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盆景容易死?很多是不會澆水!常見盆景的澆水寶典!

盆景養活在於水,盆景養好在於肥。我玩盆景十多年,捫心自問,也僅僅處在基本養不死、大部分能養活的水平階段吧!將澆水的功夫提升到關乎盆景“生死存亡”的高度,足見澆水於盆景之重要性。

乍一聽“盆景澆水三年功”好像有點誇張,其實自己掐指一算還是有根據的。一年365天不可能天天澆水,三年下來也就一千次左右。所謂做好事情要千錘百煉,不同的樹種又有對澆水不同的渴求,千百次能練好,算是不錯了。

養盆景容易死?很多是不會澆水!常見盆景的澆水寶典!

如果背盆景澆水口訣:春秋季兩三天澆一次、夏季早晚各澆一次、冬季一星期澆一次,不澆半截水,不幹不澆、澆則澆透。一句話、半分鐘就懂了。似乎幼兒園的小學生都不覺得難,很多人為什麼做不好呢?

這就是理論和實踐的差距。理是那個理兒,死的、一成不變;而實際各有春秋、千變萬化。關鍵是怎樣準確判斷,靈活掌握。

養盆景容易死?很多是不會澆水!常見盆景的澆水寶典!

比如說“半截水”:肯定是澆水量不夠了,但是若澆多了髒水到處流也不好。所以每一次澆水能達到欲流非流的狀態就“剛剛好”,完美。我原來用盆有大有小,但澆水基本都是滿滿一塑料水瓢。後來借換盆的機會,我特意觀察了澆完一瓢水之後大小盆之間的區別,發現大盆尚缺近四分之一的水量。明白了底細,接下來再澆水,心中有底、有的放矢,我就在大盆澆水時一瓢之外另加一小瓢。

養盆景容易死?很多是不會澆水!常見盆景的澆水寶典!

比如說“不幹不澆”:怎麼是“幹”?乾的標準實在無法用言語十分準確表達,只能在長期實踐中用經驗去把握。恰似中醫的“望聞問切”,行家甚至老遠掃一眼盆土的顏色就能知道乾溼的程度;用手指輕彈一下花盆聽聲音悶脆也能知道乾溼的程度;不用眼觀、僅用手指在盆土表面摸一下軟硬還能知道盆土的乾溼、、、

比如“澆則澆透”:一般認為盆下滴水則為“透”。但是盆土空虛時澆水即流未必透,像上盆時土虛、水衝蟻蛀等都容易出現這種情況。不要以為盆下流水就是真的透了。盆土即使再疏鬆,澆水時也有逐漸吸收的時間過程,除非很小的盆,一般不會上面澆水下面立即流水的現象。

養盆景容易死?很多是不會澆水!常見盆景的澆水寶典!

有時澆水要根據天氣情況:盆土確實幹了應該立即澆水,但五個小時或者十多個小時之後天將下大雨,不澆要死,澆則會多怎麼辦?不要死板硬套、要折中,這時澆半截水就不是錯、就是正確選擇。

同樣的季節、同樣的樹種,處於成長期的盆景為了加速增長澆水量會多一些,而處於成熟期的盆景為了保持造型可能澆水會少一些。同一棵樁材在開花結果的前中後期也是有增有減、各不相同。

養盆景容易死?很多是不會澆水!常見盆景的澆水寶典!

上面講的都是水少的問題,一旦因人為或者自然的原因“水多”也屬於澆水的範疇。水多時要用乾燥物快速吸附掉多餘的水分,嚴重時要及時倒盆換土。

明白了盆土的乾溼程度不是一成不變的、對盆土乾溼程度的把握和認識也會因人而異、加之不同季節天氣和不同樹種之間的差異、還有同一棵樁材不同生長期之間迥異的道理,真正瞭解所養樹種的屬性,心中有數、對症澆水,靈活掌握、差異化對待,只有這樣做,盆景澆水的問題,才不是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