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遇:玉犀巷

巷遇:玉犀巷

地理位置:泉州市鲤城区玉犀巷

所属社区:泉州市鲤中街道和平社区

巷遇:玉犀巷

巷名由来

巷内原有一座镇雅宫,供奉的是掌管士人功名禄位的文昌帝君,宫内屏墙上有一头玉犀雕像,远近闻名,所以这条巷子被称为玉犀巷。

巷子看点

玉犀巷全长200余米,属于泉州的历史保护街区,千百年来,这里出现过许多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比如李长庚、李廷钰两位清朝伯爵);也曾有过许多的泉州之最,比如泉州最早的日报、最早的中医院等等。

现在的玉犀巷,仍然保留了许多旧时代的遗址,李廷钰故居前造型古朴的莲花台古井、洪禹川故居内防御土匪的"炮楼"、黄宗澄故居内雕刻精美的八边井、还有吸引许多摄影爱好者的防火巷等等,祥和优美的玉犀巷,在老城中静静地守候着缓慢的时光。

李廷钰伯爵府:清朝名将隐居处

巷遇:玉犀巷

玉犀巷9号

玉犀巷9号,曾是鸦片战争中重要参与者李廷钰的故居,民间称为"李伯府"。

李廷钰(1792年-1861年),福建同安人,字润堂,号鹤樵,二十二岁承袭三等伯爵。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1840年英国便挑起第一次鸦片战争,并于1841年1月攻击虎门。其时虎门海防主要有"三远炮台"——靖远、威远、镇远,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镇守靖远炮台,李廷钰则镇守威远炮台。战况极为惨烈,靖远炮台关天培以身殉职,威远炮台弹尽粮绝,伤亡惨重,李廷钰被迫撤离。

巷遇:玉犀巷

泉州清源山赐恩崖有一处摩崖石刻(刘李雄供图):"道光二十五年正月五日,同安四川总督苏廷玉、浙江提督李廷钰、晋江举人王沛瑛同游到此,皆姻娅(yà,连襟)也。廷玉书石。"可见距今170多年的1845年春节期间,都是出生于同安的四川总督苏廷玉、浙江提督李廷钰,和来自晋江的举人王沛瑛曾同游清源山,而且这三人还是亲家和连襟的关系。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李廷钰被谗言弹劾,夺职回家,在泉州玉犀巷9号,买下施琅将军的废园,修葺居住,在家赋闲著书立说,研究金石字画,而且特别擅长画兰花,可谓文武双全。

据记载,李伯府坐北朝南,规模庞大,计有三进,东有丽云书屋,还有戏台,前门有一匾"闽南再造",二门匾为"榕桥别第",如今的玉犀巷23号鲤城老年大学大门处,曾经就是李府的正大门,从先辈流传下来故事中,"有99道门的李伯府",至今仍是李氏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曾经辉煌的李伯府,如今几乎湮灭于时代变迁中,现居住于玉犀巷9号的李奕明先生介绍说,李氏一部分后人曾在越南生活,1955年因故回国,在李伯府老宅居住。

巷遇:玉犀巷

李伯府大石埕旁的两排平房,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李府媳妇洪惠编女士主持改建的,年代并不久远,门前雕花的大石砛则是李伯府的原件。东面本来还有一排当年老宅的护厝,可惜年久失修,成了危房,已于去年拆除重建。

巷遇:玉犀巷

所幸房前西南角,仍有部分遗迹可寻,一堵出砖入石的断垣前,有一口莲花台造型的古井,这是当年李伯府留下的。古井通常以实用为主,造型以简洁的圆形、八角形居多,有些多孔井也是为了方便同时汲水,像这种颇有佛家意蕴的繁复造型,实不多见。

古井口离地约半米,莲花瓣分三层,颇有立体感,其中最上一层已被时光打磨得略有残缺,井中依然有水,仍可使用。在这残留的些许遗迹中,也可一窥当年李伯府的构造之精美。

巷遇:玉犀巷

莲花井附近的一株老榕,盘根错节于出砖入石墙上,地道的闽南味道。

李廷钰的父亲李长庚(1751年—1808年),字西岩,福建同安人,乾隆三十六年武进士,同样是一位中国名将,曾任福建水师提督、浙江提督、总统闽浙水师。

据史料记载,乾隆六十年,安南(如今的越南)海盗屡犯我沿海地带,百姓称之为"艇匪",闻之色变。李长庚率兵一举击溃,并抓获安南王,告诫后掷还,从此安南海盗不敢再入侵领海。

1808年,李长庚负责追捕他的老对手——东南沿海最大的海盗蔡牵,在大胜之时,却因身先士卒而不幸中炮身亡。嘉庆帝加恩追封三等壮烈伯,钦赐祭葬,赐谥"忠毅"。因为其一生的作战勇猛,屡战屡捷,曾在中外海盗中留下了"不怕千万兵,只怕李长庚"的传说,民间有"中国百名古代大将"的排行榜,李长庚也名在其列。

鲤城老年大学:施琅秋园有新说

巷遇:玉犀巷

玉犀巷23号

玉犀巷23号,是泉州市鲤城老年大学。

巷遇:玉犀巷

走进校内,绿荫掩映下的两层外廊式建筑十分静谧,这排建筑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曾是井冈山小学的校舍,后来改名为艺术学校。2003年,鲤城老年大学迁移至此,依然不改学习读书的氛围。

巷遇:玉犀巷

井冈山小学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蛮有名气,出了陈家元、洪秀莲、苏友欣、郑瑞玉、杨元芬等名师。当年中山路上前进照相馆外的落地橱窗里,还曾经陈列着学校帅气老师的照片。

巷遇:玉犀巷

这是1981年夏天,井冈山小学五年级两个班的毕业照,满满的都是回忆。背景中的教学楼和楼梯,和现在基本一致。

巷遇:玉犀巷

在鲤城老年大学吴老师的指点下,在中间石质楼梯外墙上,发现中间嵌了一块石碑,上面文字依稀可辨:"公元一九六七年六月□□竣工 市教育局",与这排建筑的建成时间吻合。

据史料记载,自唐代以降,泉州城内出现过大小的园林百余处,其中不乏精美佳构,其中清代施琅将军在泉州城内设"春夏秋冬"四园为泉州人所熟知,四园对应的是"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的意境。

其中"春园"在新门街芳草园,"夏园"在南俊路晋光小学,至于秋冬两园,有说法是都在释雅山公园范围,统称"东园",有说法是秋园即东园,冬园即东园附近的松石山馆,还有的说法是释雅山公园内的都是冬园,而秋园不知所踪。

李氏后人刘李雄先生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首先秋冬二园设置在一起,不太符合春夏秋冬各占一处的美感,而且有多种迹象标明,秋园很可能就是包括鲤城老年大学在内的整个李伯府。

巷遇:玉犀巷

刘李雄先生在《同安县志》中发现,上面清晰记载着"(李廷钰)移居泉郡葺靖海侯废园居之",就是说李廷钰当年免官移居到泉州后,是修葺施琅的废园居住,这里没用"废宅",而是用"废园",说明当时此处便是施琅的一处园林所在。

而且李伯府以前的范围很大,北面直到靠近东街元妙观,而靠近李伯府的新府口街原有施琅府第,因此施琅府第附近的园林,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施琅秋园。

梅石山房:占尽风情向小园

巷遇:玉犀巷

玉犀巷20号

玉犀巷20号是鲤城区政协退休人员的活动场所,院内便是"梅石山房"。

梅石山房是清代乾隆年间举人黄祖念创办的私塾,当时还未命名,其子黄宗汉在道光年间中举之后,前后任川、广总督,在私塾内增设假山,并立起梅花石,这间私塾才被命名为"梅石山房"。

如今的梅石山房,保留了当年梅花石、水池、假山等,但与史料中记载的梅石山房相比,面积只有其三分之一左右。

巷遇:玉犀巷

这块梅花石,还是当年黄宗汉任四川总督时觅得,派人从四川不远千里运回泉州的,以当时的运输条件,其中艰辛不言而喻。

巷遇:玉犀巷

梅花石高175厘米,宽95厘米,厚有40厘米,造型古拙、嶙峋起伏,石面上枝条遒劲,寒梅点点,在这梅石山房的园林内,颇有"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的孤高美感。

巷遇:玉犀巷

从楼上往下看,梅花石旁的拱桥碧水,小巧精致。

巷遇:玉犀巷

虽然只需几步就可迈过,小桥的拱形桥面还是为游览增添了乐趣。

巷遇:玉犀巷

叠石作小山,多奇势逼真。台阶上还雕有莲花瓣,拾阶而上,有步步生莲的奇妙感受。

巷遇:玉犀巷

这只石兽仰天长鸣,动感十足。

洪禹川故居:小楼独立御盗匪

玉犀巷16号是洪禹川故居,洪禹川,泉州南安诗山人,清代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人,曾在广东任知县。在玉犀巷内的这座宅邸,如今有中西合璧的古厝、高耸的防御楼,也有现代的楼房。

巷遇:玉犀巷

玉犀巷16号

进入洪禹川故居,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这座防御楼,周围居民称其为"炮楼",因为其细长高耸,立于洪宅门前,颇似战争年代的碉堡炮楼。——事实上,在楼下仔细观看,不难发现这座楼的四面均有射击孔(如图所示,部分射击孔因遮挡或距离较远看不清),而且二楼三楼的每面墙上都有两个,防御特点非常鲜明。

据户主介绍,这栋防御楼多年前已成危房,长久以来已无人进入,大门用一道铁门锁着,门口还堆放两辆废弃的自行车作为屏障。

为一探究竟,在说服户主之后,挪开自行车,打开铁门,终于得以进入这栋人迹罕至的"炮楼"。

巷遇:玉犀巷

和想象中一样,楼内因为面积小,并无隔间,空空荡荡,布满灰尘,一二楼正对大门的后墙处分别有一座一米左右,仅容一人上下的木质楼梯,可通往楼上。

巷遇:玉犀巷

楼梯每道木阶上,还钉有两片铁条,起到耐磨防滑的作用,看来当年的防御楼在建造上也十分用心。

巷遇:玉犀巷

木质扶手上,雕有条纹,上端较细,便于扶握。

巷遇:玉犀巷

二楼三楼墙壁上,对应墙外的小孔处,便是这种内宽外窄的射击孔,用于瞭望和射击,透过以前塞进的废弃电线,仍可获得楼外不错的视野。可想通过四面墙上的射击孔,几乎可以达到360度无死角的观测,即使在战争年代,这样的建筑也可对盗匪产生足够的威慑力。

巷遇:玉犀巷

窗户上,安插门栓的厚实石臼,与墙壁合为一体,透着结实的感觉。

巷遇:玉犀巷

二楼木质楼梯可通往三楼,三楼设计几乎与二楼一模一样,只是地面上还贴了瓷砖,留下以前有人居住过的痕迹,只是踩在上面,已有明显的上下弹动感,看来被视为危房而无人居住,并非危言耸听。

巷遇:玉犀巷

进入洪宅大门后,可看到一处打理得草木葱茏的庭院。

巷遇:玉犀巷

洪宅南面是一座非常有特色的旧厝,可以看到,大门呈"八字"向外开,左右还各设一条长石凳。最有趣的是,门楣上方还有一道极具欧式建筑特色的石材装饰,门廊的平面形态是对称的折线型,十分罕见。泉州的洋楼之中,加入闽南特色的不少,而闽南旧厝之上,同样有加入这种欧式特色的,中西融合的风格,体现了泉州这座城市的包容特点。

巷遇:玉犀巷

旧厝内多为木质结构,现已出租给多户人家居住,厝内有一小院的地面上,用鹅卵石砌成了一个圆形,最中间再用细小的鹅卵石点缀,美观怡人。

巷遇:玉犀巷

小院构思新潮别致,很有生活气息。东侧是一个全圆形的月洞门,门后是一间房,如今也已租给人住。洞门之上是一片颇具海滩风情的椰子树叶雕刻,上面两个字究竟应该读"丁园"还是"园丁",现在的户主也不大清楚,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回复留言讨论。

黄宗澄故居:小巷深处井藏蜃

巷遇:玉犀巷

玉犀巷22号

玉犀巷22号是黄宗澄故居,他是镇抚巷51号黄宗汉的兄长,而且在失怙之后,黄宗汉就是由黄宗澄来教养长大,后来高中进士为官,黄宗澄本人也在嘉庆二十四年中举,书香门第名副其实。

黄氏老宅为两座格局相仿的大厝,中间还修了一条狭长的防火巷,成为泉州老城中的一景,不时引来摄影爱好者拍摄。

两户大厝造型一样,中间有院门相对,方便来往,虽然两扇院门之间只有一两步的距离,还是做了遮挡,很是考究。长度足够,加上对称简洁,造就了这条美丽的小巷。

巷遇:玉犀巷

防火巷整体色调统一,两边是闽南传统的出砖入石墙,加上充足的纵深感,是拍摄美图的好去处。

巷遇:玉犀巷

从这个角度看过去,可见黄宅院中的月洞门,还有不远处的中山路泉南堂。

巷遇:玉犀巷

走进去看,月洞门、石桌椅,花草藤蔓中透着宁静。

巷遇:玉犀巷

巷遇:玉犀巷

院内一口百年古井非常有特色,呈八面形,每一面都雕刻了不同的海洋生物,充分体现了海滨古城的特色,仔细辨认了一下,分别有:虾、蟹、龟、鱼、蛙、鱿鱼、海螺,还有一种最为神奇——

巷遇:玉犀巷

经仔细辨认,这应该就是成语"海市蜃楼"中的"蜃",在中国传统神话中,这是一种巨大的海兽,吐出的气能幻化成亭台楼阁,成为人间仙境,令人神往。看井上雕刻的这只蜃,踏于海浪之上,昂首吐出的气经旋转后化作一座亭台,仪态生动,仙气氤氲,非常有趣。

巷遇:玉犀巷

黄宅的正门从后巷进入,保留了传统的闽南风格。

巷遇:玉犀巷

黄宅依然保留了不少百年前的石刻,门前墙脚的葫芦、绸带、祥云等造型,寓意着幸福美满。

巷遇:玉犀巷

进入大门左边,有一株百年七里香,不仅四季常青,花香浓久,根叶还是中药里的一味药材,可活血消肿,解毒止痢,药名就叫七里香。

玉犀巷拾遗

巷遇:玉犀巷

巷内的镇雅宫,如今仅剩一块1984年立的"镇雅宫遗址"碑,清朝道光年间的《晋江县志》中有镇雅宫的相关记载:"……在城内阳义铺玉犀巷内,原为镇雅宫,嘉庆六年(1801年),守冯国柄、令徐汝澜奉文特设。"

三项泉州之最:

最早的戏院

电影在法国发明之后,泉州也赶上了潮流,当时泉州最早的戏院(兼影院)之一的启智戏院就设在镇雅宫。

据《泉州市电影志》记载,1913年,泉州社会人士苏光敏倡议将玉犀巷的镇雅宫加以装修,名为启智戏院,苏光敏任经理,向厦门振华公司租来《古井重波》《童养媳》等数部影片,连映4个月多月,轰动一时。

1919年,泉州中医学研究会在玉犀巷创办公立中医院,为泉州最早的中医院。

最早的日报

此外,1923年,《闽声日报》在镇雅宫内创刊,也是泉州最早的日报。

巷遇:玉犀巷

"镇雅宫遗址"碑后,是泉州市白蚁防治所,也是以前玉犀宫的所在地。

巷遇:玉犀巷

李伯府对面有一家餐厅,做的是闽南传统美食,据店主介绍,已经开了四年,里面放置着一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物件,颇有年代感,藏在小巷深处,也是一家网红店。

巷遇:玉犀巷

位于玉犀巷的境庙,"福而有德,正则为神",告诫信徒们行善即为积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