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科四大痛症的治療

婦科痛證有冷痛、灼熱痛、隱痛、脹痛、刺痛、陣痛、抽痛(掣痛)、墜痛、吊痛(牽引痛)、劇痛(絞痛)、㽲痛(綿綿作痛)以及小腹痛、少腹痛、時痛時止等輕重緩急不同性質的疼痛。女性先天壬衝不足,月經,妊娠等導致氣血兩虧虛,所以自然痛症普遍存在,痛起來,是痛到讓人懷疑人生,

婦科四大痛症的治療

漫談婦科痛症的辨證論治

作者/沈仲理

所不同者,“婦人以血為主”“以肝為先天”。肝藏血,喜條達,主疏洩氣機。肝氣鬱結易滯,不通則痛;或因血瘀阻絡,瘀阻胞宮、胞脈而作痛。痛證的病因,一般分為寒熱兩大類。寒則收引拘急,熱則紅腫壅滯,都可引起疼痛或脹痛,但以寒痛比較多見。而寒痛中又以寒凝氣滯或氣滯血瘀為多見。

婦科痛證的治療,在婦女以血為主和以肝為先天的理論指導下,重在養血柔肝,疏洩肝氣,通利血脈的法則為主。現將婦科經、帶、胎、產、雜病中的痛證其辨證論治特點分述如下:

一、月經病的痛證

月經病的痛證,以經行腹痛為常見,月經期來潮和行經前後出現下腹部疼痛為其主證,嚴重者可見腹部劇痛而致昏厥等症。臨床觀察,本病以虛中夾實者多見,如寒溼搏於衝任而作痛,或血虛氣滯化熱而作痛。

認為寒因痛證的特徵是小腹冷痛,或兩側少腹抽痛,以及少腹墜痛、痠痛、絞痛,舌質淡,脈遲緩,或弦細。

熱因痛經的特徵是小腹脹痛,腹內覺熱,舌質紅,脈弦或弦數。

治療方法,如因感受寒溼者,治以溫經散寒法,採用溫經散寒湯,藥用當歸、川芎、赤芍、白朮、紫石英、胡蘆巴、五靈脂、金鈴子、延胡索、制香附、小茴香、艾葉等十二味。

按:紫石英性味甘溫,入心肝經以溫暖子宮。

《神農本草經》指出:“治女子風寒在子宮。”

《本草綱目》說:“紫石英主治肝血不足,及女子血海虛寒不孕者宜之。”

胡蘆巴性味苦大溫,入腎補命門之火,有溫腎陽,逐寒溼的功用,故與紫石英同用則直達子宮,而起到散寒鎮痛的作用。

並可根據其受寒的輕重,疼痛的緩急,兼症的主次加減應用。

如受寒重者,加吳茱萸、桂枝之類;

血瘀重者,加桃仁、紅花之類。

若屬熱因痛經,多因肝鬱氣滯,鬱而化火化熱,以致火鬱血熱,阻於衝任二脈而作痛。

實證者,多見經前或經期少腹脹痛,伴有乳房脹痛,或乳頭痛,苔薄、脈沉弦。治以和血疏肝,理氣止痛法。採用逍遙散合金鈴子散加敗醬草。

虛證者,多見經行腹痛綿綿,或經後腹痛不止,舌質暗紅,脈弦細帶數。治以養血疏肝,清熱止痛法。採用紅醬金靈四物湯。藥用四物湯加紅藤、敗醬草、金鈴子、五靈脂、乳香、沒藥等十味。

上述二方之止痛特點在於敗醬草,李時珍曾說:“敗醬草治血氣心腹痛……古方婦人科皆用之,乃易得之物,而後人不知用,蓋未遇識者耳。”再配以紅藤之清熱消腫,五靈脂之散瘀止痛,用於治療熱因痛經有明顯的療效。

經行頭痛,又稱經臨頭痛。有經前經後頭痛之別。其痛在頭額或兩太陽處,輕微的脹痛,或頭頂痛,甚則頭額角劇烈疼痛,連及腦後。

本病實證多屬肝陽偏亢,化風上擾巔頂所致。《難經·四十七難》:“人頭者,諸陽之會也。”惟風可到,必其肝陽氣盛,則頭腦為之疼痛。肝為藏血之髒,肝體陰而用陽。由於肝血以供養經血,以致肝陰見衰,則肝用(陽)必有所偏盛,於是化為風陽而上升,而致經行頭痛。

虛證多屬陰陽兩虛,水不涵木所致,其痛在腦後,腦後為督脈經所過,證屬肝腎兩虧,督脈經虛。督脈屬腎,腎生髓,上行入腦,正如《素問·骨空論》:“督脈者,起於少腹……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於別項。”又見《素問·奇經論》:“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故經行頭痛,以經前痛者,多屬肝經風陽上亢;經後痛者,多屬肝腎虛損,水不涵木。

治療方法,經行頭痛屬於肝陽上亢,或伴血壓偏高者,舌質紅,苔薄黃,脈弦緊。應治以平肝潛陽,或清肝瀉火法。採用天麻鉤藤飲。藥用天麻、鉤藤、石決明、牛膝、桑寄生、杜仲、山梔、黃芩、益母草、朱茯神、夜交藤。

肝火偏亢者,採用龍膽瀉肝湯加苦丁茶,甚則加用羚羊粉,或重用水牛角,山羊角亦佳。

如屬肝腎兩虧,頭痛連及腦後者,治以滋腎柔肝,熄風止痛法。方用杞菊地黃丸(改用湯劑)合石楠白芷苦丁茶湯。藥用生熟地、山萸肉、山藥、丹皮、澤瀉、茯苓、石楠葉、白芷、苦丁茶。

此為筆者經驗方,用石楠葉之苦辛入肝腎二經,有祛風止痛之功,專治頭風頭痛,配以苦丁茶之甘苦性涼,有散風熱、清頭目的作用,兩藥合用,從而起到調理陰陽,平肝止痛之效。

有於經前或經適來時頭痛者,病因瘀血內阻,引起衝任二脈失調,血流不暢,絡脈壅滯,上至清竅不清,多見偏頭痛,痛如錐刺,經暢行則頭痛減輕以致消失,舌邊瘀斑,脈弦緊,治以活血化瘀、疏肝止痛法。方用桃紅四物湯加生白芷、蔓荊子。

經期乳房脹痛,乳頭痛症。一般在經前,兩側乳房脹痛,甚則結塊。兼有乳頭痛,或乳頭作癢,經後消失,週而復始。從經絡的循行,乳房屬胃,乳頭屬肝。

如因血脈不和,或肝血不足,則肝氣不得疏洩,下達衝任,而反上逆,故於經期前乳房脹痛和乳頭痛。治以和胃通絡,疏肝理氣,則其痛自除,可用逍遙散為主方加減。

如見乳房腫脹甚者,加全瓜蔞、蒲公英、薜荔果、路路通之品;

乳頭痛、或刺痛不能近衣者,加丹皮、王不留行、地龍;

乳頭作癢者,加服龍膽瀉肝丸有效。其中薜荔果即木饅頭,本品酸平,有溫陽補精,活血消腫和通乳的作用,故有直通乳房,消散脹痛的特效。

經行腰痛,症見經臨環腰痛,經後消失,也有經停後帶多,而繼見腰痛。病因為肝腎不足。腰為腎之府、肝氣不得下達,帶脈拘急。帶脈繫於腰臍之間,環腰一週,宜馳緩不宜拘急,急則引起腰痛,俯仰不便。

治以補腎和肝,緩帶脈之急。方用傅氏寬帶湯:藥用白朮、巴戟、補骨脂、人參、麥冬、杜仲、熟地、蓯蓉、白芍、當歸、五味子、蓮子等。利腰臍之間氣,重在補益腎陰腎陽。健脾緩肝,則帶脈通利而腰痛亦平,為本方用藥之特點。

其他如經行身痛,治以養血活血,散寒通絡法,補之以景嶽舒筋湯,疏之以蠲痺湯。

經行口舌碎痛,名曰經行口疳,有屬心火、胃火之不同。心火旺者,治以養陰清心法,方用清心蓮子飲加馬勃;胃火熾者,治以滋陰清胃,方用玉女煎加大青葉。均可外用野薔薇花、野菊花適量泡湯漱口,外抹錫類散或珠黃散。

經行足跟痛者,多因腎虧骨弱,方用景嶽大補元煎為主方。如屬腎陰虧者,加龜板、牛膝;腎陽虧者,加金狗脊、鹿角霜。經行肛門墜痛者,為腸中熱結腫脹,方用東垣潤腸湯加紅藤、七葉一枝花,以解腸中熱結。

經行吊陰痛者,以經產婦和更年期的婦女多見,為衝任之脈衰,肝脈絡陰器,肝血不足,氣失疏洩所致,方用金鈴子散加雞血藤、制首烏、小茴香、蛇床子,以養肝血,疏肝氣,絡脈濡潤,其痛自止。

若為輸卵管結紮後所引起的,自覺陰道內吊感者,重在溫養腎精,方用河間地黃飲子加鹿角霜(膠)、紫石英、菟絲子、韭菜子、川椒之品,或加用淡菜、海參、鮑魚等血肉有情之品,以滋腎補精,通補奇經,故《溫病條辨》保胎論中有通補奇經丸一方甚佳。

二、帶下病的痛證

症見帶下增多,帶色黃白相雜,或赤白帶,或膿樣帶。伴有小腹隱痛或墜痛,腰骶痠痛,即今稱為急、慢性子宮頸炎。

經婦科檢查確診以後,進行中藥治療。對慢性子宮頸炎者,治以清熱化溼,涼血止帶法。

採用完帶湯加馬鞭草、土茯苓、白芷炭。筆者常配用馬鞭草以活血化瘀,利溼止帶,必要時配合外用藥,以加快治癒。

急性子宮頸炎,在臨床上比較少見。大都於產後或子宮頸損傷後感染所致。筆者認為本病為溼熱或溼火蘊聚,損傷帶脈、任脈。

急性發作時,治以清熱解毒、化溼止帶。採用馬鞭蒲丁湯,藥用馬鞭草、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青葉、黃柏、知母、白薇、烏賊骨。

急慢性盆腔炎,多見白帶增多,下腹部疼痛,或劇痛拒按,以及月經失調。急性發作者,症見發熱為主,帶下色黃,或有臭味,或呈膿帶。治以清熱解毒,化瘀止痛。方用銀翹紅醬解毒湯。藥用金銀花、連翹、山梔以清熱解毒;紅藤、丹皮、赤芍、桃仁、苡仁以清營化瘀;敗醬草、延胡索、金鈴子之止痛。

慢性盆腔炎多由急性者遷延而成。本病常在經期前後,症見少腹一側或兩側隱痛或脹痛,白帶增多,兼有結為癥瘕之疾。治以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瘀化則帶止。方用王清任少腹逐瘀湯,或膈下逐瘀湯。伴有癥瘕者,方用《金匱》桂枝茯苓丸。以上均為臨床常用而有效之方劑。

三、妊娠病的痛證

妊娠痛證,主要為妊娠腹痛。由於腎氣不足,脾虛氣滯。所謂腹乃脾之分野,脾腎陽虛,則溫運失常,以致脾氣內阻,胎氣不安,故見妊娠腹痛,輕者一陣隱痛,重者腹中㽲痛。舌質淡白,脈沉細,或細弦。治以補脾安胎,順氣止痛法。方用《金匱》當歸芍藥散。

筆者常用東垣烏藥湯。藥用當歸、甘草、烏藥、木香、香附加生白朮、桑寄生。本方用烏藥為君,入脾腎以順氣止痛,再加白朮、寄生以安胎元。妊娠腹痛,如因內熱而引起者,採用景嶽泰山磐石散;因氣鬱者,加青皮以疏肝氣。以上均為治療妊娠腹痛之良方。

四、產後病的痛證

產後痛證,又稱“兒枕痛”,分娩後,由於子宮收縮而引起的下腹疼痛,或產時失血較多,胞宮失養所致。症見腹痛隱隱,其痛喜按,按之痛緩。治以養血止痛法。方用《千金》內補當歸建中湯以溫陽潤燥。兼見瘀血者,加失笑散。

若因惡露不下,少腹疼痛拒按者,用生化湯以祛瘀止痛。

產後身痛,是指產後氣血不足,或因感受風寒引起,症見周身肢節疼痛,屈伸不利,手足發冷,苔薄、脈濡細。治以益氣養血,舒筋通絡法。方用《良方》趁痛散加雞血藤、秦艽以濡潤筋脈之氣。

此外,如婦科手術後腸脹氣而腹部脹痛者,可由扶正理氣湯,藥用黨參、白朮、雲苓、炙甘草、枳殼、青木香、厚朴、大黃以養正祛邪。

腸梗阻或嚴重腸脹氣者,方用粘連鬆解湯,藥用大黃、枳殼、厚朴、芒硝、桃仁、炒萊菔子,木香、赤芍。以上二方服後,均有緩解疼痛的療效。

  • 本文摘自《名老中醫醫話》,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重慶分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