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廢物,是我能想到最爽的事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和我一樣,每個月總有那麼幾天,不想起床、不想上班、不想說話、不想出門、不想見人、就只想一個人靜靜地玩著手機,發著呆。

記得綜藝節目《嚮往的生活》裡有句話說人生要有很多無聊時間,這樣你才有時間思考。累了,就給自己放個假,有時候學會當個廢物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做個廢物,是我能想到最爽的事


做個廢物,是我能想到最爽的事


想先和大家聊一部電影:《土撥鼠之日》。

影片講的是一個電視氣象主播菲爾,在每年的2月2日,都會去一個小鎮報道當地的土撥鼠節。


他早就對這份工作心生厭倦,每次結束後趕緊回家。可有一次,他被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雪困住了。


更糟糕的是,他發現第二天醒來,時間停在了土撥鼠節那天,已經發生過的事情接連重演。時間定格在了2月2日,不管他怎麼做,第二天還是會去報道、遇到一樣的人。

驚訝、狂喜、煩悶、焦慮、絕望、倦怠等各種情緒輪流侵佔菲爾的感官領域。無論他選擇如何度過,都始終無法再前進一步,只能一直重複自己的人生。

是不是覺得這個故事有些離譜?可當你仔細想,自己像不像電影裡的菲爾一樣,其實每天被都困在同一天!

上班,工作,下班,睡覺。日復一日,面對同樣的人,做著重複的事。

就算某一刻,要戀愛、要結婚、要生子。第二天你還是得上班,工作,下班,睡覺。

細思極恐!

朋友小曉,25歲,北漂1年。最近總跟我吐槽自己很喪,雖然加班熬夜是常事,但剛工作那會兒還能熬整晚,如今即使喝咖啡,到了晚上12點也困到不行。

“不願意進行新的社交,不願意吃不熟悉的食物,不願意換新的髮型,只願意一成不變。”

週末=睡覺。

她媽說她簡直像個廢物,她回答說,當個廢物好爽。更怪的是,大家都覺得她說的好有共鳴。

做個廢物,是我能想到最爽的事


毛不易說:“我很難從生活中得到快樂,因為沒有被滿足過,所以也不會因為得不到而失落。”

有人說,毛不易是我們終會到來的低慾望時代的代表,有點衰,有點喪,有點慫,不爭不搶。

“低慾望”這個詞源自大前研一先生(麥肯錫日本前董事)的《低慾望社會》一書。


書中敏銳捕捉到了日本年輕世代的普遍心理和生活態度,不買房、不結婚、不生育、甚至不出門。他們不願意再揹負風險,喪失物慾、成功欲,對於車和奢侈品嗤之以鼻,消費意願低迷,宅文化盛行,一日三餐因陋就簡。

而現在中國大部分北上廣的年輕人,與日本年輕世代不乏相似之處。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逐漸滿足於一個“平淡、穩定”的狀態,對於物質的渴望逐漸減少。

但和日本不一樣的是,中國青年的低慾望是被動式的,與其說是低慾望,不如說是慾望達成率低。

在買房、結婚、看病、孩子上學等巨大的社會壓力下,年輕人無法反抗,靠個人的奮鬥改變的可能性又很小,於是“失去了改變的動力”,不愛、不婚、不生、不買房、不消費。

一張床、一部手機、一根網線是最低成本的娛樂。宅文化盛行,也就有更多的無聊時間思考人生。

思考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麼,思考自己為什麼要揹負那麼多,思考人生苦短,要為自己而活。

做個廢物,是我能想到最爽的事


前幾天,對於微博熱搜上一則“滿27就是剩女”

的話題,眾多網友直接回懟:

做個廢物,是我能想到最爽的事


做個廢物,是我能想到最爽的事


做個廢物,是我能想到最爽的事


做個廢物,是我能想到最爽的事



而就在前些日子,民政部報告顯示,2017年全國結婚登記率減少了7%。從2014年開始,結婚登記率連續4年下降,而離婚率已連續16年持續上升。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特別是女人都不想結婚了?以下是一段採訪視頻:

沒遇到喜歡的人,不想將就著過完後半生。低質量的婚姻,不如高質量的單身。

研究也表明:“女人在婚後生活的滿意度上低於自己的預期,越優秀的女人越不想結婚,已然成為一種趨勢。”

27歲的女性不是“剩女”,27歲也是女性人生的開始,她們選擇獨立自主,不依附於男人。

不再侷限於“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很多人活得更加輕鬆自在。

做個廢物,是我能想到最爽的事


近日,領英發布《第一份工作趨勢洞察》:70後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過4年,80後則是3年半,90後驟減到19個月,95後僅僅在職7個月就選擇了辭職。

為什麼職場人第一份工作的平均在職時間,呈現出隨代際顯著遞減的趨勢?


我覺得並不是90後沒有責任心、不能吃苦,而是20多年前父母們要求的“鐵飯碗”和“穩定”早已不是90後找工作的第一要素,他們更偏向於自我價值的實現。

有一句話這樣說:“不要大聲責罵年輕人,他們會立刻離職的。

而年輕人離職的原因也不僅僅是因為被大聲責罵:

公司距離太遠,早高峰讓我每天都很暴躁。有一次,我撓著頭擠進地鐵,手就再也沒能放下來。我走進公司,還要舉著麻痺的手臂,心想:麻痺老子不幹了。 越上班越買不起房,現在房租瘋漲,每上一天班都覺得在賠錢。事已如此,為啥不找個快樂一點的工作,圖個爽快? “穩定”不是90後考慮的首要條件,我們去面試的時候,更像是相親,你挑我,我也挑你。互相看不順眼,只能一拍兩散。

隨著時代的進步,90後、00後比上一代人生活更隨性,更有主見和性格,在他們心裡,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全部。

如果工作影響到生活,讓年輕人不爽、不開心,就會有離職的念頭。

做個廢物,是我能想到最爽的事


“低慾望社會”不一定是壞事,年輕人不想上班、不想社交、不想戀愛、不做正事,不理領導,這些絕不是表面的“胸無大志”和上一代口中的“是個廢物”。

時代的進步、互聯網的發展給年輕人提供了更多機會,他們思維更活躍,他們足夠讓自己的人生更多元、更人性化。

網友小A說:

之前一直用定量的手機流量套餐,有一天突然換了不限量套餐,隨心所欲使用流量,發現自己一個月不過只能用10g,就非常滿足了。這件事情讓我思考了很久,其實帶給你幸福感、安全感的東西,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多,踮起腳尖努力觸碰的夢想,完成後突然覺得沒有那麼不可思議了。所以我覺得低慾望社會是不是沒有那麼可怕,它恰恰是自我認知到了新的階段:我不想被社會洪流推著,拼命去追求別人眼中的成功,我只想取悅自己,讓自己幸福,僅此而已。

年輕人並不是沒有夢想,只是不再急功近利。他們就是想“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唱歌、跳舞、畫畫、做烘焙、搞攝影、或者旅行,這些在長輩眼裡的不務正業或僅僅是才藝特長,如今都可以藉著網絡,發展為自己的職業,只要你足夠熱愛。

做個廢物,是我能想到最爽的事


當年輕人們的個性變得多元化,每個人都有自己小眾的追求和愛好,在物質上就已經失去攀比的意義,車、房、包包、名牌,對於許多年輕人來說,遠遠比不上他們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

與簡單粗暴的消費慾購買慾相比,“有趣的靈魂”就逐漸成了新的慾望。

很多人被時代洪流裹夾著,渾然不自知,靈魂早已跟不上腳步。

不以賺錢為慾望才是最兇猛的慾望,想要的東西不是錢能獲得的。

這也是社會的進步,人們開始探求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漸趨形成一種新的文明形態——為自己活著

當然,更多人不是不願意努力為自己活著,而是不知道朝哪個方向努力,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做個廢物,是我能想到最爽的事


亞里士多德曾說:“明白自己一生在追求什麼目標非常重要,因為那就像弓箭手瞄準箭靶,我們會更有機會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被生活推著走,不如主動規劃,學會自我賦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