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產業園區招商六大新趨勢

2018年產業園區招商六大新趨勢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一步推進和中國經濟逐步形成新常態,我國招商引資規模不斷擴大,全國各地招商引資又掀起新一輪的軍備熱潮,招商方式五花八門、尺度空間,招商引資也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各地產業園區需要注意。

1、政策招商升級為產業招商

優惠政策優勢趨於弱化。早在2014年出臺的國發62號文中,就對對清理規範稅收等優惠政策作出了明確規定,包括土地出讓金在內的財稅政策運用更加嚴格規範,拼優惠政策的招商引資方式難以為繼。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推進,內外資政策逐步趨於平等,多項政策表明,優惠政策在招商引資中的作用越來越小,投資環境、管理效益、產業優勢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2、招商引資逐漸由“產業環境主導”

招商引資發展的新階段,傳統的招商引資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新形勢的競爭要求,暴露出諸多的問題,如優惠政策的作用弱化也使競爭力下降,國際產業轉移也為產業園區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從國際產業轉移的新特點來看,傳統的招商引資模式已不能適應組團式產業轉移的要求。國際產業轉移正呈產業鏈整體和製造、研發、服務一體化的組團式轉移態勢,因而園區的產業基礎和產業配套成為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主要因素,這對各地園區的招商引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良好的產業基礎、完善的產業鏈條、完備的產業配套成為投資者首先關心的因素,我國招商引資進入了“產業環境主導”階段。企業集群,招商引資“產業環境主導”的趨勢會更明顯。

3、“引資引技引智”進一步有機結合

國家提出招商引資要引資與引智、引技結合。不僅對於東部沿海城市,而且中西部也日漸明晰的一個趨勢是:只要項目好,資金已不是最重要的問題了,更關鍵的是人才和技術。特別是結合“中國製造2025”,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更需要通過招商引資,引來人才和技術,這樣的項目也才有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尤其是今年以來,我國多地進行“人才大戰”,南京、武漢、西安、長沙等為代表的“新一線城市”紛紛向畢業生拋出“送戶口”、“送房補”、“免費租借辦公區”等史無前例的新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要學會招商引資、招人聚才並舉,擇天下英才而用之,廣泛吸引各類創新人才特別是最缺的人才。今後,各地對人才的需求將越來越大,從傳統的招商引資到“引資引智引技”有機結合。

2018年產業園區招商六大新趨勢

4、營商環境將進一步優化

對於招商引資而言,“招的來”固然重要,但“留下來”才更重要。如何通過自身優勢讓企業願意來,如何通過服務和真誠讓企業願意留,都是各級政府需要思考的。打鐵還需自身硬,把打造優質的營商環境作為招商引資的重要砝碼,這才是招商引資的必由之路。進一步降低創設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進一步營造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營商環境。中央和各地為改善營商環境出臺了一系列措施,我國營商環境的變優趨勢將而更明顯。

5、產業園區轉型成現代化綜合功能區

我國的產業園區多設在城市的偏遠郊區,在早期發展中多以優惠的政策和低廉的土地成本,吸引企業投資和集聚,然後,再通過企業提供就業機會導入人口。這種發展模式,常常與生活配套服務不足相伴生,從而出現了企業員工白天入園、晚上回城的“鬼城”現象。隨著產業園區的演化和發展,園區承載的功能日益多元化,大量城市要素和生產活動在區內並存聚集,從而推動了產業園區的城市化進程,園區經濟與城區經濟逐漸走向融合。為順應這一發展趨勢,一些產業園區主動謀求戰略轉型。

產業園區從單一生產型的園區,逐漸規劃發展成為集生產與生活於一體的新型城市。不是單純的工業加工、科技產品製造區,還包括配套服務的各種商業服務、金融信息服務、管理服務、醫療服務、娛樂休憩服務等綜合功能。將自身的優勢向城區傳遞,園區與城區在資金、市場、技術、人才、科研成果等方面的聯繫日益密切,互動越來越頻繁,於是就承載起了新的城市職能。如一些“小園區經濟”以科技社區、創新社區的形態,通過產業聚集、人才聚集和企業家交流,逐漸成為了城市空間中的新地標、新節點。

6、“西進北上”的步伐加快

招商引資隨西部大開發和產業轉移步伐的加快將深入下去。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快,資本跨區域流動、跨所有制合作日益頻繁,外商投資"西進北上"步伐逐步加快,產業投資由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地區、由大城市向城市郊區與周邊地區的轉移十分明顯。用地用工用電用水緊張開始凸現,較高的土地價格和水電等生產成本上升,技術人才與普通勞動力短缺,企業膨脹速度與當地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發生矛盾,使東部地區投資市場、資源利用將達到飽和,這為西部地區招商引資,加快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潛在性發展機遇。中西部開發較少,投資環境日趨改良,機遇眾多。中西部地區地方政府會組團到東部沿海發達省市,以舉行招商洽商會、招商項目推介會等多種形式進行招商,吸引產業轉移資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