年交情的成贵法老兄,也同样有着热爱家乡的笃实情愫。他常常对我津津乐道其家乡西黄石村之美,使我心神向往!2010年,西黄石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又被列入中国传统古村落。贵法兄更是以此为荣,眉飞色舞兴致浓,趣味横生赞家乡,并多次邀请我到其村看看。

古韵泽州:西黄石大观记

泽州县北义城镇西黄石村位于晋城市东北部约三十公里处,与高平市、陵川县接壤。村边:一折屏障龙顶上,横黛堆翠;一湾湿滩苍沟河,凝碧流芳;一坪农田禾茂畴,丰稼飘香;一路两旁拂杨柳,夹道欢畅。村内:街巷缦回、曲径通幽,花木扶疏、绿茵芊绵 ,莺歌燕舞、鸟啼蝉鸣,房屋错落、门户参差,金屋宝邸、气象昂古。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浑然盈眸,使人一莅而心扉与之翕动!

古韵泽州:西黄石大观记

我特别惬意地注目缓步在扑朔迷离的街巷之上,陶醉在古色古香的环境之中。忽然,吴语盈耳,迎面而来的江苏省摄影协会采风团成员,兴高采烈、赞不绝口地对我们说:“这地方真是太美了!不亚于侬那的江南水乡,且伏天气候凉爽宜人,真想在这住上几天,可惜时间太仓促了!”一席话引起了我的思忖,我一生好入名胜游,但多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所游之处如过眼烟云,印象很不深刻。

古韵泽州:西黄石大观记

我们首先瞻仰的是西黄石村的庙寺。始建于金代的玉皇庙,气宇轩昂,庄严矞祥。正殿端坐的玉皇大帝,头戴冕旒,威仪堂堂;左侧肃立的四大天王,手持法器,威风凛凛,令我肃然起敬,躬揖景仰;尤其是正殿内东西两侧壁画上的二十八星宿人物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使我叹为观止,惊奇叫绝!祖师庙梁栿上的赤龙彩绘,色彩鲜明,颇具活龙活现之神,吸引着我久仰敬畏;普觉寺面壁观碑,感动得我盘桓不止。在敬拜金殿梵宫之中,我深深地感到西黄石村历史文化博大宽闳,根深叶茂;切切仰慕西黄石村先辈追炎黄之遗风、蹑二圣(孔子、老子)之儒道、溶佛禅之普觉、化三教于一村的扎砥奠基之举,使西黄石村成为青雀黄龙之中轴、大乘转世之环轮、儒道畅行之通衢。修庙建寺,神明达乡,施善降祥,地灵人杰。于是便随口而赞:“黄石先辈实堪尊,庙宇佛寺建古村。引得三教扎慧根,传承文化世代魂。”

崇拜庙寺之中,神摇意夺,不知不觉天色已晚。而我们仅瞻仰了三座寺庙。据导游讲,西黄石村可瞻可观的地方很多。清初古村共有十座寺庙,现幸存六座,分别是:普觉寺、玉皇庙、祖师庙、三官庙、关帝庙、财神庙。共有深宅大院一百余处,现仅存六十余处,完整可观的有二十余处。并请我们明天继续游览观赏。

古韵泽州:西黄石大观记

晚餐后,东道主贵法兄嫌我所游之处太少,也知我游兴未尽,便劝我留下来住几天,以一览无余其村的名胜古迹。我也觉得此村多处有绝构,物色佳境须大观,于是便贪婪地点头默许了。

古韵泽州:西黄石大观记

夜幕下,一轮明月冉升,娇柔媚人;庭院中,一畦豆秧垂拂,摇曳飘香。安谧的乡村之夜格外清爽。贵法兄为我热水沏茶后,便打手机请来年逾七旬,人称“老村究”的原村党支部书记陈腊锁老人为我讲述西黄石村史:“西黄石村在唐代初年,祖籍河北的成氏人家逃难落脚于此,卜测风水,八卦规制,置鼎祥宅于两龙(龙顶上、苍沟河)之中,村庄缅然出世后冠名为金玉村。清代初,村落宅第成群鼎立,后因事忤怒朝廷,不幸遭难,遂改村名为黄石村。后又遭苍沟河发洪水,将村一分为二,分别称西黄石村与东黄石村。清乾隆年间,西黄石村的成、杜、赵、王四大家族筚路蓝缕,黾勉从事,功成业就之后,便大兴土木,置邸建宅,形成了一处鳞次栉比、赫巍耸云、富丽堂皇的古庄园,从此一代名士之声誉、一方名宅之美誉,享誉古今……。”深谈近午夜,突然大雨倾盆而下,中断了老支书陈腊锁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倾述。陈腊锁老人精神矍铄,文质彬彬,满腹经纶,善于表达,其对村史考究颇多,且具有史识高见,辨事析理深邃,非深知史事者不能道出,言之凿凿,确可信据,并谙熟本村的风土人情。所知之多、所识之深、所述之精,遂令我歆然起敬,心羡这样的干部真乃传承西黄石村历史文化非常难得而宝贵的人才。

古韵泽州:西黄石大观记

午夜后,卧榻于寝室之内,风声雨声与日中所见所闻,使我久久不能入眠,心血沸腾,思绪万千,于是便草拟了二首感慨诗《喜逢江苏省摄影协会采风西黄石》:“名村声誉传境外,金陵游客远道来。不期而遇黄石宅,羡古慕胜同心怀。”《夜宿西黄石村》:“石友相邀名村来,瞩目古风镌胸间。月下对酌闻史事,卧榻枕上访前贤。”

勾留下来后,我便对神秘奇妙的西黄石村进行了寻根探踪、采石淘金,具有观察性、考究性的游览观赏、以使名村的历史文化内涵,滋濡我的文化知识修养。因此,一连数天,游不胜游,访不胜访,日下接薪火,雨中掬甘霖,村内寻碑碣,灯下研明经,大观细入,认真考量,以获金石之大观恒韵。

古韵泽州:西黄石大观记

西黄石村现已整饰出十八处古院落供游人观赏,分别是皇敕旌表仕郎院、名臣敬师奉匾院、大夫文魁院、荣膺武魁院、锦堂举人院、知县明堂院、九支旗杆院、雅士书房院、国珍瑰宝院、儒商敦厚院、拱门弧光院、霞瀛绣楼院、成氏兄弟孝悌院、雍富振家院、义和堂、尚友堂等。

古韵泽州:西黄石大观记

古韵泽州:西黄石大观记

这些古宅第,历经沧桑,风韵犹存,古朴庄重,潇洒靓丽。其建筑物象迥异,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有的高大雄壮、有的温馨典雅、有的端庄大方、有的奇形别状,异色同荣,光彩夺目。其建筑气象非凡,顶天立地,宇栋轩昂,鸟瞰山河,震铄千秋。究其物象与气象,分别又体现在境象、形象、意象之中。古代土地与宅基地私有制,受地域区位地势与面积等条件的限制,以及堪舆风水、画瓦书符、驱鬼镇邪、卜测居运等封建迷信的影响,因此宅第建设也就有着各种不同的境象。八卦之中,罗盘定向确位;地域之内,丈量尺度面积;邻里之间,平衡距离高差,各抱地势,自筹资金而建设,随之而来的便是各种院落建筑形象有大有小、有长有方、有高有低。

古韵泽州:西黄石大观记

王家大院,其形似喇叭院,便为多种因素所限之使然。特别耐人寻味的是古建意象,充分体现着主人的智慧与愿望。有的高人一筹,有的出人意表。如荣膺武魁院与锦堂举人院,其正房两侧耳房均高于正堂一层,主人意图飞黄腾达,官职高升,故将两侧耳房修高,意谓拔宅飞升,人称“官帽院”。另如雅士书房院,大门与主房均座西面东,此邸主意谓朝拜东鲁孔圣人。有的宅第建筑还体现出别致的意趣,如拱门弧光院,穹形的拱门下,有着日月渗透的弧形光影,十分奇幻绚烂夺目,有着光彩迷人的韵味,我情不自禁,游目骋怀:“穹形拱门别致幽,洞深透光日月遒。古村此门真神奇,惟见弧光亮街头。”

古韵泽州:西黄石大观记

西黄石古宅第建筑的共同特色有四:一是门楼高大闳敞。门额大都镌刻或书写大字,门楣横木雕饰精致,门钹、门环、门钉造型别致。门挂风铃,微风吹动,叮当有声。门前有上下马台。门内有门房与门丁,门板结实,门栓粗大。门上门下、门前门后的各种物品充分显赫了住户门面高贵华容,气魄雄壮。二是建筑规模恢宏。西黄石古院落的建筑规模多是三进四合院,有过厅、甬道、拱门贯通出入,除主人用房绰绰有余外,有的还有佣人院、马房院、仓廪院、赏乐院、染坊、磨坊、花园等,飞檐流丹、气贯长虹;广夏细旃、气盈福地;门窗通达、气漾光明。富贵气派令人啧啧称羡。据传杜家大院还具有皇家气派,在村中无与伦比。其建筑规制呈王字形,亭台楼榭,应有尽有,南北风格、汇聚一处,并有游乐花园,遍植花木,香梅翠竹,琪卉瑶草,姹紫嫣红,四季如春。还有舞台乐园,敲锣打鼓,吹竹弹丝,酣歌恒舞。邸主杜霞瀛喜欢演戏看剧,自组梨园戏班,自扮皇帝演出,有人诬告其大逆不道,欲谋取皇位,皇帝闻之勃怒,派兵抄家焚房,一炬焚毁其四十八座院落,“尽除曼衍鱼龙戏,不尽刍荛雉兔来”,现残垣断壁,令人喟叹惋惜不已。三是建筑质量坚固。西黄石古宅第的建筑房屋根基条石叠砌,门窗过石条石横亘,榀梁桴栋叠架承重,梃梿左右笔直立挺,盖顶屋坡瓦当密实,榫头卯眼严丝合缝,无钉箍笋接之痕迹,可见古代建筑业遵循的也是“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原则。四是建筑雕饰精美。西黄石村古邸宅建筑雕饰有铁锓、石雕、木雕、砖雕等。尤其是青石雕,经过时光的摩挲、非常光洁可爱,当为千金不换之宝物。其雕饰的部位有门额、门楣、门墩、铺首、屋脊、墀头,斗栱、雀替、窗棂、窗台、楯栏、榰础、梃梿、影壁等;其雕饰的图案有人物、动物,龙凤、麒麟、鸟禽、梅竹、草木、花卉、鱼类、诗词、格言等,可谓精装细饰,浓墨重彩。多种各式雕饰云诡波谲、奇特精巧、雕梁画栋、异彩缤纷,可谓综艺大观。好多巧夺天工,精于造化,粲然可观,可谓物华天宝,有的不仅为家珍,甚至可为国宝。我不禁赞叹神工巧匠,而寻求发问:“主人名犹知,意象颇可通。鲁班为何人?造物谁为工?”各种雕饰铺首精致的为大夫文魁院的四条游龙,镂空雕刻,姿态优美飘逸;墀头雕刻精巧的为九支旗杆院的“麒麟回首”,其将龙首、麋身、牛尾、马蹄四合一体,形象奇异;名臣敬师奉匾院的“狮子绕绳”生动传神;门额雕刻精工的为雍富振家院的“福禄财门”字刻;额枋与雀替雕刻精妙的为成氏兄弟孝悌院,自然逼真;楯栏雕刻精典的为皇敕旌表仕郎院节孝坊的二层木质栏杆,神镂瑰玮;柱础雕刻精细的有雅士书房院,王家大院等,纹理细腻;国珍瑰宝院的各种雕饰精绝满院,全然集工艺之美,聚珍宝之光也。千姿百态,形象隽永的雕刻图案,在西黄石村古院落中比比皆是,目不暇接,美不胜收,难以纤悉无遗的毕述。观者若非穷精极微、格物致知之悟,则莫能得其门,而臻其壶奥矣。

古韵泽州:西黄石大观记

另值得称赞的是西黄石村的古树、古池。其古树现存三株千年古槐,人称“三槐”,树围粗壮,树枝虬展、树冠荫翳,佑护着村落,阴庇着苍生,彰显着风光,古槐含润竞秀、敞怀吐芳。因此,有的村民将其作为神树来祭拜。村中现有古池两处,像一面镜,照一片天,极饶佳趣。我赋诗为赞:“一泓池塘水面平,闪动明镜照檐楹。风雨涟漪雪复莹,长似江南水乡景。”

古韵泽州:西黄石大观记

地灵多出贤,贤出多灵地。地灵因人杰,人杰地灵验。陶朱与贤彦,名播天地间。古代西黄石村闻名史传的人物有:清雍正年间进士,知县成楚司;清乾隆年间四品大夫杜绍预;乾隆年间武魁杜睿;乾隆年间詹事府主簿、永宁州儒学训导杜见堂;乾隆年间进士、六品官赵锦堂;乾隆年间朝廷贡生,吏部候选儒学训导杜霞瀛;清嘉庆年间登仕郎成壬戍;清道光年间进士成俊生;道光年间名儒高师成五;清咸丰年间登仕郎成澄渊及其后人清光绪年孝廉方正,正六品成逢州等,这些古贤前彦自强不息、奋发蹈厉,蜚英腾茂、连镳并轸,金玉满堂、丰享豫大。他们不仅给西黄石村留下了宝贵的财产,物遗福祉、垂裕后世,而且更重要的是为西黄石村后代树立了高尚的道德行为之风范,明德惟馨、德厚流光、声溢金石。追慕先贤之德行大致有“八尚”。

古韵泽州:西黄石大观记

尚孝悌。孝悌为人性之本,西黄石先贤在修建事业中,也体现出一种孝悌思想和行为。如清道光年间成源顺、成源福兄弟辈重修祖茔碑序所曰:“常思家庭之内,我辈有志修理祖茔之念久矣。”“坟茔地境形式,沧海桑田之变,可知矣。”修坟茔祭先祖,其孝心碑序可见。如成氏兄弟孝悌院,二位宅主,兄成发茂出外经商,弟成发荣在家侍母,兄富弟穷。兄出资修建两座四合院后,让弟与母居住华美之院,而己却居简朴之院,从此弟更孝母敬兄。此事在村传为佳话。

尚母爱。母爱是女性最无私的美德,皇敕旌表是人最高的荣誉。而这两者均集中地体现在清咸丰年间九品登仕郎成澄渊之妻丁氏儒人身上。成澄渊英年早逝后,丁氏为赡养老人和抚育儿子,孤身寡人,誓不再嫁,含辛茹苦,操持家务,劬劳尽瘁,画荻丸熊,因此其子于光绪年间考取孝廉方正,官居六品,亢宗之子,儿贵母荣。“皇清敕封登仕郎澄渊成公妻丁儒人节孝坊”成为朝廷树立的妇德楷模。仕郎院特将门楼与牌坊相合而建,即供家人出入日颂祷,又使乡人口碑传旌表。我追赠楹联称颂:“看此处门楼牌坊别开生面;为人世节妇慈母劬见爱心”。

尚文化。文化是人的素质之本,是人进取事业之源。西黄石村先贤之所以功成名就,便得益于此。他们深知获得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于是便勤奋刻苦读书。如成发茂墓志铭曰其:“弱龄即不与儿戏,即就外传读书,顿悟过人。晚自塾归,必上堂问安否。洵所读书,辄郎朗齐诵,从无妄语至触忤嗔怒,故幼即得堂上欢心。”因其父早逝,成发茂不得不辍学从商,“然其废读终非本意,暇时即默识史事及先儒语录,以广见闻。”西黄石村的先贤重视文化并博览群书,多家建有书房院或藏书楼。如成氏兄弟孝悌院南侧尚存书房院,垂花门上书写“翰墨林”风雅蕴藉。清乾隆年间永宁州训导杜见堂还专门在村建一处书房院,藏书万卷,金题玉躞,书香怡人,成为当时村内的“图书馆”,一时文人雅集,纷至沓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文风之甚,读书溢智。这些均为西黄石村先贤崇尚文化的标志和传承文化的摇篮。

尚教育。古代西黄石村因读书而成师之人居多,他们传教无类,精心育人,桃李满蹊。其中成五可谓得英才而育之,授知传德,他所培育的学子祁贡日后成为清道光朝的柱石之臣,栋梁之材,封疆大吏——两广总督。为感谢师恩,祁贡亲书金字匾和“九五福”三字,取《周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之意,敬谢于成五,悬挂其大门、二门之上,笔力遒劲,蔚为大观。成五宅寓,还建有“西怡轩”,意谓为人之师,自有乐趣。古时西黄石村学子家长还特别尊师重教。如成发茂墓志铭曰其:“延名师课子孙读,脩脯甚丰且敬礼不怠。”他对后代的教育要求有着十分正确的教育理念,“常谕子孙曰:读书期明理耳,科第得失有命,但能敦行孝悌,既不愧儒服儒冠,彼日诵千言而令五经扫地,虽掇巍科,何足荣贵?吾不愿汝曹效之也”。此话不仅是治家之格言,而且是教育之经典。古训是式,可成后世之圭臬。我不禁感慨:“发茂真堪称大贤,训谕胜似朱家言。不求子孙入龙门,教子做人非等闲。”

尚诚信。西黄石村古代人经商贸易,持筹握算、发财致富的儒商先贤,营业有道,诚信为本,明来明去,不欺不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买卖兴旺,生意兴隆。杜家曾获取三晋之盐营权,在晋豫两省建商号七十二处,广商贩之路、通货物往来、收利润甚溥,市况繁盛。清道光年间儒商成春令,在其新建宅院的大门上书写“敦士处”三字,体现了其经商敦实诚信的品德与操守。

尚仁义。西黄石村先代前贤、仁人志士,以仁制心,以义行事,依仁蹈义,操守不渝。他们虽富贵荣华,却生活节俭,并乐善好施。成发茂墓志铭曰其:“平居自奉极俭,而施与慷慨不悕”。小十支院的林家几代讲仁义、守道德成为传家风范,其后代在民国三十二年(1943)还救灾济贫,现尚有口碑。真乃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盛德必有百世之祀者也。

尚乡情。“维桑与梓,必恭敬之”。西黄石村古代先贤有着共同的思乡爱乡情结和为乡助乡行为。他们虽在外做官或经商,但不遗乡曲之情。他们在故土置房盖屋,便是爱家乡、不忘根的思想,也是为家乡增砖添瓦的行为。人生若有寄,情系金石固。回到家乡,他们不论身份地位有多高、财产有多富、名声有多大,均平易近人,与乡亲和睦相处,心投意合。成发茂墓志铭曰其:“与交游者皆信其无欺,见者莫不肃然起敬”。

尚公益。西黄石村古贤十分热衷于村里公益事业,出资献地,在所不惜。如乾隆年间成攀瀛等偕公议量力捐资在村北植树造林,芳林业集,称“茂林口”,树旁之池为“润芳池”。清乾隆年间,先贤成福、成福山、成安泰三家有一小泊池,村中饮畜,洗衣皆依赖于此,他们三家商议情愿将泊池献于南社,归公使用。清乾隆年间村社增修普觉寺,杜霞瀛带头捐资,出资之多可独建古寺,但他却不让碑记载其事迹,时人坚持有美必彰,后人才知其功德与礼让行为。

吾以上所述西黄石村先贤之德行风尚,均有史可考、有据可查,至于民间传闻轶事也多有义趣。碑碣残存题刻,俯仰皆是,也很有研究价值,这些则有待于人们收集与揭示。使闾里之荣,触石而出,润泽沃野。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饱经风霜、历经沧桑的古村落依然坚如磐石,此得益于人民群众这一坚强的守门神与保护神。文革浩劫中,许多先贤后代与居住户主像守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珍存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才使古村许多珍宝幸免于难。村民安其居、乐其俗、光其宗、耀其祖,并于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戴上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桂冠。西黄石村党支部,村委会以及广大村民认为文化是根、文化是福、文化是魂、文化是旗,群策群力复兴历史文化名村,造福子孙万代,只争朝夕共创时代宏图大业。盛夏烈日之下,倾盆大雨之隙,铺古街、葺古宅、美环境、立牌楼等各项工程,如火如荼,与时俱进。我寻幽羡古风,更爱春光发,仰望村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之精神气魄与强劲能量,必将古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古韵泽州:西黄石大观记

数日深情游览观赏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西黄石,给我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其盛名洵非虚誉,名副其实。我要将此村作为第二故乡,一辈子关心她,宠爱她,歌颂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