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晶斥巨資建設兩座12寸晶圓廠,爭當小台積電

力晶轉型晶圓代工廠,宣佈擴大在臺投資,要砸2780億元在竹科銅鑼基地興建2座12吋晶圓廠,2020年動工,預計第一期2022年投產1.5萬片,四期完成預計是2030年,屆時銅鑼廠總產能將達10萬片,至此力晶也躍居臺灣晶圓代工廠第三雄,黃崇仁也強調先進技術會留在臺灣。

力晶斥巨資建設兩座12寸晶圓廠,爭當小臺積電

力晶創辦人暨執行長黃崇仁表示力晶要當小臺積電。

力晶從做記憶體虧損千億元,被迫下市,到轉型晶圓代工後重新賺錢,堪稱是企管轉型重要案例,而黃崇仁也宣示將重新於2020年重新掛牌,他同時感念轉型過程給予幫助的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以要當小臺積電自居。

力晶自2013年營運轉虧為盈以來,到2017年的這5年當中,每年營運都維持獲利,而且力晶這5年來累計獲利達485億元,並且透過自由現金流量還清近千億元債務,今年上半年歸屬母公司稅後淨利52.18億元,每股淨利2.17元,表現優於市場預期,而且是島內晶圓代工廠中每股淨利第二高的業者。法人預估力晶今年獲利可望超過100億元,穩居島內獲利能力第二高的晶圓代工廠。

力晶目前在竹科擁有3座12吋廠,除2萬片為金士頓代工DRAM,其餘約11萬片產能主要為代工電源管理IC、LCD驅動IC、利基型DRAM等。力晶在合肥擁有1座合資的12吋廠,目前也已進入量產,主要生產LCD驅動IC及CMOS影像感測器。

黃崇仁今(27)出席力晶科技銅鑼園區投資案記者會,與科技部長陳良基一同舉行啟動儀式。他首先針對日前媒體報導他示警臺灣缺電危機將重創半導體發展,他解釋目前力晶銅鑼廠水電都無虞,他內心的意思是,若臺灣長期要有更多半導體廠,政府必須對電力未雨綢繆。

黃崇仁表示,政府此次對力晶在臺投資大力支持跟關心,在水電提供上有很大幫助,相對當年臺中興建瑞晶廠,在環保議題費盡千辛萬苦,此次竹科管理局的效率高,顯示政府有進步。

力晶將生產AI及生物辨識芯片

力晶銅鑼廠面積11公頃,是目前銅鑼園區96公頃佔地中最大的廠區,力晶總投資金額達2780億元,將分階段投入,2030年總產能上看10萬片,2022年第一期投產將創造2700個工作機會,黃崇仁表示,將投入驅動IC、AI利基記憶體、車用芯片、電源管理IC、AI芯片及生物辨識芯片(基因序列檢測)等製造。

目前銅鑼園區已進駐廠商中以京元電規模最大,另包括半導體材料業者臺灣福吉米、臺灣納美仕、臺灣東應化,可以就近供應半導體制程所需關鍵化學材料及後段測試服務。科技園區表示,這是繼臺積電投資6000億元興建南科3納米新廠,華邦電投資3350億元興建12吋晶圓廠後,近期第三大半導體投資計劃。

力晶斥巨資建設兩座12寸晶圓廠,爭當小臺積電

左起力晶科技譚仲民發言人、竹科管理局王永壯局長、科技部陳良基部長、力晶科技黃崇仁創辦人、力晶科技王其國總經理、力晶科技童貴聰資深副總經理。

力晶在臺灣還有8吋晶圓廠,產能8萬片,預計2019年將擴增至12萬片,其次還有3座12吋廠,產能10萬片,力晶在成功轉型後,也計劃重回到資本市場。

力晶與中國合肥市政府合資的晶合積體電路12 吋晶圓廠在2017年投產啟用,今年逐步放量,該廠產能2萬片,主要是生產京東方面板所用驅動IC,主要以內需市場為主。

黃崇仁表示,去中國投資是因為產能不足,該合資廠若非力晶協助也無法順利量產,但在赴陸投資後才感覺,臺灣半導體還是最具競爭力,過去20年臺灣半導體產業沒有衰退,而中國半導體崛起,犧牲的是日本業者,臺灣科技業必須抓緊自己的優勢,不能什麼都想做,而臺灣要興建更多半導體廠,勢必長期要更多穩定的電力。

力晶從記憶體制造轉型晶圓代工廠,隨銅鑼廠投產,力晶也將躍居臺灣第三大晶圓代工廠,黃崇仁坦言自己家族在臺已經有200年曆史,他表示:這是力晶的生存力,他回憶當年記憶體虧損歲月,直言最後連日本記憶體廠都倒了,但臺灣還活了下來,連日本人來參觀都不敢置信。

人才西進,力晶核心人力沒有流失

中國預估到2020年半導體產業將面臨32萬人才缺口,對此黃崇仁說可以預期,而力晶本身則沒有什麼員工被挖往中國,目前想要的人才也足夠,一方面可能因力晶薪水不錯,二方面他也常對內部員工說:「去人家那裡,薪水多一點又怎樣?力晶是你的家,自己要保護自己的家,否則若流浪到其他公司去也不會有人理。」

力晶斥巨資建設兩座12寸晶圓廠,爭當小臺積電

力晶副總經理譚仲民表示將投入生物辨識芯片及AI記憶體研發生產。

對於產業憂心人才被挖角,黃崇仁用臺語回答:「留得住就留得住,留不住就留不住」,強調即便力晶很慘澹時,力晶核心員工這幾年都沒走。

陳良基則表示力晶投資銅鑼園區帶來該地區半導體聚落的想像,臺灣在半導體有相當強的競爭力,包括全球芯片製造有7成來自臺灣,封裝測試也有5成市佔率,IC設計也居全球2成市場。

陳良基說,銅鑼園區位於新竹園區跟臺中精密機械產業中間,期望連結兩地資源,投入如車用電子或自動化需求等芯片開發,2020年看好車用芯片需求爆發,現在正是投資佈局最佳時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