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餐費」綁架學生,也是「官僚主義」

開學報名時,延安市寶塔區實驗小學學生家長收到校方通知,需交1100元的午餐費,將錢打入指定賬戶後,持銀行回執單才能給娃報名。(9月6日 華商報)

學校搬遷了新校址,有了新教室,配備了新食堂,這些都是硬件上的提升,怎麼讓這些新的硬件發揮更大的作用,是當前教育管理者們首要考慮的問題。強制性、一刀切似的拿著諸如不發課本、不讓報名等等名義去貼補這些硬件,教育最基本的人性化都沒有了,還有什麼教育可言?

近些年,教育機構有些變味走樣,不光是外面種目繁多的補課教育機構,還有一些中小學校。隨著教育投入的增多,新學校和新的教育培訓機構不斷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育的層次,打破了瓶頸上的界限。但是,也伴生出了一些問題。就如這個公立學校強制吃飯,試問,走讀制學校強制留吃飯,那麼吃完飯讓孩子還回家嗎?來回返校的時間上是不是顯得很緊湊?如果不讓回家,是否能夠提供學生臨時休息的地方?這些都是問題,最重要的是同孩子家長們的溝通,事先沒有溝通,只是在微信群了讓一些家長存錢繳費,這很明顯就是“綁架”,這些微信群的管理者,也就是學生的班主任,如果還想讓孩子在班就讀,誰敢得罪這個管理者?

或許這樣的班主任也有難言之隱,畢竟,他也是其中學校管理鏈條的最低執行者,如果完不成任務,可能也要受到校委會的責難。一位學生家長稱,報交了錢後,學校也不給提供收款收據。“班主任事先壓根兒就沒有徵求過家長意見。”這說明什麼?說明老師們也知道這樣的違規的,甚至這樣的事務性安排或許就是學校管理者同食堂承包者達成的默契。一所小學食堂處於空轉停擺,這也詰問我們當地的教育部門,小學裡到底有多少需要建設食堂的,如果建,需要建多大規模,這些有沒有具體的數據調查支撐?如果只是按照學校的規模大小來建設,又沒有很好的消費群體,豈不是另一種浪費,也是一種官僚主義。

小問題,反映大現象。一個學生家長的反映,居然讓很多藏於背後的東西開始浮出水面。學校的管理者有難處,但如果強制孩子,違背意願,豈非是又一種竭澤而漁?孩子有意見、不滿意,辦教育的目的是不是就會有偏差?硬件的建設投入都是圍繞著教育,服務學生來的,可不是為了其他。想明白了這點,無論是當地的學校管理部門,還是學校的管理者,都該醒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