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陽縣裡,尋訪隨園主人的蹤跡

前些時候,一首沉寂了300年的小詩《苔》被人們傳唱著。 “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 也學牡丹開。”___(清)袁枚

這是一首讚美的詩,在那不顯眼的“白日不到處”,開出了一片片美麗的小小花朵,花兒“如米小”,它沒有想過要與牡丹爭豔,卻也開得坦然,開得奔放。展示了它的恰到好處的青春年華,苔花的美,告訴了我們,萬紫千紅,才是真正的春色無限啊!

這是一首勵志的詩。苔花以它的平凡而不自卑,普通而不自棄,努力向春天奉獻了自己的美麗,也裝扮著美麗的春天。百花園裡,它是一朵令人敬佩的小花!它的精神美,不亞於花中皇后牡丹。

因此,許多人都深深愛上了這首小詩《苔》,也記起了袁枚。

沭陽縣裡,尋訪隨園主人的蹤跡

迎著夏日清晨的微微清爽的風, 我來到了沭陽的紫藤花園。袁枚曾任沭陽縣令,這裡有一棵袁枚手植古藤。袁枚調離沭陽後,人們懷著深厚的感情對這株紫藤長久保護。多少年來,它吸引了無數文人遊客,與袁枚的詩句一併為後人傳頌!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1] 清朝乾嘉時期代表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和美食家。

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調江蘇,先後於,歷任溧水、江寧、江浦、沭陽任縣令七年。

沭陽縣裡,尋訪隨園主人的蹤跡

袁枚橋的那頭,是我曾經住過的地方,我的家!

沭陽縣裡,尋訪隨園主人的蹤跡

沭陽袁枚橋

袁枚為官政治勤政,頗有名聲。在沭陽政績卓著,他一上任,便重視調查研究,從風土人情、地理環境、山丘河道,到官吏、黎民、政事、生產等方方面面,一一進行細緻的查訪。發現嚴重問題,大都作了詳細記載,並往往寫詩作證。有些處理和解決好的事,也寫在詩賦中。如他發現全縣水利設施奇差,在詩中寫道:"朱提數挺田千頃,為少如金水數灣"。 "朱提",是銀錢的代稱。詩句的意思是說,有錢的人光知買地,卻不修水利,既導致水患,又導致旱災。面對水旱蝗災,他在詩中詠道;浮天水失東西路,入境蝗如早晚潮"、"十載花封煙浪裡,可無遺恨六塘河"等。六塘河是沭陽境內主要河流。基於這種狀況,袁枚發動百姓修渠治水,力求根治災害。

在沭陽任職期間,袁枚一手抓生產,一手抓文化教育,注意培養和選拔人才,並親自編寫教材供學子使用,使當時的人民生活安定,民風大振。他在《宰沭八興》詩中寫道:欲訪羅池闢草萊,簿書束束手親裁。買將桑種貽蠶婦,自制文章教秀才。

在短短執政的幾年中,袁枚確也造就和舉薦一批人才。在文人學士中,有一人中進士,四人中舉人。

在自理日常公務中,袁枚不管平常的事宜多寡與大小,也不管是官吏還是百姓中發生的糾紛和案情,他都親自詢問和查訪,並果斷裁決,從不拖沓和稽留。

袁枚是一位生活充滿詩意的人。他在公務之餘喜歡遊山玩水,觀花賞景,結交文友。關於他在縣衙院內栽植紫藤,有一段傳說:一次,袁枚處理完公務,與隨員到沭陽西鄉的新挑河畔遊玩。這裡有翰林院編修胡簡敬家的祖傳花園和松林。花園內花草繁多,袁枚親臨胡家拜謁賞花,對植花插木也產生了興趣,便親自將紫藤與槐苗帶回,栽在縣衙院內,經過精心培護,逐漸長大,他看著很高興,也留下詩句:“誰言作令少公餘,沭地真堪奉板輿。四季種花官荷鍤,六房如水吏鈔書。”

當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兩袖清風,一身正氣!想到此,熱浪湧上心頭。

為官胸懷一點愛民意,百姓必將報你三春暉!

沭陽縣裡,尋訪隨園主人的蹤跡

沭陽縣裡,尋訪隨園主人的蹤跡

沭陽縣裡,尋訪隨園主人的蹤跡

沭陽縣裡,尋訪隨園主人的蹤跡

沭陽縣裡,尋訪隨園主人的蹤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