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自然之门,昭示人文精华,这个大会不简单!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天地不言,四时不议,万物不说,于是地理学家就是替天地说话的那帮人。推开自然之门,昭示人文精华,这是地理的使命。

推开自然之门,昭示人文精华,这个大会不简单!

地理学的发展已经成为我们解决目前资源环境问题的一个科学的基础,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发展的一个宗旨。

推开自然之门,昭示人文精华,这个大会不简单!

2018年中国地理学大会于8月29日—30日在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西安是中华民族统一的地方,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一个起点,所以在这里发展中国的综合地理学和统一地理学,把中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以及地理信息科学融合在一起,使中国地理学走向世界。

推开自然之门,昭示人文精华,这个大会不简单!

本次大会由中国地理学会、陕西师范大学联合主办,这也是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年会更名后举办的第一届大会。在两天会期中,各位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中国地理学的发展”主题,研讨社会经济发展和全球变化背景下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利用和城乡统筹与区域协调发展等重要问题,为回答时代需求、破解发展难题,贡献地理学者的智慧和力量。

推开自然之门,昭示人文精华,这个大会不简单!

中国地理学会的发展历程

推开自然之门,昭示人文精华,这个大会不简单!

中国地理学会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学术团体之一。100多年来,学会一直秉承“以会员为主体,以学术交流为主线”的工作定位,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进入21世纪以来,为了给全体会员和广大地理科技工作者搭建更加综合、更加交叉的学术交流平台,在中国科协的引领下,学会于2001年建立了学术年会制度。

2001年以后,先后在上海、北京、武汉、广州、兰州、南京、长春、乌鲁木齐、开封和郑州、成都举办过14次中国地理学会综合学术年会。其中,2001年和2004年两届年会结合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分别在上海和广州举办;2005年学术年会结合全球华人地理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2009年学术年会结合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在北京召开;2016年学术年会结合第33届国际地理大会在北京举办。

为了更好地服务全国会员,中国地理学会自2013年起改变了学术年会制度,建立了综合学术年会和区域学术年会相结合的年会制度,即每两年召开一次综合性学术年会,其间举办若干次区域性学术年会。2013年、2015年和2017年学会分别在全国7大行政区各举办了3次区域学术年会。

为何更名为“中国地理学大会”

推开自然之门,昭示人文精华,这个大会不简单!

随着学科和学会的不断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学会”的目标更加清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如何向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以及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地理学术组织看齐,进一步提升学会综合学术年会的品质和影响力无疑是第一要务。为此,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会研究决定,从2018年起,将中国地理学会综合学术年会更名为“中国地理学大会”,英文定名为“China Conference on Geography,简称CCG”,先期每年召开一次,即2018年中国地理学大会于8月28-30日在西安举行,2019年中国地理学大会拟定于当年9月下旬在北京举行,2020年中国地理学大会初定在昆明举行。同时,中国地理学会区域学术年会仍将于单数年在全国各大区域按需择地召开。

中国地理学大会新变化和新亮点

推开自然之门,昭示人文精华,这个大会不简单!

一是继续以国内学术交流为主体,逐渐增加国际交流分会场,吸引境外学者参与,提升国际影响力;

二是增加为社会服务的内涵,包括科普报告会与科普作品展示、研学旅行研究与实践成果交流、有关地理科技成果展览;

三是增加为政府决策服务的科技咨询论坛等。

大会分会场

推开自然之门,昭示人文精华,这个大会不简单!

(1)改革40年来中国地理格局的变化

召集人:傅伯杰、樊 杰

(2)自然地理学研究前沿与发展战略

召集人:傅伯杰、鹿化煜

(3)新时代自然地理学的内涵和作用

召集人:张镱锂、冷疏影

(4)新时代人文地理学的创新与使命

召集人:方创琳、李九全

(5)新时代GIS创新与遥感应用

召集人:顾行发、秦其明、陆 锋

(6)全球生态系统与碳循环

召集人:朴世龙、万师强、彭书时

(7)中国南北过渡带的科学问题与研究

召集人:张百平、李君轶

(8)自然地理与山地研究

召集人:邓 伟、张镱锂、戴尔阜

(9)地貌学与地表过程(含人类世的地貌过程)

召集人:周力平、师长兴、王随继

(10)地貌过程与环境演变

召集人:潘保田、李有利、王先彦、张会平

(11)面向全球变化的生态水文

召集人:夏 军、邱国玉

(12)气候变化与文明演化

召集人:张虎才、杨晓燕

(13)中国历史上的气候与社会

召集人:潘 威、李 钢

(14)物候与全球变化

召集人:戴君虎、王焕炯

(15)气候多尺度变化与风险

召集人:郑景云、张学珍

(16)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下湖泊湿地响应与适应

召集人:秦伯强、刘 敏

(17)树木年轮与气候环境变化

召集人:刘 禹、刘晓宏、梁尔源

(18)长江生态环境修复保护与绿色发展

召集人:段学军、高俊峰

(19)地理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召集人:王学军、梁 涛

(20)生物地理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召集人:刘鸿雁、傅声雷、沈泽昊

(2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观测、模拟与集成

召集人:袁文平、陈 旻、庾 強

(22)生物地理学理论与应用

召集人:刘鸿雁、勾晓华、沈泽昊

(23)丝绸之路与地理环境

召集人:陈 曦、杨德刚

(24)面向健康中国战略的健康地理研究

召集人:葛 淼、龚胜生、杨林生

(25)城市健康地理

召集人:周素红、孙斌栋、杨林生

(26)生态文明建设、碳排放与区域低碳发展

召集人:秦耀辰、黄贤金

(27)海洋经济与海岸环境

召集人:张振克、韩增林、唐晓春、戴志军

(28)海岸带环境灾害与风险管理

召集人:王先伟、高 超

(29)月球及行星地貌研究

召集人:程维明,刘建忠,邸凯昌

(30)新时代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及区域治理新方略

召集人:陈 雯、苗长虹

(31)“一带一路”倡议与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召集人:刘卫东、贺灿飞

(32)城市地理学理论与方法

召集人:柴彦威、甄 峰

(33)新型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效应与城市群建设

召集人:方创琳、陆玉麒

(34)新时代地理学视野下的城市与区域管理

召集人:李国平、陈兴鹏

(35)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

召集人:刘彦随、龙花楼

(36)中国城市社会地理研究现状及进展

召集人:田 明、吴启焰

(37)国家空间治理改革与地理学应对

召集人:樊 杰、张平宇

(38)文化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研究

召集人:周尚意、朱 竑

(39)新时代旅游地理传统与文化创新

召集人:章锦河、张朝枝

(40)发展地理学视角下欠发达地区的转型发展

召集人:邓祥征、赵敏娟

(41)全球创新网络与中国地缘科技战略

召集人:杜德斌、李同昇

(42)政治地理学理论建设与社会实践

召集人:宋长青、刘云刚

(43)地理大数据挖掘与人文经济地理学技术方法创新

召集人:金凤君、甄 峰、苏奋振

(44)变革中的地图学与GIS

召集人:钟耳顺、齐清文

(45)数字地形分析

召集人:汤国安、程维明、杨勤科、熊礼阳

(46)大数据地理学

召集人:刘 闯、廖小罕、李加宏、张松梅

(47)资源环境知识分析与科技评价

召集人:曲建升、朱晓华

(48)地理学时空分析方法

召集人:王劲峰、梁 怡、廖一兰

(49)高考改革背景下的中学地理教育

召集人:韦志榕、段玉山

(50)地理奥赛题与核心素养评价

召集人:王 民、蔚东英

(51)青年地理工作者沙龙(自然地理)

召集人:罗小龙、王 军、李爱农

(52)青年地理工作者沙龙(人文地理)

召集人:罗小龙、王 军、李爱农

(53)青年地理工作者沙龙(GIS)

召集人:罗小龙、王 军、李爱农

(54)Progress and Prospects of Geography in the World

召集人:Bojie Fu, Yukio Himiyama

我们相信,

通过中国地理学大会这个交流平台

将助推我国地理科学创新发展

为中国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和

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发挥地理学科应有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