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努爾哈赤福陵天造吉壤

瀋陽努爾哈赤福陵天造吉壤

瀋陽努爾哈赤福陵天造吉壤

瀋陽努爾哈赤福陵天造吉壤

中國皇帝之陵寢歷來擇其優美環境而建之。有蒼松翠柏之靜謐,有山巒河川之秀美,有風水靈氣之盎然。

福陵亦是如此。

福陵的主人為清朝開國皇帝努爾哈赤。創業艱難,戰爭不斷,沒來得急思索萬年吉地,便撒手人寰。只好由他的繼任者皇太極來完成。

據說皇太極正為父親沒有尋得“風水寶地”而焦急時,碰巧,在天柱山處看見紫雲繚繞,一條蛇與雉雞在嬉戲,爭鬥。認為龍鳳相爭必是福地,於是選擇了此處為吉壤為父修建陵寢。故事都是後人想象力而編造的,為皇家陵寢蒙上一層神秘。

風水學有一定的科學性,只是被一些人演義成了許多故事,顯得詭異。風水學來源於人對死者的寄託——千年不腐。但也不能成為木乃伊,這在中國是不吉利的。保持屍體不腐,需要良好的日照與空氣流通,而朝南椅背形的地勢,最符合這個條件。前面有河水流過,土壤適度的保持水分,可確保屍體不為乾屍。可惜的是,此時的滿族人盛行火葬,即福陵裡的主人及陪葬者是以骨灰的形式存放。福陵的選擇,單純為了保佑子孫後輩的吉祥。

秦漢之時帝王陵寢以堆土為陵,隋唐時期以山為陵。朱元璋時期改成了地宮之上建築寶城寶項的方式。福陵沿用了明朝傳下來的方式,建築寶城,添土築寶頂。寶頂土為三合土,即白灰,黃土,砂子混合,再加入糯米湯,非常堅固。據說寶頂夯土時不用木夯,石夯,而是“童子夯”即十歲左右的童男踩踏,取其聖潔吉祥之意。

福陵裡的一百單八磴是一道風景。這裡面少不了俗氣的傳說,沒有什麼意思。一百單八磴是建築時的一種變通。雖說當時陵寢制度不完善,卻也是有章可循。規章與現實往往會發生衝突,只能動用建築者的聰明才智來化解。所謂每個陵寢的獨特性,大部分都是建築者因地制宜想出的絕妙辦法。古人的才智不可小覷。

地面上所有的一切,都為地宮裡的主人及陪伴者而建築的。福陵裡除了努爾哈赤還有誰呢?

兩個女人陪伴著努爾哈赤。一個生時榮耀,死後更榮耀的孟古格格;一個是生時榮耀,死得悽慘,死後沒有殊榮的皇后阿巴亥。

孟古格格是努爾哈赤繼任者皇太極的母親。子憑母貴,歷來如此。當上皇帝的皇太極把一切能給母親的榮耀都給了她,後來的順治,康熙,雍正,乾隆都是她的子嗣,自然也會把更多的榮耀給這位祖母,曾祖母。孟古格格先葬於遼陽東京陵,福陵建成後,後遷過來同努爾哈赤合葬。

阿巴亥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最悽慘的皇后。皇帝死後殉葬制度一直存在,而皇后殉葬沒有這個制度。即便狠毒的秦二世,為父親選擇殉葬的后妃時,還有一道仁慈的聖旨”先帝后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而阿巴亥可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兩個孩子一個15歲(多爾袞),一個13歲(多鐸),屬於未成年。就這樣,她成了政治的犧牲品。

每讀清史時,讀到這段甚為憐憫。“留之恐後為國亂,預遺言於諸王曰:‘俟吾終,必令之殉。’諸王以帝遺言告後,後支吾不從。諸王曰:‘先帝有命,雖欲不從,不可得也。’後遂服禮衣,盡以珠寶飾之,哀謂諸王曰:‘吾自十二歲事先帝,豐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離,故相從於地下。吾二子多爾袞、多鐸,當恩養之。’諸王泣而對曰:‘二幼弟,吾等若無恩養,是忘父也。豈有不恩養之理!’於是,後於十二日辛亥辰時自盡,壽三十七,乃與帝同柩。”

努爾哈赤死前,阿巴亥一直伴隨左右。有沒有遺言讓她自盡,她能不知道嗎?何況,努爾哈赤不是老混蛋,讓二個未成年兒子的母親殉葬。這是當時政治鬥爭的結果。阿巴亥三個兒子掌管著八旗中的二旗,她又是皇后,日後的皇太后。誰當了皇帝,不得不忌憚,只好殺之。

阿巴亥死後,因為兒子多爾袞得勢,獲得了些殊榮。而這些殊榮是短暫的,隨著多爾袞的死,神牌從太廟裡拿出,被大清朝後嗣皇帝徹底的丟棄。如果兒子多爾袞是皇帝呢?一切都變了。

福陵中有一幫守陵人,稱之為國戚舅姨子孫。是努爾哈赤舅舅與姨娘家的後人,這幫人世代被恩寵,直至到大清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