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治家觀

古人的治家觀

古人在讀書、工作、生活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治家心得和體會。對這些治家心得、體會進行分析和提煉,進而上升到價值判斷、精神引領層面,則形成了富有豐厚內容的治家觀。治家觀在傳承家風、延續美德、矯正缺失、促進社會進步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提倡學習

家中長輩基於自己對知識的佔有和運用能夠為社會進步作出貢獻,希望將學習知識的良好風氣傳導給家中晚輩。

杜甫給家中幼子杜宗武寫了一首詩,詩中告誡其子:“熟精文選理,休覓綵衣輕。”杜甫非常喜歡讀《文選》,通過讀此書開闊眼界、增長才幹。杜甫把讀此書的經驗傳遞給兒子,希望兒子能夠重視此書,通過閱讀此書陶冶情操、培育道德。對於杜家來說,“詩是吾家事”,詩書是傳家之寶,需要把良好學習讀書之風延續下去。

陸游家族亦是耕讀傳家之族。陸游的高祖陸軫喜歡購書看書,撰寫《修心鑑》,教育子孫如何讀書。陸游祖父陸佃,雖然身居要職,但仍堅持學習,不僅藏書頗多,還著書二百四十二卷,顯示出對經學、文學等方面頗深的造詣。陸游的父親陸宰是宋代有名的藏書家,是當時浙中三大藏書家之一。在這樣的書香門第薰陶中,陸游從小就培育出酷愛讀書的情操,自嘲為“書痴”。陸游希望把祖傳的熱愛讀書的家風傳承下去。他在《跋範巨山家訓》中強調“人莫不愛其子孫,愛而不知教之,猶弗愛也”,意在告誡子孫要善於為子孫營造讀書的良好環境。陸游寫了許多詩篇,在這些詩篇中將父親一顆諄諄教誨的心展示無遺。陸游首先在詩中告誡子孫要了解陸家的學風積澱:“經術吾家事”;在此基礎上要“躬行更不疑”,不能拖累陸家:“汝曹切勿墜家風。”陸游在詩中告誡孩子要勤學習、多讀書:“善和書幸在,它日要人傳。”“最親切處今相付,熟讀周公《七月》詩。”讀書的樂趣、快感、幸福被陸游揭示出來,也傳遞給了子孫。陸游幼子在這樣的氛圍中也被培養為有名的藏書大家。

清代的陸隴其在給大兒子的信中深切地盼望他能夠通過讀書達到明理的目標:“我雖在京,深以汝讀書為念。非欲汝讀書取富貴,實欲汝讀書明白聖賢道理,免為流俗之人。”人在成長過程中,首先要通過讀書來做人,在做正派人基礎上,通過讀書來正確做事。

講究實用

封建社會是以農為重的社會,強調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費正清在《中國傳統與變革》中概括古代中國人“擁有土地是人們經濟努力和投資的主要目標”。人們把這種在土地上付出與回報是相等的思想,移植於家庭,強調做任何事情,都要富有實效性。焦竑在《澹園集》中作了一個精妙的說理:“夫犀象珠璧,世所珍也,然寒不可衣,飢可不食,挈而過三家之市,必有譁而怪之者。”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情況呢?原因在於“犀象珠璧”對於農耕的人們來說沒有實際用處。這一點,當然與那個時代物質匱乏有關,然而,質樸的實用精神在任何時代都是有意義的。這種實用精神體現到古人的喪葬觀上就是摒棄浪費和虛妄,求得內心的平靜才是最可寶貴的事項。

唐代名臣姚崇在《遺令戒子孫》中告誡子孫不可厚葬自己,就是從實用精神進行闡釋的:“吾亡後,必不得輒用餘財,為無益之佛事;也不得妄出私物,徇追福之虛談。”南宋倪思在《經鋤堂雜誌》中亦闡明這種觀點:“若乃喪葬,倉卒之際,往往為浮言所動,多至妄用。”古人從實際精神入手,對一切事物看得非常透徹,這與國人的生存機遇與心理特徵是緊密相連、密不可分的。

嚴於律己

古人為官,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長期的仕宦生活培育出古代官員異於常人的可貴品格。古代官員希望將自己身上塑造的美德通過家風營造、家訓傳遞的方式,讓後代子孫能夠從中汲取養料,從嚴要求自己,做社會的棟樑。

明代楊繼盛在給兒子的書信中告誡兒子要忠誠報國:“若是做官,必須正直忠厚,赤心隨分報國。”南宋袁採在家訓中告誡後輩做哪些事情是為人處世之忌:“處己接物,常懷慢心、偽心、妒心、疑心者,皆自取輕辱於人,君子不為也。”朱伯廬在《治家格言》中告誡後輩如何治家處世:“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兇;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古人的這些言論都是比一般的規則和約束要嚴格,只有在嚴格的環境中存在和發展,才能夠有大的視野、大的格局、大的功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