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老巷故事——中營巷

□ 周邦基

自城隍堰子口沿西大街西行約百步,街南有一巷子可通往培新街,名曰“中營巷”。得此名是因巷子之中曾為清代地方守軍建制,“陝安鎮”屬下之“中營”的駐地,舊址在今培新小學內。如同鼓樓小學不獨使用“府城隍廟”一樣,該學校除使用“軒轅宮”外,其地亦包含有西側的“白衣庵”和東側的“陝安鎮中營”。“文革”前巷子中有學校側門,上有校長楊學剛所題“培新小學旁門”幾個大字,即其舊址,本邑文化名人魯長卿即居住在此側門旁的南邊。

中營巷長而不闊,通行意義大於街巷的社會基本功能,住家戶亦不甚多,故巷子中也就沒有什麼大的和有社會影響的事物可言。不過,前面已提到了魯長卿老先生,這裡不妨說說由其所編纂的《重續興安府志》。

長期以來,許多人對於“魯志”似乎都進入了一個誤區,多以其為正式的地方之一志,行文中動輒即《重續興安府志》云云。其實,此志應是魯長卿“以千秋業自任”的“私人撰述之例”的一家之言,並非官修之志,有些記述並不見得可靠。老先生在其《自序》中說得也很清楚:“獨惜才疏學譾,心雖有餘,力實不足。更悲老友凋謝,商量無人,紕繆在所不免。然自寫聞見藏之於家,作為譜帙之考證,非欲塵穢邦人君子之視聽也。”這裡固然有先生自謙的一面,但從中亦可見其“商量無人”而“自寫聞見藏之於家”的實情。

安康大儒董銘竹與魯長卿交往的二十年間,在“文章點正”方面亦“屢有商榷”。“念與先生交”於《序》文中誠言:“異日刊印成本,參訂之責仍嗇力任”。先生本人亦有“倘他日關心地誌者,藉此以繩糾吾之愆謬,則為願樂欲聞”之期待。

安康老巷故事——中營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