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白露將至,早晚溫差增大,天越來越涼了。

在這個節氣,讓我們跟隨北京赫德雙語學校校長常麗華老師,一起來讀一讀杜甫的《月夜憶舍弟》和李白的《玉階怨》。

白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以下文章節選自常麗華老師的專著《24節氣誦讀古詩詞》,該書已被教育部納入全國中小學圖書館藏書書目,而源起正是常麗華老師開發的“在農曆的天空下”詩詞學習課程。

露從今夜白

月夜憶舍弟(唐·杜甫,五言律詩,押庚韻)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杜甫一生歷經坎坷,飽嘗生活磨難,憂國憂民思想是其詩的感情基調,“沉鬱頓挫”是其詩的主要風格。因此,其詩被稱為“詩史”,其人被尊為“詩聖”。

白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月夜憶舍弟》作於759年,安史之亂時期的第四年。當時,詩人因關中大旱,饑荒嚴重,棄官離職前往泰州,在兵荒馬亂中與兄弟四處離散,詩人懷著強烈的憂憤和思鄉之情,寫下了這首詩篇。

在這個白露節的夜晚,杜甫看到的是“路斷行人”,聽到的是“戍鼓雁聲”,耳目所及是一片淒涼景象。露水從今夜開始,即將凝結成霜;普天之下的月亮,故鄉的最為明亮。可是,弟兄們都離散了,大家天各一方,生死難卜。親人們四處流散,平時寄書信尚且常常到不了,更何況戰事不斷,生死茫茫當更難預料。

在兵荒馬亂的年代裡,人民普遍飽經憂患喪亂,詩中有孤獨和悽清,更有悲痛和無奈,然而,一介書生能做什麼呢?

玉階生白露

玉階怨(唐·李白,押月韻)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不同於杜甫詩中對國破家亡的傷痛,李白的《玉階怨》講述的是美麗女子的等待。

白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天馬行空,灑脫不羈,李白追求的是自由,高高地在天空中飛翔,這與他的生命、他的詩歌結為一個整體。儘管李白大部分的詩歌都汪洋恣肆,但這首《玉階怨》卻寫得相當節制,玲瓏剔透,它的意境是由一系列意象連綴而成的。

“玉階”和“羅襪”兩個意象,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美麗的女子,而“水晶簾”和“玲瓏月”兩個意象,於不動聲色中,顯出了那個女子晶瑩剔透的心。在涼夜裡,一個“生”字,一個“侵”字,她為何、為誰等了這麼久?

妙在“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二句,想象全出。試想,她久等如何不怨?怨至極處,她索性不等了,返身回房,但回房後又思念不止,隔簾而望,怨更深了。人類複雜的感情,在詩句裡一覽無餘。

不過,《玉階怨》這首詩並不能排到李白詩中的上品。因為,詩中無我,僅逞才氣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