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知識」吞像名師王霄帶你解讀攝影作品

今天為大家解讀一位大師——威廉.克萊因(William Klein)。他1928年出生於紐約。他從小個性鮮明,大學沒有畢業就選擇參軍,剛滿20歲便前往巴黎學習繪畫。1952年克萊因與攝影相遇,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出版了《紐約》、《莫斯科》、《東京》、《羅馬》、《巴黎》等著名影集,並於1963年被世界攝影博覽會的國際評委推選為攝影史上30名最重要的攝影家。我們今天向大家介紹的著名單幅攝影作品

《槍》就出自他的代表作《Life is Good & Good forYou in New York》(簡稱《紐約》)。

「漲知識」吞像名師王霄帶你解讀攝影作品

威廉·克萊因的作品

該照片拍攝於五十年代的紐約街頭。兩個孩子猙獰和恐慌的表情,一把超近距離對準鏡頭的“槍”,構成了畫面的主要內容。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張照片時,自己就像是右側的男孩兒,被這一瞬間的暴力氣氛所驚呆,那黑洞洞的槍口直指內心。

而這兩個孩子表現出的暴力與恐懼、侵犯與膽怯就像硬幣的正反兩面一樣構建了我們每一個人。在BBC紀錄片《攝影演義》中,威廉.克萊因自己回憶道:“這是在街上偶然拍到的,兩個孩子玩警察抓小偷。我對拿槍的說:‘嘿,表情兇一點兒!’……當時我覺得那是我的自身寫照。我是這個小孩兒,也是那個小孩兒。我很膽小怕事,同時我又是強硬會打架的小孩兒。”攝影師的自述,即印證了我的判斷,又使我們發現這張照片與其說是被抓拍到的,不如說是被創作出來的。換句話說,如果沒有攝影師對被攝對象的干預也就不會有這張照片。從這個角度說,它更接近與藝術。

「漲知識」吞像名師王霄帶你解讀攝影作品

佈列松的作品

《槍》的精彩之處除了觸及我們的心靈,還能觸及社會,給觀眾帶來許多思考。從照片中我們可以感到暴力已經不只是成年人的問題,它如瘟疫一般蔓延到了孩子身上。而這背後的社會問題引人深思。更悲觀的想,暴力本身是否就是人天性呢?而“槍”這個符號的出現,也將矛盾對準了至今美國政府也沒能解決的“槍支管控”問題。而這一切影射出的問題也使這張作品的紀實性充分彰顯。

在風格上,威廉.克萊因與羅伯特.弗蘭克被稱為“反決定性瞬間”的兩位攝影師,他們打破了由布勒松提倡的“決定性瞬間”。克萊因自己曾說道:“我很尊重布勒松,但我不會按照布勒松的方式去拍照。”從這張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照片已不再優雅,粗糙的顆粒、較高的反差、前景由於距離過近造成的模糊,都構成了另一種風格。而這種風格所帶來的衝擊力、現場感和破壞性也深深的感染著每一名觀眾。而日本攝影師森山大道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克萊因的影響。

「漲知識」吞像名師王霄帶你解讀攝影作品

羅伯特·弗蘭克的作品

在器材選擇上克萊因拋棄了50mm鏡頭,在街頭大膽使用21mm和500mm鏡頭進行創作,從而在某個層面上拋棄了所謂的攝影“客觀性”。尤其是超廣角鏡頭的應用,使他不斷的接近被攝者,甚至到了侵犯的程度。而這份侵犯也必然會導致攝影師對於被攝對象的影響,創造出與傳統街頭攝影截然不同的影像。

「漲知識」吞像名師王霄帶你解讀攝影作品

森山大道的作品

通過解讀,希望給熱愛攝影的朋友四點啟示:

1、若想拍出優秀的作品,相機要常備手邊

2、在非新聞照片的拍攝中,適當的干預被攝對象可能會產生出人意料的效果

3、對傳統攝影大師的學習和了解是為了用來超越他們

4、一幅照片對顆粒、影調、反差等技術層面控制的優秀,並不能代表它就是優秀的攝影作品。換句話說,技術不等於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