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說而行 絲路茶語·刺桐花開

允許一切,如其所是

如說而行 絲路茶語·刺桐花開

一月的泉州,草木蔥蘢。

連著幾日的雨終於停歇,陽光重新照耀著古老的城市。古厝屋頂的紅色格外鮮豔,沿著燕尾脊漂亮的弧線,掀起連綿不斷泉州紅的浪潮。就好像,當年滿城刺桐花開紅欲燃的盛景已經融入磚瓦。

那時候,遠道而來的海客,看見滿城紅花,就知道漫長的航程終於抵達刺桐港。路過誰家庭院舊簾櫳,有一樹刺桐火紅,映著絲竹清音,如泣如訴,不絕如縷,聲聲不息。刺桐花影裡,南音唱到今。

如說而行 絲路茶語·刺桐花開

花開年歲

與美好的人和物一起

如說而行 絲路茶語·刺桐花開

如說而行 絲路茶語·刺桐花開

6歲半的戴新恬,家住泉州。每天放學後,她都會去學習南音。穿過東、西街,鐘樓,中山路的老街,有海蠣煎、土筍凍、肉粽和麵線糊的味道瀰漫。恬恬的老師、青年南音演唱家王一鳴有時會在這些溫暖巷子裡的茶館演出,從四面八方過來的人們會把茶館擠得滿滿當當。那些食物的香氣、南音的韻味,連同開元寺的香火一起,在出磚入石的古厝之間,氤氳,升騰。王一鳴出生於南音世家,爺爺從事南音樂器的製作,父親王大浩則是南音的非遺傳承人。有“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之稱的南音,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傳統古樂。2009年10月,南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這天晚上,恬恬在茶館見到了來自臺灣的林伯伯。林伯伯泡茶的動作特別好看,泡出的茶也特別好喝。再過兩天,林伯伯會和師父一起,去清源山赴一場約會。那裡,還有許多遠道而來的客人。他們將在一起喝茶、聽音樂,還會講很多和泉州有關的故事。

如說而行 絲路茶語·刺桐花開

丁酉歲寒

泉州·清源山羽仙岩

如說而行 絲路茶語·刺桐花開

泉州清源山羽仙岩。

巨大的石像中,老君左手扶膝,右手憑几,垂耳飄髯,目光炯炯,與綠樹青山、悠悠天地渾為一體。這是國內現存最大的宋代道教石雕老君像,也是著名的道教聖地。關於這座老君造像的來歷,《泉州府志》中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為略施雕琢。”

在老君造像前,十五張茶席依序排開,每一張茶席有一個好聽的名字:老君巖、開元寺、洛陽橋、九日山、草菴......作為“古泉州(刺桐)史蹟”,它們將在2018年代表中國,到聯合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如說而行 絲路茶語·刺桐花開

如說而行 絲路茶語·刺桐花開

如說而行 絲路茶語·刺桐花開

山水有清音。即興的古琴曲如山泉般清澈,與山間的茂林與泉流共證道家的清虛自然。

“如今一別,兩地相思如夢頻。" 在《陽關三疊》婉轉悱側的吟唱中,人們能想起,就在老君巖背後的山上,有著弘一法師的舍利塔。也是在這裡,弘一法師留下了這樣的話:問餘何適,廓爾忘言;花枝春滿,天心月圓。

別離是千古的吟唱,是重逢的序章。千百年前的泉州港,有過多少的舉目送別與歡喜重逢。海船舶來異域的音樂、香料與傳說;神奇的東方樹葉,精美的中國瓷器,從這裡開始漂洋過海的遠航。

有人離開,有人歸來,還有人把這刺桐花開的地方認作家鄉,從此落地生根,甘心成為泉州城裡的一株刺桐樹,在萬里海絲的起點守望。就比如,恬恬在茶席上見到的許世吟娥,孃家罕見地以“世”為姓。

如說而行 絲路茶語·刺桐花開

如說而行 絲路茶語·刺桐花開

如說而行 絲路茶語·刺桐花開

1996年,泉州文史學家劉志成歷經10年苦尋,終於在泉州市郊東嶽山麓上發現了錫蘭王子的墓葬群“世家坑”,墓穴前微笑的獅子,具有古錫蘭科提王朝世代的雕刻風格,墓首的龍頭象徵著墓穴主人的尊貴身份。

這一考古發現解開了許世吟娥的家族之謎。被稱為“錫蘭公主”的許世吟娥說:“在我們家的家譜《世家族譜》中有這樣的記載,當年的錫蘭王子世利巴交喇惹來到中國,進京覲見明朝皇帝。回國歸途,路經溫陵,溫陵就是現在的泉州。因為愛上了此地山水,就定居在了這裡。”

雖然“錫蘭公主”的長相與人們熟悉的泉州人沒有什麼不同,但當許世吟娥回到今天的斯里蘭卡,那裡的人們以對待王室的禮節來歡迎她。不過她更願意定居在泉州,讓子子孫孫都留在這座開放與包容的城市。

如說而行 絲路茶語·刺桐花開

如說而行 絲路茶語·刺桐花開

茶會期間,林伯伯為到場的嘉賓事茶,恬恬覺得新鮮好奇,看得入了迷。她覺得新鮮好奇,看得入了迷。林伯伯在茶席上所用的茶杯,是來自德化的柴燒瓷器。

2002年,水下考古隊從宋代沉船“南海一號”中打撈出四千多件文物。這批沉船珍寶中,福建古瓷的數量最大,其中大部分是德化窯和晉江磁灶窯所產。德化陶瓷在明代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鄭和下西洋時就帶上了釉色乳白、如脂如玉、瑩潤素雅的德化陶瓷。也是在明代,德化瓷大家何朝宗做出了最具影響力的德化瓷塑,至今仍然被英國大不列顛博物館、丹麥國家博物館、法國巴黎博物館等歐美著名博物館珍藏。明清時期德化陶瓷大量出口歐洲,這種又像象牙又像奶油的白色瓷器也影響了歐洲的瓷器藝術。

如說而行 絲路茶語·刺桐花開

“錫蘭公主”許世吟娥(右)

如說而行 絲路茶語·刺桐花開

泉州德化陶瓷藝術大師陳仁海

如說而行 絲路茶語·刺桐花開

琴歌演唱家 杜金鵬

如說而行 絲路茶語·刺桐花開

青年古琴演奏家 上官小軒

如說而行 絲路茶語·刺桐花開

泉州南音非遺傳承人 王大浩(右) 南音青年演唱家 王一鳴(左)

如說而行 絲路茶語·刺桐花開

福建傳統戲曲之一的梨園戲

泉州德化陶瓷藝術大師陳仁海說:“德化白瓷從宋元時期就大量送到歐洲,歐洲人對這些溫潤、精巧、秀雅的瓷器感到特別神秘,把它稱為‘中國白’。德化先民把它做成觀音、彌勒,歐洲人把觀音理解為聖母,就到德化來大量進貨。德化瓷就這樣一直風靡到現在。”

在茶會上,王大浩的洞簫悠悠響起,伴著女兒王一鳴的琵琶錚琮,一曲《梅花操》盡顯泉州南音簡淡高遠的風華。

一曲既了,王一鳴又為嘉賓獻唱一曲《靜夜思》。清麗柔曼的歌聲,如南國花香,絲絲縷縷,沁人心脾。

舞臺上的師父格外優雅。恬恬記得,老師曾教導自己,學南音最講究嚴格的規矩和禮儀。她端端正正地坐好,努力表現出一個南音學習者應有的美好儀態。

如說而行 絲路茶語·刺桐花開

如說而行 絲路茶語·刺桐花開

如說而行 絲路茶語·刺桐花開

梨園戲是福建省的傳統戲曲之一。梨園戲發源於宋元時期的泉州,與浙江的南戲並稱為“搬演南宋戲文唱唸聲腔”的“閩浙之音”,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福建省梨園戲傳承中心的鄭雅思和周心閩粉墨登場,為嘉賓們表演了《士久弄》。

一壺清茶一瓶花,山水之間賞清音。一席雅事,彷彿推開了時空旅行之門,讓八方來客乘著山間的清風雅樂,徜徉於時光的河流,見到了“漲海聲中萬國商”,見到了“市井十洲人”;見到詩人在對岸吟唱:“刺桐花開了多少個春天,東西塔對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過了洛陽橋,多少船駛出了泉州灣……”

很長一段時間,人們認為刺桐城“東方第一大港”的華紗已然褪去,但在數百年後的今天,來自全國40多家媒體的代表目睹了一座城市的復興。第一次到泉州的付銀安來自西安,從西安到泉州,呼應著遙遠時空中的古長安與古刺桐,彷彿進行了一次穿越千年的時空對話。“在泉州,見到了許多閩南文化的美好內容,也看到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泉州表現出來的生機勃勃。而茶,則讓人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魅力與自信。”

客人們走進街頭巷尾,去感受這裡豐饒的物產和古刺桐之美。天津廣播電視臺廣播新聞中心副主任朱旭說,“在海絲的起點城市,人們能感受到積澱千年的多元文化帶來的開放與包容。人們說‘中國白’美好如夢,今天用我們德化瓷器喝著安溪茶,是‘中國白’為我們帶來的中國夢。”

如說而行 絲路茶語·刺桐花開

江頭不斷清商曲 ,留得春風與客心。

雅集落幕,曲終人散。餘音嫋嫋,如火紅的刺桐花影,遠送客人的帆影離開;也像一顆小小的種子,留在恬恬的心間。在那不遠的春天,古城老樹枝頭又一朵刺桐花,會綻放在遠接唐宋的南音舞臺。那聲聲不絕如縷,告訴著萬方來客——這裡就是各種語言口口相傳的刺桐城,偉大航貿之路的起點,千年繁華之夢的起點。一切彷彿從未改變,一切才剛剛要開始。

如說而行 絲路茶語·刺桐花開

如說而行 絲路茶語·刺桐花開

如說而行 絲路茶語·刺桐花開

如說而行 絲路茶語·刺桐花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