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家鄉的橋,他來記錄!

40年,家鄉的橋,他來記錄!

2018年8月22日,鳥瞰新昌縣城,穿城而過的新昌江上已架起十幾座大橋,最前面的天姥大橋將於今年9月底通車。

日前,新昌縣84歲老攝影家呂立春個人攝影展在紹興市文化館舉辦,展覽共選輯展出呂立春拍攝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的25組、100餘幅照片。這些照片就像一部紀錄片,見證著新昌城鄉變遷的一個個瞬間。其中,反映新昌“橋的變遷”的系列照片格外引人注目,恰如改革開放40年的一個縮影。

讓我們走進呂立春的“攝影之家”,傾聽小橋流水背後的故事。

呂立春1956年開始從事攝影工作,拍得最多的是鄉村題材。他自稱是鄉土攝影師,也最喜歡別人這樣稱呼自己。“那時候,我用的是海鷗120的雙鏡頭相機,整個新昌可能就這麼一臺,下鄉給別人拍照,老百姓都覺得很稀奇。”呂立春回想起當年拍照片的場景,臉上神采奕奕。

40年,家鄉的橋,他來記錄!

呂立春和老伴在工作室交流攝影心得。

40年,家鄉的橋,他來記錄!

呂立春和老伴在工作室為新一期《新昌攝影》排版。

40年,家鄉的橋,他來記錄!

2018年8月22日,呂立春在個人攝影展上與攝友交流。

上世紀70年代,新昌澄潭江上有許多簡易的木橋,是兩岸百姓日常出行的必經之路。橋面是用木板拼成的,橋下是用木頭撐起來的一個個人字形的架子。橋很窄,兩個人對向走,幾乎沒法交會。呂立春有一次下鄉過橋時,就遇到過險情。“那天要去澄潭鄉拍照,剛巧碰到趕集,橋上、岸邊都是等著過江的人。橋上的村民看我這個揹著照相機趕路的人,就手挽著手,給我讓路。但是我一不小心,一腳踏空差點掉到江裡去,多虧橋上的村民伸手把我拉住。這次經歷,讓我體會到橋在江河上的重要性。我想,能不能多建幾座木橋呢?”說起遇險的經歷,呂立春記憶猶新。

40年,家鄉的橋,他來記錄!

澄潭木橋,呂立春攝於1968年。

社古木橋,呂立春攝於上世紀70年代。

40年,家鄉的橋,他來記錄!

後來,拍攝橋樑變遷就成了呂立春的一個重要選題。40年光陰荏苒,澄潭江上的這些木橋,相繼完成了它們的歷史使命,都不復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鋼筋水泥大橋,平整開闊,兩岸百姓再也不會為過橋而排長隊了。

40年,家鄉的橋,他來記錄!

澄潭橋,為空腹式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橋,呂立春攝於上世紀70年代。

社古大橋通車典禮盛況,呂立春攝於1977年。

40年,家鄉的橋,他來記錄!

40年前,別說是澄潭江,就連縣城新昌江上的橋也屈指可數。呂立春拍攝的有關新昌江的老照片中,有一張是老百姓踩著堰壩涉水過江的畫面,讓人印象深刻。1969年10月1日,新昌大橋建成通車,這是新昌江上第一座公路橋。改革開放之後,新昌江上的大橋如一道道彩虹飛架南北。目前,新昌縣單跨最大、投資最多的跨江大橋——天姥大橋基本建成,預計下個月就可以正式通車。如今,新昌江上已有10多座大橋。“現在的橋真是太漂亮了,特別是夜幕降臨,就像人間天堂一樣。”呂立春讚歎不已。

40年,家鄉的橋,他來記錄!

如今的澄潭大橋,橋面比初建時拓寬了一倍,攝於2018年。

社古大橋,呂立春攝於2009年。

40年,家鄉的橋,他來記錄!

從事攝影60多年,呂立春一直沒有放下手中的相機,他是第一個乘飛機航拍新昌縣城的攝影師,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影像。他在自家宅院創辦全國首個“攝影之家”,堅持編印《新昌攝影》 兩岸交流版,以攝影與臺灣同行交流。“新昌就是我的根!”對家鄉的熱愛,是呂立春創作的靈感源泉和動力,因而他至今不願停下腳步,堅持用相機記錄時代、見證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