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千上万藏民离开草原,迁往城市居住,18年后状况如何?


18年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一些世代以放牧为生的牧民离开日渐脆弱的草场,入住这座建在城市边缘的戈壁村子,这里没有他们熟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什么都要从头开始,包括每天最基本的饮食。第一户人家:阿达和他的家人。图为阿达和阿达媳妇,二个儿子,一个女儿,一个孙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类活动和自然条件给长江源头地区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现在草场每年以2%的速度沙化。为了缓解这种状况,自2003年开始,政府给愿意离开牧场的牧民提供新居,并且前十年每月给每户移民500元补助金。

扎西,50岁,表面看起来很乐观,没想到他的两个儿子在一,两岁的时候感冒去世了,老婆和别的男人跑了,现在靠打散工为生。

扎西指着柜子上的照片说:他有三个女儿,两个女儿在读中学,一个女儿在读大学,也许三个女儿才是扎西生活下去的希望。

伊西拉毛,女,35岁,丈夫在四川打工,长年不回家,两个孩子在学校读书,周末才回家,家里只有拉毛一个人。伊西拉毛年轻的时候,还获得过昆仑文化民族村举行的运动会的举重比赛第一名。图为拉毛在家里的经堂里祈祷。

卓玛家有四口人, 卓玛的丈夫在村里做保安, 卓玛和婆婆的汉语不是很流畅。

才正东珠,49岁,家里没有牛羊,帮人家干活。有二个孩子,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已经结婚了,今年二十岁。图为才正东珠和妻子抱着孙女在家里合影。

钢成艾40岁,和父亲 妻子还有两个女儿 住在一起,,现在到处打散工。

钢成艾的家里也有一间经堂,一家人信仰佛教,每天都会在经堂里拜佛。

小和尚多玛迦一家,18年前是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移民到格尔木藏民新村,现在8岁的多玛迦白天去村外的寺院里修行,晚上可以回家吃饭,睡觉。图为多玛迦和父亲合影。

拉姆永吉永吉的母亲,腿有关节炎病不能下地走动,长年在床上躺着。

拉姆永吉的丈夫在800公里的外地开饭店,还有一个男孩在上小学,家里的牧区有800头牛,1000多头羊。因为爸妈年纪大了,还有病,所以需要在家里照顾年老体弱的爸妈。图为永吉手里拿着手机给作者看,里面有夫妻的合照。

多玛迦一家是从曲麻莱县生态移民到格尔木昆仑民族文化村的,这套房子是由政府建造的,当时每户人家只要交款8000元就可以入住了。每户面积300平方米,其中室内面积79平米,三室一厅一橱一卫;政府考虑到牧民后续产业发展专门预留下的院落面积有200多平方米,可以用来盖暖棚发展家庭养殖业。整个民居外形顶部都带有藏民族的民族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