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詩歌的起源

文學的起源是詩歌。

幾千年來,我們生長在詩的國度裡。

那麼,詩歌是怎麼樣產生的呢?

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詩歌的起源

原來在文學還沒形成之前,我們的祖先為把生產鬥爭中的經驗傳授給別人或下一代,以便記憶、傳播,就將其編成了順口溜式的韻文。據聞一多先生考證,“詩”與“志”原是同一個字,“志”上從“士”,下從“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實際就是記憶。文字產生以後,有了文字的幫助,不必再死記了,這時把一切文字的記載叫“志”。志就是詩。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歌的稱謂又是怎樣來的呢?詩和歌原不是一個東西,歌是人類的勞動同時產生的,它的產生遠在文學形成之前,比詩早得多。考察歌的產生,最初只在用感嘆來表示情緒,如啊、兮、哦、唉等,這些字當時都讀同一個音:“啊”。歌是形聲字,由“可”得聲。在古代“歌”與“啊”是一個字,人們就在勞動中發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這樣沿用下來。

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詩歌的起源

既然詩與歌不是一回事,後來為什麼又把二者連在一起以“詩歌”並稱呢?這隻要弄清楚它們的關係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簡單的感嘆字來表示情緒,在語言產生之初,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逐步深化,情緒更加豐富,用幾個感嘆字表達遠遠不夠用了。於是在歌里加進實詞,以滿足需要。在文字產生之後,詩與歌的結合又進了一步,用文字書寫的歌詞出現。這時,一支歌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音樂,二是歌詞,音樂是抒情的,歌詞即詩,是記事的。這就是說,詩配上音樂就是歌,不配音樂就是詩。最初的詩都能配上音樂唱,歌就是詩,詩就是歌。

關於詩與歌的結合,我國古籍中很早就有論述。《毛詩序》:“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書》:“詩言志,歌永言”這便形象地指出了詩與歌的內在聯繫。由於這種情況,後來人們就把詩與歌並列,稱為“詩歌”,目前,詩歌已經成為詩的代名詞了。

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詩歌的起源

拓展知識:

1.詩人一詞,戰國時就有了,辭賦興起之後,又產生辭人一詞。

2.詩歌的幾個基本特點: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第三,豐富的想象、聯想和幻想;第四,語言具有音樂美。

3.詩歌的表現手法很多,我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