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族 16th 深度體驗:這份誠意,相逢不晚

魅族 16th 深度体验:这份诚意,相逢不晚

序言:一名老「煤油」的期待

我並非一名資深「煤油」,自 MX3 後就不曾真正用過魅族的手機產品了。只是魅族曾經那種簡潔的“侘寂”風、對於手機基礎交互方式的探索以及特立獨行的態度令我印象深刻,所以對這家「珠海小廠」一直抱有相當程度的期待。

魅族 16th 深度体验:这份诚意,相逢不晚

從 2016 年開始,由於與高通陷入專利費糾紛、三星處理器在全網通基帶上的跛腳以及聯發科旗艦處理器的不給力(包括性能、外圍支持等方面),魅族患上了“芯病”。儘管魅族努力通過一些設計、做工方面的亮點去彌補,但總讓包括魅友在內的一大批用戶覺得差那麼些意思。

中間雖然也有 Pro 6 Plus (主要搭載閹割版 Exynos 8890)這樣的補救,但因為產能掣肘、缺乏全網通使得市場反響平平。2017 年 Pro 7 系列更因為定價策略失誤遭市場冷遇,上市不到三個月在第三方渠道就暴降 800 元。

市場表現的不如意也讓魅族內部結構動盪、調整頻繁,如果今年再拿不出有競爭力的旗艦產品,那麼從手機市場中出局並不是一件難以想象的事。

好在以去年魅藍 Note 6(搭載驍龍 625 處理器)發佈為標誌,魅族與當今移動 SoC 市場的龍頭老大高通達成了和解,終於有機會在今年拿到高通旗艦處理器芯片的供貨、解決這兩年來的「芯病」了。

本以為會在今年成為主角的 15 系列早早地被告知是「小試牛刀」,這令續作 16th 系列壘足了關注度和期望值。

在補足了處理器的短板後,作為魅族年度旗艦的 16th 還帶著全面屏、mEngine 橫向線性馬達、屏下指紋識別、IMX380 旗艦級 CMOS 等諸多賣點以及 2698 元的「真香」起售價襲來,在國產手機市場和搞機圈內颳起了一陣小旋風。那麼,這款魅族 16th 到底有多香,能不能符合魅友的期待呢?下面我將詳談半個月以來的使用體驗。

外觀:「不亂設計」就很美

外觀方面,16th 與這兩年魅族的一眾「套娃式」設計大為不同,前面板採用了 18:9 上下對稱的全面屏設計,相比身形矮胖的 15 系列,魅族 16th 會顯得更修長苗條。

7mm 的額頭塞進了隱藏式聽筒、光線距離感應器和一顆 2000 萬像素前置鏡頭,顯然窄額頭再加鏡頭居中是很難兩全的了。

屏幕四角進行了大弧度的圓角切割,配合屏幕點膠工藝帶來的 1.43mm 超窄邊框,使得其正面乍一看與三星 S9 頗為相似,不過由於沒有采用三星那樣的曲面屏設計來配合這樣的大圓角形成立體視覺效果,個人認為第一眼看上去會略顯突兀。

魅族 16th 深度体验:这份诚意,相逢不晚

可能現在使用 18:9 對稱全面屏的設計在第一觀感上會略顯保守、缺少一定衝擊力,但在劉海屏盛行的當下,這樣的方案也許就如同魅族發佈會前的 Slogan 所說:“不亂設計就是最好的設計”。

背面則跟隨今年的流行趨勢採用了玻璃機身,16th 背面的這塊曲面玻璃據悉運用了納米級七層真空蒸鍍工藝,使得其看上去有著不輸陶瓷的質感;由於黑色版玻璃和鋁合金中框顏色相近,因此看起來兩者的銜接相當自然;攝像頭、環形閃光燈及魅族的 logo 從上到下依次排列於背部的中軸線上,相比今年一眾不知因為什麼原因將攝像頭豎置於左上角的機型,這種對稱美又勝出了一籌。

魅族 16th 深度体验:这份诚意,相逢不晚
魅族 16th 深度体验:这份诚意,相逢不晚

在保持了美感的同時,魅族 16th 同樣沒有犧牲手感。這次 16th 將機身厚度做到了 7.3mm,重量僅 152g,配合背部收窄的腰線,持握感相當舒適,即使戴上官方附贈的保護殼也依然感覺輕薄。

解鎖體驗:屏下指紋雖妙,但我更願刷臉

為了正面全面屏設計和保持背面玻璃機身的一體美感,魅族在 16th 上採用了來自新思的屏下指紋識別方案,這套光學指紋識別是目前市面上主流的屏下指紋方案,原理是藉助 OLED 屏幕的自發光特性,去照亮指定區域的手指指紋,並進行指紋圖像的繪製與識別。

魅族 16th 深度体验:这份诚意,相逢不晚

在息屏狀態下稍微移動機身,屏幕下方就會冒出一個白色指紋圖案進行解鎖提示。解鎖速度一般,手指在上面接觸零點幾秒才能解鎖,再加上無法盲按,相比目前電容式指紋識別那種秒解、盲解的體驗是會有一點退步的。並且識別成功率率仍有待提高:正常情況下 100% 的成功率倒不難做到,但也會不時出現連續 3 次均無法解鎖的尷尬。

因此日常使用時我更傾向於使用面部解鎖,魅族 16th 的面部識別為藉助前攝的 2D 方案,也沒有紅外攝像頭輔助,因此安全性和暗光下識別成功率欠佳。但在大多數場景下,它比屏下指紋識別的解鎖體驗更暢快,配合抬腕亮屏功能更是一氣呵成。

指紋識別我則多用在解應用鎖和支付上,魅族在 16th 的這套屏下指紋已經支持微信和支付寶支付,像是印象筆記內置的應用鎖也支持使用。

屏幕:水準以上,遠未頂級

說實話,當我看到「1080P 分辨率」 、「A 屏」的時候,作為一個堅定的「LCD 黨」,我是挺抗拒的。眾所周知,由於 AMOLED 屏幕特殊的 Pentile 子像素排列方式,顯示細膩度通常要比同分辨率的 LCD 屏差上大約三分之一。

的確,16th 的這塊屏幕和所有同級別 A 屏一樣湊近了看能夠發現字體邊緣有輕微彩邊,字體顯示也沒有同分辨率 LCD 屏幕那麼實,但除非你天天這麼拿著「寫輪眼」湊近屏幕端詳,否則正常觀看距離下細膩度的影響是很輕微的。當然如果你看慣了 2K 分辨率的頂級 AMOLED 或 LCD 屏幕,那麼對於這塊以及更大的 16th Plus 的屏幕可能還需慎重考慮。

魅族 16th 深度体验:这份诚意,相逢不晚

另一點是屏幕 PWM 調光帶來的低亮度下頻閃問題,有研究表明頻閃會加重視疲勞(所謂的 A 屏傷眼),因此被認為是幾乎所有 OLED 屏幕的通病。肉眼肯定是看不到什麼頻閃的,不過以我的實際體驗看,即使這塊屏幕的調教已經比較柔和了,觀看屏幕時間一長眼睛的確是會比 LCD 屏幕更容易感到疲勞一些。

除此之外,這塊屏幕的表現還是比較優秀的,On-cell 貼合下觀感通透,調教風格偏向於 LCD 屏幕;系統內置了色彩管理選項,有四種模式:標準模式飽和度過低,鮮豔模式又豔過了頭,如果你像我一樣喜歡素雅的色彩,自適應模式是剛剛好的。

魅族 16th 深度体验:这份诚意,相逢不晚

屏幕標稱亮度值 450 尼特,戶外強光下勉強夠看,但與三星頂級 AMOLED 屏幕那種能夠激發瞬時峰值亮度的設定相比仍有差距。

AMOLED 屏幕也有其優勢所在,比如對比度高、顯示黑色更純粹、觸控反應更快更靈敏、支持 Always On Display 息屏顯示等,對比今年大批國產旗艦、中端機型採用的同級別 OLED 屏幕,魅族 16th 的這塊屏幕總體而言:還行。

適應了這塊屏幕的觀感後,剩下的就都是全面屏設計帶來的沉浸感了,回頭再看自己用過的那些 16:9 屏幕的手機,有那麼一瞬間會覺得彷彿在用兩個不同時代的產品。

性能:終於,魅族用上了旗艦驍龍芯

16th 的硬件參數想必各位尾巴都很熟悉了,這大概是魅族旗艦機自搭載 Exynos 7420 的 Pro 5 後性能上最揚眉吐氣的一次。

日常的應用打開、頁面加載滑動這些恐怕已經很難為難驍龍 845 這種旗艦芯片了,空談跑分更無意義,我們直接講最吃硬件又最實際的遊戲體驗。

《絕地求生:刺激戰場》開啟 HDR 高清和超高幀率(滿幀 40)設置,魅族 16th 能維持在平均 40 幀的水平,全程幾乎沒有掉幀,雙揚聲器加持下聽聲辨位也更清楚了,遊戲體驗比我此前用 660 機型開啟高清高幀率(滿幀 30)要提升一個檔次。

魅族 16th 深度体验:这份诚意,相逢不晚

另一款大型 3D 手遊《NBA 2K18》開啟全高畫質,正常情況下也能維持在 55 到 60 幀,不過如果遇到機身較熱的情況就會偶爾掉至 30 甚至 20 幀的水平,出現明顯的卡頓現象。

配備了銅管散熱的 16th 運行 30 分鐘的《刺激戰場》後,感覺溫度提升並不明顯,不過進一步運行到 1 小時左右則可以明顯感覺到溫熱,相比 15 Plus 長時間遊戲動輒接近 50℃ 的機身溫度,16th 的發熱控制還是比較出色的。

總之,即使你只是個參數黨,只是衝著處理器和遊戲體驗選擇魅族 16th,那麼它也不會令你失望。

系統與交互:全面屏下魅族的交互新花樣

魅族 16th 為了全面屏設計去掉實體 Home 鍵,採用什麼交互方式就成了一個值得關注的點,畢竟從 MX2 時代的小圓點、Smartbar 再到 MX4 Pro 的 mBack,魅族在交互方面的探索一直是相當積極的。

魅族給出了三套方案:虛擬鍵、Super mBack 和全局手勢。

虛擬鍵雖然交互邏輯簡單,但由於在 16th 上虛擬鍵導航欄高度過高,擠佔過多屏幕空間,十分不美觀。

Super mBack 是在底部中央呈現一個橫條,輕觸橫條返回,重按回主頁,從兩側上劃呼出多任務,左右滑動橫條切換應用。這套解決方案在魅藍 S6 和魅藍 E3 上已經出現過,只不過這次的 2.0 版本將原來的小圓點替換成橫條,這個橫條在降低導航欄高度的同時看起來也不會像小圓點那樣突兀。

魅族 16th 深度体验:这份诚意,相逢不晚

全局手勢的操作邏輯則是:大幅上劃回主頁,上劃(或側劃)懸停為多任務,向上短劃或從屏幕左右兩側內劃為返回,可以說是目前各家廠商全面屏手勢的大雜燴了。

魅族 16th 深度体验:这份诚意,相逢不晚

以我的使用感受來看,雖然手勢操作能夠最大限度利用屏幕顯示空間,理論上體驗會更為沉浸、操作更為順滑。但實際上,一方面由於沒有像 mBack 那樣的橫條暗示,導致我時常會在進行返回操作時停頓一下,回想下一步該怎麼操作,造成體驗的不順暢;另一方面這套手勢操作融合了過多動作,邏輯不統一,上劃返回和回主頁的界限也不明確,容易誤操作。

因此,經過幾番嘗試後我還是喜歡用 mBack 進行交互,尤其 mEngine 帶來的接近實體按鍵的重按反饋,更是一種回不去的體驗。

說到基於橫向線性馬達的 mEngine,想必魅族 15 系列的用戶已深有體會,但如果你之前使用的還是搭載轉子馬達的手機,大概會被這種體驗所折服。觸發 mEngine 的應用場景有許多:如拋硬幣(工具箱—隨機事件)、鬧鐘時間調節、手電筒調節、滑動側邊的快速查找、光標移動等。

像是玩拋硬幣時,mEngine 帶來的振動反饋就好像真的有一枚硬幣落到你手機上一般;而調節手電筒亮度時,隨著撥動開關產生的振動則讓你感覺這好像就是個實體的開關按鍵。

但最常用的還是鍵盤打字方面。tiki-taka 一詞被用於形容西班牙足球及巴塞羅那隊鼎盛時期在球場上的快速短傳,我認為它作為一個象聲詞用來形容 16th 快速打字時的清脆感亦十分貼切,的確,這種體驗甚至會讓我感覺之前的手機鍵盤是不是沒開啟振動。

15 系列的發佈會上魅族在介紹 mEngine 時稱“友商都致敬蘋果的劉海,而我們致敬蘋果的靈魂”,我不知道一套舒服的觸感反饋算不算蘋果的靈魂,但在國內廠商之中,魅族的確是在這樣能改變交互體驗的細節處用心了,並且用料了。

魅族 16th 深度体验:这份诚意,相逢不晚

系統方面,魅族 16th 搭載了基於 Android 8.1.0 的 Flyme 7.1,關於魅族系統底層遲遲不上 Android O 的批評至少在 16th 這裡可以平息了,只是不知道未來魅族跟進 Android P 的速度能不能與市場節奏同步一些。

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Flyme 在國產定製安卓系統中已經相當完善了,易用性、流暢度方面不存在什麼問題,當然偶爾的應用無響應還是會出現的。

有幾個系統功能我感覺比較受用,一個是開啟遊戲模式時微信消息以彈幕進行呈現的功能;一個是微信的小窗顯示功能:當你在其它應用界面進行操作時,微信來消息後可以懸浮窗口的模式打開查看並進行快速回復;還有一個智能識屏,類似錘子的大爆炸和 MIUI 的傳送門,這都是應用頻率相當高並且直接提升效率的功能。

魅族 16th 深度体验:这份诚意,相逢不晚

我還注意到,為了配合 16th 屏幕的大圓角,短信/微信通知窗口、多任務卡片等也進行相同的圓角處理,視覺上比較統一,只可惜默認主題圖標並沒有做這樣的統一。

魅族 16th 深度体验:这份诚意,相逢不晚

非要說不足之處,可能就是在蘋果、三星、小米、vivo 等各家廠商都著力於 AI 語音助手的當下,魅族的語音助手水平基本還停留在幾年前,基本不會讓你有想用的慾望。

拍照:暗夜之眼

1200 萬像素索尼 IMX380 傳感器 + 四軸光學防抖,f/1.8 的光圈,這應該是目前市面上能找到的比較頂尖的主攝配置。經過 15 系列的嘗試後,此次 16th 又加入虹軟算法、AI 智能場景識別以及驍龍 845 集成的 Spectra 280 ISP,相機成像素質能有怎樣的表現呢?

魅族 16th 深度体验:这份诚意,相逢不晚

白天光照充足的場景下,魅族 16th 的成像風格會偏向於還原真實,也很少出現白平衡飄移,整體動態範圍表現不錯;細節上則會有一點塗抹感,比如下面第二張照片的樹葉部分就呈現得不夠銳利。

魅族 16th 深度体验:这份诚意,相逢不晚魅族 16th 深度体验:这份诚意,相逢不晚
魅族 16th 深度体验:这份诚意,相逢不晚

在一些光比較大的場景下,高光壓制能力還有進一步提升空間,比如下面這張,天空部分本來應該呈現淡藍色,卻被拍得過曝了。

魅族 16th 深度体验:这份诚意,相逢不晚

AI 已經成為了今年各大廠商在旗艦機拍照方面的標配,而且從各家相機呈現的實際效果上看,AI 並非噱頭,確實能在不少場景下將成片調教得更加討喜。雖然魅族提到 16th 支持 20 種場景的 AI 識別,但據我使用觀察觸發 AI 場景識別的概率較小,而且即使觸發了,AI 在其中的調教也顯得相當剋制。

魅族 16th 深度体验:这份诚意,相逢不晚

夜景可以說就是 16th 的主場了,在 1.55μm 單像素面積的高進光量及光學防抖的加持下,16th 在夜景中經常把快門時間拉到 1/4 秒,充分發揮這套硬件的實力。

魅族 16th 深度体验:这份诚意,相逢不晚
魅族 16th 深度体验:这份诚意,相逢不晚魅族 16th 深度体验:这份诚意,相逢不晚

通過下面這兩張對比(左邊樣張呈現的亮度接近人眼當時所見)可以看出,16th 在暗光環境下的曝光亮度十分突出,彷彿開了閃光燈。並且得益於改進的算法和新的 ISP,在高亮度下仍然保持著相當出色的純淨度。

魅族 16th 深度体验:这份诚意,相逢不晚

相比之下,同款 CMOS 的魅族 15 Plus 在夜景的純淨度上就略遜一籌,在畫面的暗部經常出現一些噪點。

魅族 16th 深度体验:这份诚意,相逢不晚
魅族 16th 深度体验:这份诚意,相逢不晚

魅族 16th 還配備了一顆 IMX350 的長焦副攝,主要負責模擬 2 倍光學變焦以及人像模式的拍攝。

從樣張中可以看到,兩倍光學變焦乃至三倍無損變焦下,遠處樓房的細節盡收眼底,增強了相機應變特定場景的能力。

魅族 16th 深度体验:这份诚意,相逢不晚

手機相機進入雙攝時代之後,人像模式就成了必備功能。雖然算法模擬出來的景深虛化遠不能與相機用大光圈拍攝出的“刀銳奶化”效果相提並論,運用場景也比較受限,但經過這兩年的發展,在可用度方面已大幅提高。

魅族 16th 在人像模式下,被攝主體與背景分離明晰,摳圖較為準確,虛化力度自然,當然放大仔細觀察還是免不了有虛化不到位之處——比如第三張照片仙人掌邊緣的一些刺就被當做背景虛化掉了。

魅族 16th 深度体验:这份诚意,相逢不晚魅族 16th 深度体验:这份诚意,相逢不晚
魅族 16th 深度体验:这份诚意,相逢不晚

體驗下來,感覺目前拍照還有待改進之處一個是微距對焦遲緩甚至時常對不上焦,另一個是 HDR 的合成速度相比同級別旗艦較慢。而總體上看,魅族 16th 的拍照水準不但在 2000 至 3000 元檔足具競爭力,躋身國產第一梯隊也不成問題。

錄像方面,16th 最高支持 4K 30 幀錄製,不過官方並不在相機設置中標明具體幀數,只能看到分辨率選項。另外 16th 主攝的光學防抖似乎在錄像中不起作用,致使錄製畫面經常會有一定程度的抖動。

音質:不極致,但出眾

作為一家以 MP3 產品起家的廠商,魅族一直以來都比較重視旗艦機上的音樂體驗。不過魅族 16th 和 15 系列一樣並沒有搭載獨立的 HiFi 音頻芯片,而是把重點放到了藍牙和外放音質上。

16th 支持 LDAC、aptX HD 等高清藍牙音頻格式,系統內的藍牙音頻設置也十分完善,由於我手裡沒有支持藍牙 5.0 的耳機,無法對這方面的體驗作評判。不過 16th 對於自家的 EP52 藍牙耳機(藍牙 4.1)貌似推力不足,開到最大聲也只是勉強能聽清。

超線性雙揚聲器的加入使得 16th 在外放時聲音量感和立體感十足,即使 Pro 7 Plus 上的單揚聲器在同級別產品中已屬翹楚,但跟 16th 一比較還是高下立判。這讓我很多時候更願意使用外放而不是插上耳機(還不是因為懶)。

說到插耳機,16th 依舊良心地保留了耳機孔,但獨立 HiFi 芯片的缺席致其內放聽感一般。好在其 Type-C 接口也同時支持音頻輸出,插上 HTC 的 Type-C 轉 3.5mm 轉接線後,推力、量感都有所提升,聲音明顯要更加清亮。

續航:最後的短板?

可能是為了輕薄做出的妥協,魅族 16th 僅配備了一塊 3010mAh 的電池,放在如今著實顯得小了些,因此續航被認為是魅族 16th 的潛在短板而備受用戶關注。

經實測,開啟 WiFi 網絡及自動亮度下 1 小時 B 站視頻(超清畫質,關閉彈幕)播放耗電 11%,1 小時《絕地求生:刺激戰場》(HDR 高清,超高幀率)耗電 28%,刷微博 1 小時耗電 15%,三小時的連續重度使用下來僅剩餘 46% 的電量

而以我日常上班使用看,從早晨 8:30 出門到晚上 7:30 回家,中間主要是微信聊天和閱讀資訊文章,中度使用下來通常能剩餘 20% 到 30% 的電量,但如果涉及遊戲等重度應用,那麼不插上電續一口恐怕無法堅持到下班。

充電方面,雖然標配 24W 的 Super mCharge 充電頭,但魅族 16th 的充電功率大致只有 16W 左右,從 1% 充到 100% 耗時 1 小時 37 分鐘。考慮到 3010mAh 的容量,這樣的充電速度並不能算很快,畢竟 3500mAh 的 OPPO R17 同樣條件下可是能做到 1 小時 29 分鐘充滿。

因此對續航比較看重的用戶建議選擇電池容量更大的 16th Plus。

尾巴

魅族 16th 擁有雖不超前但頗具美感的外觀,輕薄、溫潤的手感,一流的性能,一流的振動反饋,一流的外放,美觀易用的系統和足以站穩第一梯隊的拍照水平,雖然續航水平稍顯薄弱、屏幕素質還不夠頂級,NFC 功能的缺失也被一部分人所詬病,但在 2698 的香氣面前,不足之處似乎都是能夠被諒解的(除非搶不到)。

16th 是魅族在蟄伏兩年之後的一部集大成之作,這裡面有魅族多年來精於設計結下的果實,有像 Pro 7、15 系列探索前行方向之後的收穫,有整合頂級旗艦芯片、頂級 CMOS 等硬件之後的水到渠成,以及黃章和同仁們的誠意——對於等待已久的魅友們。

有人說,當今國內手機市場格局已定,單靠 16th 遠不能讓魅族起勢翻身,對於整個市場大勢來說魅族 16 th 可能來得有些晚。但我想說,不管對於魅族這家公司來說 16th 是否來得晚了些,至少對於喜愛它、對它一直有期待的粉絲來說:這份誠意,相逢不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