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半導體產業短期創新過多 放棄基礎研究

中興摔的一跤讓整個中國的半導體產業都感到了一絲疼痛,但更重要的是,疼痛過後願意正視這道“傷疤”。

在過去幾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在政策以及資本的帶動下變得異常活躍。2014年9月至今,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總規模1387.2億元,企業、地方產業基金規模累計超過5000億元的佳績,以半導體為核心的中國電子產業正步入大發展的戰略變革期。

隨之而來的是投資標身價的水漲船高。一位半導體行業投資人此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有一個不錯的併購對象,對方一見面就說,你們中國的基金已經來了七八家了,意思是投資人來得已經很晚了。最後看看標的價格,已經被哄抬到好幾倍。

“中國半導體看似站在風口了,飛得起來嗎?企業依靠自身實力的研發投入、規模化投入嚴重不足,而在科技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業內仍然以傳統手段、方式(基金、科研項目)支持芯片產業,缺乏結構性突破,資源統籌能力弱。”在近日廈門舉行的一場“集微半導體峰會”上,廈門半導體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王匯聯在演講中表示,看似不差錢的中國半導體產業,存在結構性資源錯配、支撐企業發展的研發資源缺失。

參會的十多家上市公司的負責人也談到了當前半導體產業存在的問題和挑戰,指出“一哄而上”不利於半導體產業發展。

“熱錢無法解決產業根本問題,人才挖角不利於產業長遠發展。”紫光集團聯席總裁刁石京強調,今年以來大家都在談集成電路的戰略需求、進口替代,這是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轉移的必然現象。中國半導體產業作為後發者,想要完全自主是不可能的,需要借鑑行業先進,再探討下一步的創新之路。在集成電路產業受到空前關注,大量熱錢、投資湧入的當下,更要靜下心來踏實發展,吹牛太多最後都是要還的。

中國半導體產業短期創新過多 放棄基礎研究

短期創新過多

伴隨著5G、AI等多方面的競爭,國際市場之間在高科技領域的競爭與抑制的態勢越發顯性化。

“今年以來,中興事件敲響了警鐘,為全社會科普了集成電路、核心技術差距,核心是我們的創新機制、文化的巨大差異。”王匯聯對記者表示,看似熱鬧不差錢的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企業依靠自身實力的研發投入、規模化投入嚴重不足。

王匯聯認為,這和過去的歷史環境有關。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中,多以模仿發展,跟隨壯大的路線,包括半導體在內,多年來這樣的路徑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而觀察歐美的半導體產業,基於200多年的工業化基礎,已經構建起較為完善的半導體創新體系、全球化的產業體系、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等。

由於半導體行業週期較長,半導體公司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匯頂科技董事長張帆對記者表示:“目前做一個芯片從提出概念到獲得收益,最順利也要五六年時間。在這幾年的時間裡你有技術的不確定性,有客戶需求、市場的不確定性。”

因為這些不確定性的存在,不少企業選擇進行較為膚淺的短期創新,放棄了深入的基礎研究。瑞芯微董事長勵民評價中國半導體產業時說道:“半導體業內沒有一家敢說自己真正做得比較深的。我調查過電阻電路產業,調查結果顯示,所有的產業,連電阻電路都是低端的。到目前為止,中國半導體業就兩個字——‘規模’。”

短期創新的捷徑必將帶來一系列惡性循環。勵民解釋說:“我們不能鼓勵短期創新,不然會有越來越多企業打價格戰。如果人才不被集中,知識產權不受保護,我們就無法獲得優質IP,這最終將影響半導體行業發展。”

資源錯誤配置

目前,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以北京、上海和江蘇為主要區域,廈門、合肥、武漢、杭州、成都、重慶等地也逐漸活躍起來。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成為全球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低端向高端的產業轉型升級,為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帶來了歷史性機遇期。

在國家政策、資本等的鼓勵和推動下,各地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熱情很高,培育和引進集成電路項目在各地方興未艾。

但這也帶來了問題。

芯片產業迅速崛起,資本大軍中也多了不少新進者,有的甚至對技術一竅不通。據記者瞭解,目前半導體行業的投資資金規模已高達4000億~5000億。例如AI領域,一個好一點的項目還沒有做出產品,A輪估值就已經達到幾億美元了,這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半導體行業的投資門檻。

集微網創始人老杳對記者表示:“傳統IC(集成電路)企業很多過於低調,這兩年隨著更多資本的介入,新一代的創業者獲得資金的成本會更低,起點也會更高,讓整個產業生態發生更大的變化。”

“現在資金很多,但是錦上添花的比雪中送炭的更多。一方面有些資金支持回國創新的技術人員,這些技術人員不懂商業無法妥善經營;另一個方面是有些資金支持從原有公司出來自行創辦公司的人,但它們可能沒有足夠優質的技術和IP(知識產權)。”許多資金都因過度炒作被投放到了不能產生真正效用的地方,甚至被用到了存在惡性問題的地方。”勵民說。

而張帆則表示:“在美國如果你沒有好的IP是融不到錢的,但中國並非如此。在中國錢特別多,即便是一些持有有問題IP的公司甚至本身還有官司的公司依然能拿到融資。從資金的角度來講,這種行為可能是尋求快速的回報,但它卻會造成無人創新的惡性循環。投資機構需要看到,它們投資真正的價值何在。”


中國半導體產業短期創新過多 放棄基礎研究


“IP保護很重要”

面對半導體行業技術領域存在的諸多問題,刁石京表示:“對於行業未來的發展,我的建議是:一是要紮紮實實積累,它的試錯成本很高,一定要打好基礎;二是尊重知識產權,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與國際成熟的企業開展交叉授權;三是要注重在基礎性的芯片層面實現突破。國內想彎道超車,應抓住下一個機遇,但基礎仍是做好基礎研發,要不永遠會跟著別人走。”

對於知識產權方面的重要性,勵民做出了進一步的解釋:“即便我們給出的工資很高,但知識產權不能保護,人家就不願意來。中美貿易摩擦很大的焦點就是知識產權保護的問題。政府機關都有各個辦公室,但是沒有做好這方面的工作。”

芯原股份董事長戴偉民則在會議上表示,中國半導體投資存在的問題,一是投資風險高,投資週期長且回報率低,資本方不願意冒此風險;二是知識產權保護不力,公司花費精力培養的人才,可能帶走核心技術去創立新公司,反過來跟自己打價格戰,國家對知識產權方面的保護仍有缺失。

“IP保護很重要,否則沒有辦法繼續投入IP,沒有IP,意味著我們的人力成本沒有優勢,所以希望國家重視IP,美國、日本都是這樣過來的,以前沒有IP無法保護,但現在有了IP以後就要努力保護。”戴偉民說。

在IP保護方面,張帆表示,中國某些公司有“不乾淨”的IP甚至還有官司纏身,卻還能拿到融資,這是一個很奇葩的現象。投資方尋求的永遠是最快速的回報,上述亂象可能會導致今後沒有人去創新,因此,尊重知識產權是非常重要的,投資機構在選擇投資對象時必須要看清真正的投資價值是什麼。

勵民也坦言,當前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面臨幾大問題:缺少人才、資金過熱且知識產權保護不足。首先是人才,這個產業沒有人才成不了事,中國大陸在高端人才培養方面跟歐美日韓及中國臺灣的差距不小;其次,雖然國內針對半導體產業的資金儲備充裕,但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資本扎堆某一兩個熱門領域的隱患不小。他強調說,行業發展最怕“人來瘋”,一瘋就集體打雞血,這從本質上不利於本土半導體產業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