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院,真的存在濫用檢查的現象嗎?

一. 花銷大=濫用檢查嗎?

有人在知乎上提問,中國醫院是否存在濫用檢查?

這個問題提得很好,隨著經濟和網絡的發展,人們可討論的問題日漸豐富,情緒容易發酵,當下醫院又飽受詬病,圍繞醫療制度、醫院、醫生的話題都先天性不足——負面情緒滿溢。

那麼,中國醫院是否存在濫用呢?我認為,我們要先明確“濫用”的具體意思。

在詞典中,濫用的表意是:在胡亂,過多地使用。濫,不加選擇,沒有節制的意思。明白了這個詞語的含義,那接下來的討論才有意義。

社會人士談論這個問題不太容易中立,大多會從自身角度出發去看待醫院的問題,這樣得出來的結論就容易偏頗又偏激,如此一來便會失去討論的意義,也失去了理清事實的機會。而醫院,自然是站在醫院的立場去看待。

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當我們討論問題的出發點和立場不同的時候,往往無法說服彼此。

患者說醫院有過度檢查,醫院會說,我這都是最基本的入院檢查;

患者說,我一個痔瘡手術為什麼要做心電圖,醫院會說,這是全國規定的,但凡是手術都要做心電圖。

無法達成共識也就罷了,但是這很容易激發矛盾,比如當下醫鬧橫行,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此。

濫用檢查,說白了就是在胡亂使用醫療器械,比如我們常見的ct、磁共振、B超以及各種抽血化驗。大醫院可能還會使用更小眾的PET-CT,CTA以及冠脈造影等等。

濫用檢查的同義詞大家也很熟悉——“過度檢查”,在漢語字典中,濫用和過度基本上代表了同一個意思,在臨床工作上,我們也經常聽到病人向我們抱怨,說他們過度的接受了檢查。但是因為他們需要得到醫生的幫助,即使從主觀意見裡知道自己受到了過度檢查的傷害,但是還是會主動接受這個事實。說白了,部分患者是屬於那種敢怒不敢言的狀態。

站在病人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我想至少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患者認為自己在門診及住院時被過度檢查了!當然這個數據是我個人猜測的。如果醫務人員沒有解釋清楚所做檢查的意義,很可能會在病人的心中留下醫生醫術不行(需要藉助現代儀器才能診斷病情),只會掙錢(因為檢查會產生費用)等印象。這些印象長期積累就變成了中國醫生從根爛掉了,一個個都掉在了錢眼子裡。這種形象,在未來幾年還會一直存在。

在中國人心中評價一個醫生的主觀好壞往往並不是他所發表了多少論文,做了多少手術,救治了多少危重的病人,更多的是他有沒有給病人省錢,有沒有妙手回春的本事,以及每天是否在無私奉獻。若是一個患者去看病,醫生什麼都沒讓他檢查,搭一下脈就知道這個人是什麼病,然後開了五毛錢的藥,那在這個患者的心中,這個醫生一定是個好醫生,不僅如此,很可能還會把他比喻成再世華佗,活菩薩、扁鵲復活之類,凡是能夠形容醫術高德的詞語都可能會被用上。

但若是這個醫生讓這個患者做了很多檢查,開了很多藥,雖然最終也治好了病,但是花費了患者不少金錢,那即使有一個好的治療結果,也可能會承受其罵名,比如濫用檢查,不會看病,只會藉助現代儀器,不會替病人考慮之類。

中國的醫生最不像醫生這句話雖然無奈,但絕對不是一個玩笑話。

中國醫院,真的存在濫用檢查的現象嗎?

二. 為了規避風險,醫生們不得不多做檢查

改革開放以前,中國的醫療水平整體上落後於西方國家,即使是日本韓國我們也比不了。比不了的原因是因為一來我們的醫學人才儲備不夠,當年的很多醫生都是赤腳出來的,遊醫鄉醫幾乎佔據了中國農村的一大半。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我們沒有很多現代化的醫療儀器,沒有儀器很多疾病就診斷不出來。比如當時讓人頭疼的肺結節,由於沒有高分辨CT的存在,小的結節就是看不清楚。

後來隨著國家的發展,國家對醫院的投入也逐漸加大,同時為了滿足人們對於現代醫療的需求,各個醫院開始大力引進歐美日等國家的現代醫學儀器,才有了我們今天討論的話題。

這些儀器並不是憑空就來的,而是真金白銀買來的。當年我實習的時候我們的老師告訴我,醫院的一臺PET-CT花了一個億,他說我摸一下我五年的學費基本就回本了,所以當年我摸了好幾下,還賺了不少。一個PET-CT只是買進在當時就一個億,再加上每年的維護費用,這個機器每年都可以吃掉好幾套房子。但是做這個檢查也並不便宜,病人做一次要六七千塊錢。

這個檢查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即使你交錢要求去做也不行,大多數做這個檢查的都是看癌症有沒有發生全身轉移之類。如果你一個好好的人醫院裡的醫生讓你做這個檢查,那就是濫用!不僅僅是濫用檢查,還涉及到職業素養的問題。

在臨床工作,除去入院時的一些必要檢查,比如血常規、大小便常規以及心電圖之類的外,很多檢查都需要指徵才能夠進行。比如你因為胃潰瘍住院,那醫生可能只給你開個腹部B超以及胸片,其他的檢查,如顱腦磁共振等則不會給你開,因為你沒有具體的疾病指徵。在臨床工作,雖然說醫生有權利決定要給病人開哪些檢查,但是別忘了,醫生的頭上還有醫保部門在看著,如果你開的檢查不符合病情,醫保部門會適當介入的。

可是也有一些情況並不友好。

在當下中國從事臨床工作,很多醫生所開的檢查部分並不是因為疾病需要,而是為了規避風險才不得已而為之,他們內心也不願如此。

中國的醫療環境差其實遠遠比人們意識到的嚴重,只不過在和諧的環境之下,大家都不捅破這張紙而已。

中國醫生在臨床上吃虧不少,很多都惹了官司,更嚴重的可能現在還在牢裡。出現這種現象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其實往往都涉及到了診斷不足、延誤診斷等方面。診斷不足會導致病人突然出現死亡以及病情加重的現象,出了這種事,病人家屬一告一個準,最後賠錢的還是當事醫生;而延誤診斷可能更為嚴重,或許本來病人還是有救的,結果因為你沒給患者做一些檢查,人家被你誤診或者延誤了,那可能不僅僅是賠錢就能夠解決的事。

以前中國的醫生考慮最多的往往是怎麼做對病人有利,怎樣才能夠治好病又給他們節省經濟,不必要加重他們的經濟負擔。但以現在的這種環境,醫生考慮的卻是要如何自保,如何在出事之後—即使可能和醫生無關,但他們也得想著法子去避免千分之一的可能性。畢竟千分之一一旦出現那就是醫生的百分之百。為了避免這千分之一,所有的人都要為此買單,不僅僅只是當事的患者。

中國醫院,真的存在濫用檢查的現象嗎?

三. 每個患者心中的’濫用標準”都不同

在臨床工作,醫患之間最好的狀態是,你花最少的錢,我看好你的病。這種狀態患者沒意見,醫生也沒意見,相反還會讓患者覺得醫生的醫療水平高。但是在很多醫院裡,往往都是你花了很多的錢,我看好了你的病;更差的則是你花了很多的錢,我還沒有看好你的病。最前者的醫生往往侷限在社區醫院,不能夠說社區醫院的醫生水平不夠,但是也不可否認,社區醫院的侷限;第二種狀態往往是市級醫院級別,醫院的平臺良好,裡面的醫生水平也足夠;最後一種則是一些很大的醫院,裡面的醫生都是天子驕子級別,所看的病可能很多下級醫院的醫生一輩子都沒碰到過。

而在這三種可能性的狀態裡,社區醫院能夠做的檢查並不多,可能就是普通的血常規、胸片以及心電圖之類。而大醫院往往就意味著高開銷、高花費,不然的話你也去不起,所以我們在談論所謂的醫院是否存在濫用檢查的問題時,問題恰恰很大程度上出現在市級醫院的級別,上下波動的級別不是很大。在這個級別裡,也是病人最常去的場所,畢竟大部分人得的並不是不治之症,不需要去更大的醫院。所以我們所說的醫院是否存在過度檢查就有所指了。

有些人看病最喜歡的是醫生什麼檢查都不開,視觸叩聽進行一遍後直接用藥,這樣的人根據我的觀察往往以農民、學生、務工者居多,他們的經濟條件並不寬裕,看病能省則省,即使一些檢查必要,他們也會反覆詢問醫生能否不做。

經濟階層再往上一些,他們看病往往都會遵從醫囑,醫生建議他們做什麼檢查他們就做什麼檢查,原因無他,他們覺得自己應該相信醫生,而且自己的經濟條件也足夠承擔得起當下的醫療費用;

還有一群人,以從政者和經濟更為富裕者為代表,他們則會主動要求你多開檢查,最好住院的時候能夠來一個全身體檢,他們中的一些人十分害怕有什麼疾病隱藏在身體裡沒有及時發現導致壞的結果。所以在臨床上,很多醫生都喜歡接診這樣的患者,倒不是因為他們能夠為醫院帶來多少收入,更多是好溝通,容易交流。

所以我們在談論醫院是否存在濫用檢查時,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反映了我們的經濟水平和支付能力,只有當我們的社會地位和所得收入足以讓我們不懼怕因為檢查所產生的費用時,我們才不會懷揣著惡意或者說是敵意來胡亂猜測醫生所開一些檢查的目的。

專業的事情應該交給專業的人士去做,醫學五年,研究生三年,規培三年,甚至博士三年,這些人努力上學,好不容易走上工作崗位,結果還被人懷疑通過過度檢查的手段來看病,這本身就是對整個中國醫學教育模式的羞辱和對現代醫學科技發展的不信任。想要消除偏見,正確客觀的看待現代醫學儀器,或許最好的辦法並不是急於向他們解釋一些檢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是應該繼續發展經濟,讓他們的口袋有更多的錢,或許才能夠從根本上扭轉這種大部分人對於醫院和醫生所形成的固定印象。

但道阻,且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