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名壶价值连城 一把出自“一代宗匠”一把出自“一代宗师”

无锡博物院开放十周年之际,“锡博十大宝藏”评选候选的15件宝贝中有两件紫砂壶。一件是清道光邵大亨制仿鼓壶,一件为民国顾景舟制梨形壶。紫砂陶艺是无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紫砂壶作为陶文化、壶文化、茶文化高度结合的产物,是吴地文明的瑰宝,历来受人追捧,壶的身价也水涨船高。无锡博物院藏的这两件紫砂壶来历不凡、价值连城。

 他的壶“一壶千金几不可得”

邵大亨活跃于嘉庆、道光年间,宜兴上袁村人,是清中期一代制壶大家,技能全面,壶型设计、炼泥调砂、打坯制壶无不登峰造极。他创制了紫砂壶新造型——仿古壶,又名仿鼓壶即壶体仿照鼓形,是其紫砂光素造型的代表之作。除了仿古壶,鱼化龙壶、一捆竹壶也是他设计的。邵大亨制壶以气韵见长,他做的壶多简洁庄重、刚健浑朴、气度不凡,有“一壶千金,几不可得”之誉。不仅壶艺精湛,邵大亨正直的品格更受人称道。邵大亨是个倔脾气,他虽然成名很早,但做壶不多,因为他不肯重复自己。相传一县令得知大亨壶金贵,就要他到衙门听命做壶,邵大亨不从,被衙役死打,皮开肉绽,仍不从。最终由师爷斡旋,邵大亨得以乱捏些泥团敷衍了事。

无锡博物院所藏大亨仿古壶造型端庄大方,壶身、壶盖及壶钮皆以饱满的扁圆形为主。整壶彰显出圆而满、圆而润、圆而挺的骨肉亭匀之感,充满了传统紫砂的古拙素雅气息,堪称紫砂艺术史上一件“教科书式”的作品。据了解,这件仿古壶传承有序,早年从上海黄金荣公馆流出,几经周折,无锡博物院才有机会征集到此珍宝。邵大亨的壶存世不多。邵大亨上袁村的老乡、被人们称为20世纪紫砂“一代宗师”的顾景舟对邵大亨赞许有加,称大亨传器一改盛清阶段宫廷化的繁缛靡弱之态,重新强化了砂艺质朴典雅的大度气质,既讲究形式上的完整、功能上的适用,又表现出技巧的深到,成为陈鸣远之后的“一代宗匠”。

“壶艺泰斗”作品屡创拍卖成交价纪录

顾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别称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晚年自号壶叟。顾景舟出生于紫砂大师辈出的宜兴上袁村,18岁因生计所迫继承祖业,跟随祖母邵氏学做紫砂壶。凭借着对紫砂技艺的非凡悟性,顾景舟在20岁时就跻身紫砂名工之列,随后至上海仿制历代紫砂名作,在致敬经典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顾景舟制壶,取材广博,圆壶、方壶皆在行,光素器、花货都擅长,还改良创新了一批紫砂壶式。制壶以外,顾景舟还研究紫砂,并培养了徐汉棠、高海庚、李昌鸿、沈遽华、束凤英、吴群祥等一批紫砂大师。他承前启后推动紫砂技艺的发展,被人们誉为时大彬、陈鸣远、邵大亨之后,百年难得一出的巨匠,有“一代宗师”“壶艺泰斗”之称。

顾景舟制壶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机构争相收藏,更是拍卖场上的“抢手货”。今年6月,北京东正春季拍卖会上,顾景舟与范曾合作的仿鼓壶以3450万元的高价成交。无锡博物院藏顾景舟制梨形壶,壶型秀美雅致,朱泥砂色纯正,胎质细腻油润。壶底两行六字篆书阳文印款“墨缘斋意堂制”。“墨缘斋”为顾景舟就读于蜀山东坡书院时书斋的题名,“墨缘斋制”为顾景舟早期制壶用印款。无锡博物院藏的这件顾氏制壶是“捡漏”得来的。2008年,无锡博物院组建期间,要征集紫砂开辟独立展厅以彰显悠久灿烂的吴地文明。当时的征集经费较紧张,但那会儿的紫砂市场正处于低谷,无锡博物院便得以用有限的资金征集到了一批价值颇高的名家代表作,顾景舟的这件早期梨形朱泥壶就在其中。 (晚报记者 乐章)

无锡博物院供图

传世名壶价值连城 一把出自“一代宗匠”一把出自“一代宗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