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紀念堂建設全過程,工程所需優質材料設備來自全國各地!

毛主席紀念堂建設全過程,工程所需優質材料設備來自全國各地!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主席逝世以後,中央決定建立“毛主席紀念堂”。紀念堂位置選在什麼地方,曾有過5個方案。有3個方案是在天安門,一個方案在景山,另一個在香山。權衡各種條件後,黨中央決定建在天安門廣場。紀念碑可以作紀念堂的序幕,碑南原有松林保留,這樣前有紀念碑,後有松林做院,形成一個完整的紀念環。偏南一些,紀念堂和紀念碑保持相等的距離,各成一組建築,這樣,南北有紀念堂與天安門遙相對望,廣場中心是紀念碑,東西又有人民大會堂和革命歷史博物館相稱,形成一個完整的廣場建築群。

毛主席紀念堂建設全過程,工程所需優質材料設備來自全國各地!

1976年10月8日,中央發出《關於建立偉大的領袖和導師毛澤東主席紀念堂的決定》。當時國務院副總理谷牧任中央保護毛主席遺體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下設建築組、水晶棺組和遺體保護組。

毛主席紀念堂建設全過程,工程所需優質材料設備來自全國各地!

1976年11月24日,毛澤東主席紀念堂奠基儀式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莊嚴舉行。華國鋒參加了奠基儀式,發表了重要講話。圖為華國鋒在毛澤東紀念堂花崗岩基石邊,親手執鍬培土。

毛主席紀念堂建設全過程,工程所需優質材料設備來自全國各地!

1976年11月24日,首都工農兵和其他各界代表為毛澤東紀念堂基石培土。

毛主席紀念堂建設全過程,工程所需優質材料設備來自全國各地!

1976年11月24日,首都工人、農民、人民解放軍指導員和其他各界代表、以及參加設計、施工的工人、幹部、工程技術人員、解放軍指導員共八千人參加了毛主席紀念堂奠基儀式。

毛主席紀念堂建設全過程,工程所需優質材料設備來自全國各地!

北京、上海、天津、江蘇、廣東、陝西、遼寧、黑龍江等省、市的設計人員和有關單位的領導幹部齊聚一堂,在認真研究毛主席紀念堂的設計方案。

毛主席紀念堂建設全過程,工程所需優質材料設備來自全國各地!

出席全國工業學大慶會議的代表到毛主席紀念堂工地參加義務勞動。

毛主席紀念堂建設全過程,工程所需優質材料設備來自全國各地!

建造紀念堂牽動著全國億萬人民的心,工程所需優質材料設備來自全國四面八方,有大興安嶺採伐的優質木材、珠穆郎瑪峰採取的岩石標本,有延安鄉親送來的青松、四川人民精選的棗紅色花崗石,有海外赤子敬獻的臺灣大理石、山東泰安運來的青花崗石,還有施工過程中,數以萬計的人民群眾自願到工地參加勞動。是全國各族人民一件件飽含深情的珍品,一顆顆赤誠的心鑄就了這萬人景仰、光照千秋的不朽豐碑。圖為廣東省石灣鎮的陶瓷工人為毛主席紀念堂設計、製作大型陶瓷浮雕花板。

毛主席紀念堂建設全過程,工程所需優質材料設備來自全國各地!

建築工人拿到《毛澤東選集》第五卷認真學習。

毛主席紀念堂建設全過程,工程所需優質材料設備來自全國各地!

紀念堂建設者在鑲嵌花崗岩基座。

毛主席紀念堂建設全過程,工程所需優質材料設備來自全國各地!

雕塑家細心塑制毛主席坐像,為雕刻毛主席漢白玉坐像做準備。

毛主席紀念堂建設全過程,工程所需優質材料設備來自全國各地!

裝修工人精心裝修華國鋒親筆書寫的毛主席紀念堂匾額。建造毛主席紀念堂體現了億萬人民的共同心願。當年參加紀念堂工程的建設者們,懷著對偉大領袖毛主席無限敬仰、懷念、哀悼的心情,精心設計、精心組織、精心施工,高水平、高標準、高質量,僅用半年時間就完成了這一獨具民族風采的宏偉建築。

毛主席紀念堂建設全過程,工程所需優質材料設備來自全國各地!

毛主席紀念堂建築工程於1977年3月20日提前完成。紀念堂是主體建築,由三部分組成。臺基:高4米,邊長105.5米。臺基上有大方柱44根,斷面1.5米,高17.5米。臺基四周是用來自大渡河畔的棗紅色花崗石徹起。上面漢白玉欄板上,雕刻著象徵江山永存的萬年青。1976年11月24日奠基典禮時所埋的基石就在此臺基下。基石周圍砌進了來自珠穆朗瑪峰的石頭和澆灌了臺灣海峽的水.

毛主席紀念堂建設全過程,工程所需優質材料設備來自全國各地!

毛主席紀念堂於1976年11月24日奠基動工,1977年5月24日竣工落成。8月18日,水晶棺移入紀念堂。8月20日,毛主席遺體進入紀念堂。1977年9月9日,紀念偉大領袖和導師毛主席逝世一週年及毛主席紀念堂落成典禮大會隆重舉行。

毛主席紀念堂建設全過程,工程所需優質材料設備來自全國各地!

毛主席紀念堂瞻仰大廳。

毛主席紀念堂建設全過程,工程所需優質材料設備來自全國各地!

少先隊員到毛主席紀念堂工地參加義務勞動。

毛主席紀念堂建設全過程,工程所需優質材料設備來自全國各地!

巍峨的毛主席紀念堂矗立在天安門廣場。

毛主席紀念堂建設全過程,工程所需優質材料設備來自全國各地!

毛主席紀念堂成為人們瞻仰革命領袖的重要場所。(關注微信公眾號:NJHFHHH ,在旅行中感觸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