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經濟事件深度解讀

 1、物價上漲引發通貨膨脹隱憂。

近期物價上漲引發通貨膨脹擔憂,但是否會引起全面通脹,需要有一個全局的認識。

7月份CPI居民消費指數是2.1%,前三個月都在1.9%附近,總體有小幅上漲。

近期物價上漲主要體現在蔬菜,豬肉,房租,紙張,汽油能源等方面。

其中,蔬菜上漲是由於壽光大雨,以及全國大範圍內的降雨導致蔬菜減產,屬於季節性因素。

豬肉價格上漲是因為豬瘟影響。

紙張,汽油能源價格上漲,是因為供給側改革,環保督查導致。

如果剔除能源和食品價格因素,CPI依然是1.9%,和前幾個月持平。

由此可以看出,物價上漲只是局部的,並沒有全面上漲。

發生嚴重通貨膨脹有兩個條件:

其一、國內大放水,貨幣超發過多,引發惡性通脹。

其二、貨幣出現大貶值。

目前看來,國內貨幣雖然寬鬆,但寬鬆的貨幣大多數都做了債務置換,並不是大放水。

匯率方面,前段時間連續貶值,這導致了進口商品價格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上漲,但匯率並沒有持續大貶

房租方面,是資本進入租房市場炒作引起。

綜合看待,目前的物價上漲,更多的是偶然因素疊加,暫時還沒有全面通貨膨脹的壓力。

2、社保徵收問題。

前段時間國家宣佈社保由稅務局徵收,以後都要按照工資總額繳納社保。

如果嚴格執行,企業用工成本將會增加30%以上,對企業總體利潤影響2%左右。

對於大部分處於虧損邊緣,或者已經虧損的民營企業,必將是致命的打擊。如果明年嚴格執行,勢必有大量中小企業倒下,經濟更加凋零。

順豐已經要求部分員工註冊成個體工商戶,轉為承包制經營。順豐尚且如此,其他勞動密集型的企業壓力可想而知。

很多企業都在計劃裁員,或者減少招聘新員工,為的就是減少社保開支。

對於員工來說,實收工資將會下降10%左右,消費能力更弱了。

這對於揹負貸款,現金流吃緊的員工來說,很可能會因為收入減少10%,就面臨現金流斷流,而出現房子斷供的現象。

如果斷供的人太多,銀行壞賬上升,系統性風險隨著加大。

國務院常務會議稱正在研究降低社保費率。

鑑於以往說要降稅,後面都是增加的先例,這次保持觀望,靜等政策落實。

3、美元持續升值,多個新興國家貨幣大幅貶值。

迄今為止,委內瑞拉,土耳其,南非,墨西哥,阿根廷,印尼等國家貨幣均出現大幅貶值,國內面臨嚴重通貨膨脹

這些國家有一個共同點,長期貨幣寬鬆政策,美債借的太多,而外匯儲備不足,導致償債困難。

直接原因就是美元上漲,導致他們創造外匯的能力變差。外匯減少,美債就還不上,隨著而來的就是本幣貶值和國內物價上漲。

美國九月份很可能加息一次,年底再加息一次,這對依靠貨幣寬鬆和借外債的新興國家是一記重錘。

中國同樣面臨美國加息這個難題,不過中國外匯儲備還有不少,這支撐了人民幣的價格。

4、印度越南GDP增速超越中國。

印度GDP增速7.7%,越南7.38%,中國6.8%

目前服裝製造業已經逐步轉移到了越南,這是越南GDP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

中國由於貿易戰和國內成本高企,製造業正在外流。

製造業外流直接導致創匯能力下降,外儲減少,帶來的貶值壓力也不小。

阻止製造業外流的唯一辦法,就是降低國內製造業的成本,包括實際成本和制度成本。

5、銀行不良貸款上升。

二季度國內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上升1830億元,不良率為1.96%。

以目前的數字看,絕對數值並不是很高,但是有加速的趨勢。一旦明年社保按照現有的方案徵收,企業債務必然更加沉重,銀行不良貸款有可能出現大幅攀升的狀態。

6、國內前兩隻養老基金9月10日正式發行。

目前還有59只養老金正在申請當中。

我仔細看了一下,養老基金投向是股票,股票型基金,混合基金和商品基金。其本質依然是混合型基金,跟普通公募基金並沒有太大區別,只是掛了養老金的名頭而已。

這其實還不如自己做一個指數基金定投組合,這樣會更加安全。

7、全球徵稅時代來臨。

現在不管是否中國國籍,只要是在長期居住在中國,並且在中國工作,就是中國的稅收居民。在海外的金融賬戶信息需要交換給中國稅務部門。

也就是說,以後在海外開立的賬戶,如避稅天堂之稱的開曼群島,維爾京群島等,都必須在國內交稅。

8、劉強東事件。

我一直相信一把手是判斷一家企業好壞的關鍵。劉強東是京東的絕對權威,如果最終沒有判刑,一切照舊。畢竟國內對這種事情一向很健忘。

如果真的被判刑,京東沒有了劉強東掌舵,前途未卜,對股價必然也是重大的打擊。

——————————————————————

用思考理解經濟,用經濟理解世界。

請關注《茶話股經》。

這是一個前私募操盤手,現在的獨立投資人撰寫的,客觀,理性,深刻的經濟類文章。

感謝你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