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迪生、司馬遷都累哭了,作文素材不能這麼用

今年年初,學而思網校推出了一個實用寫作訓練課程,在一堂課上,老師要求同學們以“災難能帶來新的力量”的話題寫一篇議論文,有一位同學對愛迪生的生平經歷很熟悉,最開始他是這麼寫的:

第一版作文

對災難的態度消極或積極,關係到了人的成功,愛迪生的災難就是例子,愛迪生晚年的時候,他的實驗室在一場大火中瞬間化為灰燼,他沒有絕望,他看著一片廢墟說道:“災難自有它的價值,瞧,這不,我們以前所有的謬誤過失都給燒了個一乾二淨。感謝上帝,這下我們可以從頭再來了”,火災剛過去三個星期,愛迪生就開始著手推出他的第一部留聲機。

這段文字看似描寫得很有感情,但老師卻一針見血:語言平鋪直敘,還有病句,缺乏評析,一“逗”(號)到底。於是乎,打回去重寫!

愛迪生、司馬遷都累哭了,作文素材不能這麼用

第二版作文

對待挫折的態度是成功的決定因素,愛迪生就是最好的例子。1914年12月,愛迪生的實驗室在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中化為灰燼,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萬美金,他多年的科研成果也在大火中付之一炬。可面對如此大的挫折,愛迪生卻表現出了驚人的冷靜。他說:“災難自有它的價值,瞧,我們以前所有的失誤都給燒了個一乾二淨。感謝上帝,這下我們可以從頭再來了。”正是這種態度,讓他得以在火災剛過去的三個星期,就推出了第一部留聲機。

上面是第二版作文,病句是沒有了,但老師給出的評析是:缺乏思辨性,經不起推敲。比如“正是這種態度,讓他得以在火災剛過去的三個星期,就推出了第一部留聲機”的結論出現得很突兀,繼續重寫。

第三版作文

冷靜而樂觀地面對挫折,有助於人們取得成功,愛迪生的經歷即是佐證。1914年,愛迪生多年的科研成果在實驗室大火中付之一炬。對於一個67歲的發明家來說,沒有什麼比失去自己的研發成果更讓人痛心的了。可面對如此大的挫折,愛迪生卻表現出了驚人的韌性,他覺得災難自有它本身的價值,燒光已有成果恰恰是從頭開始的契機。正是這種樂觀面對挫折的態度,讓他在研究留聲機的過程中,即便遇到再大的困難和失敗,也能用理智從錯誤中汲取教訓,用樂觀從失敗中汲取力量。而這一切,也成就了愛迪生,火災三週後,世界上第一部留聲機問世。

這是第三版作文,總算有議論文夾敘夾議的樣子了。

你看這位同學對愛迪生這麼瞭解,但把他作為素材運用到作文中的時候卻漏洞百出。所以要把積累到的素材運用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同學們不斷地練習才能取得進步,而大家在練習的時候,需要注意這三個問題:

愛迪生、司馬遷都累哭了,作文素材不能這麼用

01

缺乏新意,堆砌名人材料

很多同學在寫作時搜腸刮肚地想能用的素材,但想來想去腦海裡浮現的還是李白、杜甫、司馬遷等熟悉的面孔,不管作文命題是傳統文化還是民族大義,是關懷弱勢群體還是建設創新社會,如果都套用這些名人材料,那文章難免落入俗套,給人千篇一律的感覺。

司馬遷寫《史記》花了十餘載;袁隆平每天堅持下地頭查看秧苗,不分寒暑;王羲之練書法,竟將整口池塘的水染成了黑色;達芬奇為了練習畫技,日復一日地堅持畫蛋……由此可見,成功與勤奮是分不開的。

就像上面的例子,作者使用的都是很常見的素材,而且沒有進行具體的闡釋,看似素材很多,但實際上論證強度很低,難以使讀者信服。

02

思辨性不足,素材欠缺過渡

議論文是每個同學都要學習的文體,但有些同學在寫作時,通篇行文都是“一個事例+一個結論” 的羅列結構,根本不懂得論述類文章該如何分析論據。如果事例和結論之間缺少分析性過渡,或是分析存在邏輯性錯誤,那結論會顯得很突兀,無法體現同學們的理性思辨能力。

李白豪邁奔放,杜甫心繫蒼生,屈原憂國憂民……這說明寫作要形成自己的風格,這樣才能在文學道路中有所建樹。

比如上面這段文字,作者只是單純地引用素材而不加以分析,沒有對這些名人素材進行縱深挖掘,因此要佐證“寫作風格”與“成就”因果關係就十分牽強。素材應用講究“小切口,大開掘”,但不少同學恰恰弄反,素材的介紹洋洋灑灑,但分析卻寥寥數語,虎頭蛇尾,這樣的論證難以深入事件本身,反映了思辨能力的不足。

愛迪生、司馬遷都累哭了,作文素材不能這麼用

03

不分文體,素材語言失當

同學們遇到的大部分作文題目中都有“文體不限”的說明。但是,“文體不限”不是文體不分,文章必須要有明確的文體,不能混雜。但部分同學的議論文章,卻分不清論述語言的特徵,把“人物刻畫、細節描寫”這些記敘文的手法用在議論文的素材中,用大量描述性的語言去代替論證。

屈原雖死,但他仍有呼吸,有體溫,每年農曆五月初五,他微微的喘息,翕動的鼻翼,如此清晰……他的心臟隨整個國人心臟的跳動而跳動。

用上面這段話雖然描寫得很細緻,但卻沒有論證“屈原雖死,精神猶存”的觀點,使得文章既不像議論文,也不像記敘文。

有的同學可能會問:這些問題我知道了,但要怎麼改進呢?彆著急,學而思網校推出的【月旦評】評時論事素材集瞭解一下?

“月旦”,即月初,學而思網校的老師們將在2018下半年的每月月初,品評上個月的時事,化而用之。老師們不僅會介紹這些事件,還會從多角度進行分析,教大家如何在作文中運用這些素材,讓同學們新學期的作文不落俗套。

比如上期課程,老師點評了世界盃“假球論”,先是梳理了“假球論”的來源,從“信息不對稱”的猜疑、從眾跟風的羊群效應等方面,揭開這種“陰謀論”的神秘面紗。並且說明這個時新素材可以應用在職業精神、偽球迷、規則意識、信息溝通、盲從隨大流等諸多作文場景中,讓你聽得明白,學得透徹。現在購課,即可在報名後觀看已結束課程的回放,並領取課程資料。

愛迪生、司馬遷都累哭了,作文素材不能這麼用

6節課,6元錢,6個月,複製下方鏈接到瀏覽器,來網校搭建你下半年的寫作素材庫吧!

http://touch.xueersi.com/kc/5243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