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安東尼伯爾頓

對每一個美食作者而言,安東尼.伯爾頓(Anthony Bourdain)都是最理想的存在。

他是一個廚師,還是一個天賦型作家,或者是吐槽型選手,他能把自己搞得一團糟,再把自己撈回來。

44歲的時候,還可以戒毒、寫書,做節目,從泥潭裡罵著髒話掙起來,走上人生巔峰。

再见,安东尼伯尔顿

在我初入行的時候,最常看的幾本書中,就有安東尼的《廚室機密》和《廚師之旅》。

再见,安东尼伯尔顿

他跟死亡的關係很親密,這讓他看上去很酷。

他聽死亡男孩、理查德.何爾與空虛之軀、傷心使者、雷蒙斯,做任何事情都像是冒險,即便只是在越南街頭吃碗粉,也能把戲份補到越戰時間,還能拉著奧巴馬跟他一起去吃越南路邊攤。

他不斷開拓生命的疆域,跑遍世界每一個角落,安東尼的所有節目都像在拍冒險王,這讓他看起來似乎是無所不能的。他痛恨平庸,具有明顯的天才型人格,燥鬱又歡樂,敏感又尖銳。

再见,安东尼伯尔顿

一個靠自己從深淵裡爬起來的人,足夠強大,不需要對別人低眉順眼,也不在乎多得罪幾個人。

但大多數採訪過他的人,都喜歡他,驚歎他的魅力。

知生,亦念死。

但他這次,應該不打算把自己撈回來了。

再见,安东尼伯尔顿再见,安东尼伯尔顿

在由韓良憶翻譯的《最終饗宴》(米蘭妮.德尼亞 文字/攝影)一書中。

安東尼寫了代序。

他在書中全裸出了鏡,這可能是他尺度最大的照片。

他說:“我離開著世界是要和我來時一樣,一絲不掛,尖叫不朽,渾身是血。”

再见,安东尼伯尔顿再见,安东尼伯尔顿
再见,安东尼伯尔顿再见,安东尼伯尔顿

從人類開始圍攏在火堆旁煮炊的那一刻起,眾家廚師就玩起了形形色色‘我的最後晚餐’的遊戲。不論他們是在廚房收工後,在19世紀的巴黎中央市場一帶,坐在一張搖搖晃晃的桌子旁邊喝著粗酒,還是下班後,在東京居酒屋慢悠悠地吃著雞肉串燒,抑或是在紐約一家餐廳打烊後,坐在幽暗的吧檯前偷喝著他們根本喝不起的名貴佳釀,總會有人衝口而出:“加入你明天就要死了,不限產地來源,也不管它來自於你一生中的哪個階段,你想吃的最後一道菜、最後一口食物是什麼?你在世上的最後一餐要吃什麼?”

……

然而,當我們問自己和別人這個問題——如果被綁在電椅上、馬上就要被處死,我們會希望自己在世間最後嚐到什麼滋味——這時,我們渴望吃到的,往往是那些會令我們回想起往日較簡樸也較艱苦時光的食物——一塊麵包配奶油,在自家簡陋破爛的小屋裡醃漬烘烤的脆皮油封鴨——窮人的食物,貧瘠但相形之下算得上快活的食物。當大廚思索自己最後要吃什麼時,我們就會恢復原樣,不再是那個講話大聲大氣、A型人格、固執又霸道的控制狂,而會回到往昔時光,變回自己兒時的模樣。我們當中有些人並沒有快樂的童年,但我們畢竟都曾是個孩子……

——安東尼.波登

只是不知道,

在最後的時刻,他是否想起了童年。

走過千山萬水,這世界的快樂終究不夠留下你。

再见,安东尼伯尔顿

— END —

你也許會喜歡

再见,安东尼伯尔顿

我們最偉大的事業就是生活得愜意

號稱半飽,一直過量

fennyfan17

長按識別左邊二維碼關注我哦

微博@分你飯fennyfa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