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拍藝術網:照古今青銅鏡

青銅的發明和使用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飛躍。作為當時生產力的一個重要標誌,我國夏、商、周被稱為“燦爛的青銅器時代”。春秋戰國以後,青銅器逐漸衰落,被更先進的鐵器所取代,而青銅鏡的製造和使用卻並沒有因青銅器的衰落而衰落,相反,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和發展。可以說,古銅鏡在青銅文化的大家族中是獨立和自成體系的,或者說是青銅文化的延續。歷代銅鏡的鑄造工藝、銅質、紋飾、銘文等無不反映特定的時代背景,反映當時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學、藝術及風俗習慣等。

銅鏡一般是含錫量較高的青銅鑄造。在古代,最早的商代是用來祭祀的禮器出現,在春秋戰國至秦一般都是王和貴族才能享用,到西漢末期銅鏡就慢慢的走向民間,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

在古代,銅鏡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關係,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銅鏡又是精美的工藝品,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上古的鏡,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監。《說文》中說:“監可取水於明月,因見其可以照行,故用以為鏡。”在三代之初,監都是用瓦製成的,所以古代的監字是沒有金字旁的。到商代初年的時候,開始鑄造銅鑑,後來鑑字也有了金字偏旁。商周時期,雖然有銅鑑,但是瓦鑑依然通行。到秦朝時期,才開始鑄造銅鏡,因為鏡的適用優於鑑的方面很多,所以到秦以後,再不用水作鑑了。秦漢以後,鏡的使用更加廣泛,鏡的製作也更加精良。它的質料包括金、銀、銅、鐵等,以銅最為多,也有鍍金銀的、背面包金銀的、或鑲嵌金銀絲的。隋唐以來,還有帶柄的、四方的,各種花紋應有盡有。直到明代末期,開始有以玻璃為鏡子的。清代乾隆以後,玻璃開始大興於民間。直至民國初年,少數邊遠地區還有以銅為鏡子的。

目前就有這樣一件青銅鏡展現在國內知名藝術網站上—虎拍藝術網。此件銅鏡直徑為5釐米,圓形,一面用於照面,一面雕刻圖案,製作精良,形態美觀,素雅樸實,鏽色自然,蒼莽的綠鏽可見其青銅質地,銅鏡歷經歲月洗禮,流通痕跡明顯,保存較為完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虎拍藝術網:照古今青銅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